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226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docx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精简版广外

第六编,元代文学

二.元代文学概况

1.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

文学创作活动的生产与消费

消费:

市民阶层生产:

失意文人(玉京书会)

2.历史地位: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3.审美特点:

传统:

温柔敦厚,含蓄蕴藉

元曲:

浅露酣畅,自然直白

【行hánɡ院】

1.妓院。

亦借指妓女。

(207页倒4行)

宋马庄父《孤鸾》词:

“陌上叫聲,好是賣花行院。

2.同行,行帮。

宋车若水《脚气集》卷上:

“劉漫塘云:

‘向在金陵,親見小民有行院之説,且如有賣炊餅者自别處來,未有其地與資。

’”

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明刘兑《锺玉女娇红记》:

“你到這裡没甚麽管待。

叫了幾個行院,動些樂器,飲數杯酒咱。

【參cān軍】

1.官名。

(207页倒4行)东汉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

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至隋、唐,兼为郡官。

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2.唐、宋时“參軍戲”的脚色名。

唐李商隐《骄儿诗》:

“忽復學參軍,按聲唤蒼鶻。

3.参加军队。

丁玲《杜晚香·作媳妇》:

“李家的小儿子就报名参军了。

4.猿和猪的别名。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

“猿,一名參軍。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猪》:

“猪,一名參軍。

【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宋时也称为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

“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

”参阅《文献通考·乐二十》。

戏剧欣赏的背景知识:

(1)概念辨析:

元杂剧

元戏剧

元曲南戏

散曲

元杂剧的形式(214页第3节)

南戏(传奇)的体制(282页1-2行,283页末段,286页2段)

(2)元杂剧的体制

1.结构: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少数剧目是多本的)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2、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

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

【旦本末本】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215页,2段3行)

楔子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楔子在一部杂剧中是相对自由的部分,通常只有一、二支曲子,不限由何角色演唱。

3、宾白:

有散白与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

宾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带白”)。

如《选》195页【煞尾】“婆婆也,……”

作用:

叙事;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

“曲白相生”

4、科范:

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如《选》192页倒5行:

“鼓三通,锣三下科。

南戏称之为“介”,如《选》274页倒3行:

(吃介)。

(3)话本、诸宫调、说唱文学

宋元话本,说书(说话)艺人的底本(168页)。

“宋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169页1行)。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

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诸宫调:

了解概念、历史、主要特点。

(190页末段)

说唱文学:

郝雨《教室圣地》

(4)生旦净末丑:

戏剧角色简介

生(南戏),扮演男子。

又分为:

老生、小生、武生

末(杂剧),扮演男子。

又分为:

正末、冲末、外末、小末

旦,扮演女子。

分为:

正旦(青衣)、贴旦、小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媒婆)、搽旦

净:

即花脸,因要用粉墨涂脸而得名。

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有脸谱,音色洪亮,演风粗矿。

又分为:

文净:

即大花脸,以唱功为主,如包拯;

武净:

即二花脸,以做功为主,如武松;

丑:

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又分为:

文丑、武丑、小丑

王国维:

“元明以后,戏剧之主人翁,率以末旦或生旦为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

由是脚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

【孤】古代戏曲名词,指剧中属于官员一类的人物。

宋杂剧、金院本里叫装孤,元杂剧里称“孤”,由各行脚色扮演。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之善歌者》:

“孤,當場妝官者。

【卜bǔ兒】

1.元代戏曲里老娘或老妇人的俗称。

宋、元时“娘”字俗写成左“女”右“卜”,进而省作“卜”。

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一折:

“卜兒云:

‘孩兒也,便好道父母在堂,不可遠遊也。

’”

2.妓母的俗称。

卜儿当即鸨儿的音转。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卜兒哭上:

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自家宋引章(妓女)的母親是也。

【倈lái兒】

1.元杂剧中指扮演儿童的角色。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

“倈兒哭云:

‘妳妳,打破頭也。

’”

2.年轻男子。

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

“孩兒到那時,你再揀箇稱心的倈兒,留也不遲,如今且看他這錢面麽。

【孛bó老】

古代戏曲中老年男子的俗称。

外、末、净各种角色均可扮演。

元张可久《寨儿令·妓怨》曲之一:

“大姆埋寃,孛老熬煎,祇爲養家錢。

王国维《古剧脚色考》:

“金元之際,鮑老之名分化而爲三:

其扮盗賊者,謂之邦老;扮老人者,謂之孛老;扮老婦者,謂之卜兒。

皆鮑老一聲之轉,故爲異名以别耳。

第一章关汉卿

第一节关汉卿其人: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人熊自得《析津志》,218页2段倒3行)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作品选》202页)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第二节京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三节关汉卿的喜剧、历史剧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223页2段)人物:

赵盼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选》197页,课后阅读,体会关汉卿杂剧“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

简介:

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

全剧共四折。

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

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

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

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在关目设置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

一般的杂剧,往往是写出一个曲折的激变过程,在动态中,在情节的发展演进中展示人物性格。

《单刀会》却比较独特,戏剧场面过去一半而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情节也几乎没有进展。

第二章《西厢记》

林黛玉:

“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第一节,《西厢记》的传承与革新(190页)

主题演变:

《会真记》“始乱终弃”,“善补过者”

《西厢记诸宫调》对追求自由的爱情与婚姻的赞美;“报德”

《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234页,倒8行)

形式上的两个突破:

(244页末)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突破一人主唱的通例。

剧情简介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夫人郑氏、女儿莺莺、侍女红娘、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

1、这一折中,作者是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

2、清乾隆年间有人指出《西厢记》乃“诲淫”之书,你认为呢?

第三章《琵琶记》及其他作品

一、作者: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

文学思想: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287页,14行)

二、主要内容:

《琵琶记》是对民间流传的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的改编。

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著名文人。

民间传说只是借用历史上的真人姓名,未必真有其事。

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简称《赵贞女》):

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是一出意在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的伦理剧。

《琵琶记》:

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不得已。

“三不从”(287倒9行,《选》277注①)

大致有两个目的:

一是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

宋代文士地位高,常常是婚变故事谴责的对象;元代文士地位较低,渐渐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成功之处:

(1)结构上的成功之处:

整部剧情分两条线发展:

一条线:

蔡伯喈步步陷入功名的罗网,满心苦闷地处于一片繁华富贵的气氛中;

一条线:

赵五娘含辛茹苦,拼命挣扎在满目荒凉萧条的境地,许多场面这两条线不断交错出现,相互对映,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受。

(2)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选》274页《五娘吃糠》

第二节、白朴与《墙头马上》及《梧桐雨》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250页3、4段)

梗概:

裴尚书之子裴少俊,李总管的女儿李千金止淫奔赞淫奔

在白居易的诗中,描写了一个少女与情人私奔而最后遭遗弃的故事,其主题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

《梧桐雨》:

取材:

白居易的《长恨歌》

题旨:

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真挚”。

“案头化”。

“父纳子妇”;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

不以爱情作为主题。

较为难得的“悲剧结局”。

表现出文人化的趣味,尤其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

第四折全部二十三支曲子几乎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白,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

其中后十三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

第三节马致远与《汉宫秋》

昭君出塞和亲:

《汉书》:

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

《后汉书》:

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

马致远《汉宫秋》:

呼韩邪单于欲请汉朝公主为婚,时汉元帝正派中大夫毛延寿到全国征选美女入宫。

秭归民女王昭君被选中。

汉廷满朝文武力主昭君出塞和亲。

汉元帝无奈,亲临灞桥,挥泪送别爱妃。

王昭君行至汉番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汉元帝灞桥送别归来,梦见王昭君从匈奴逃回,正在缠绵之际,忽然惊醒,但闻长空孤雁,落叶萧萧,惆怅无处诉。

第四节、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

这部剧作歌颂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而剧中人物在道德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尤为引人注目。

《赵氏孤儿》根据《史记·赵世家》所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历史故事敷演而成。

赵盾屠岸贾赵盾之子赵朔赵氏孤儿赵朔门客程婴韩厥公孙杵臼

【院本】

1.金元时,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

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

演时仅用五人,又称“五花爨弄”。

作品都已失传,仅《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馀种。

明清泛指杂剧、传奇。

明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

“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説。

金有院本、雜劇、諸宫調。

院本、雜劇,其實一也。

2.宋画院画家所作的画,称院本。

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名迹》:

“北宋院本畫用筆工緻,傅色明釅,規模神氣,逼似唐人。

今所傳周昉人物、趙昌花鳥,其佳者大率皆院本。

第七编明代文学

明代(1368—1644)共277年的历史

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1368-1487)

明代中期文学,弘治到隆庆(1488-1572)

明代后期文学,万历至明亡(1573-1644)

一、明代前期文学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

2.思想文化背景:

(1)程朱理学及八股文。

(4页3-10行)

(2)剥夺文人“隐”的权利: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劄”(《明史·刑法志》)

(3)文字狱:

表笺之祸: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天下有道”

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

陈州训导周冕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之句。

“取法象魏”。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方孝儒:

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

朱棣:

“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

”孝儒反问:

“成王安在?

”“渠自焚死。

”“保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

”“何不立成王之弟?

”“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

”即示左右强行授笔,“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孝儒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汝不顾九族乎?

”“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

“汝焉能遽死。

当灭十族!

”朱棣灭方孝孺10族,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他(柔石)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3.文学概况:

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残酷的政治手段和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

高启是明初及整个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元末明初,由中下层文人编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最主要的成就。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缺乏真情实感,且缺乏宋人的气节。

(5页1段倒3行)

二、明代中期文学

弘治到隆庆(1488-1572)东南地区手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超过了元末的水平。

2.思想背景:

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即理”,(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

“天即理”,(客观唯心主义)

(2)“致良知”。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

(9页3行)

因此,只要取消欲望,自求内心,就可以获得这种良知,并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3.文学概况:

诗文方面:

四个文学集团:

“吴中四才子”、“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通俗文学方面:

《西游记》。

(1)“吴中四才子”:

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很多新的内涵,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祝允明(祝枝山):

“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顾璘《国宝新编·祝允明传》

(2)“前七子”:

代表人物:

李梦阳、何景明

文学思想:

“复古”: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

”(杨慎《文字之衰》)

李梦阳:

“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

(3)“唐宋派”:

代表人物:

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文学思想:

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

创作实践:

“文道合一”。

(4)“后七子”:

代表人物:

李攀龙、王世贞。

文学思想:

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在拒斥“宋学”侵蚀文学的过程中,他们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

这一方面继续推进了文学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深入思考。

弊端:

宗派立场、门户之见;

在艺术形式上的字模句拟,至其末流则泥古不化。

三、明代后期文学:

万历至明亡。

这段大约七十多年的时间,学术界习惯称之为“晚明”。

2.思想背景:

以抑制人性、否定人欲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道德(程朱理学),基本上失去了它的号召力和真实性。

它既不为统治者自身所遵行,更不为市民阶层和受到商品经济熏陶的文化人所信奉。

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的学说,吸收了王阳明学说(尤其是王学中王畿一支)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分。

与阳明心学不同在于:

阳明心学的是站在统治阶层内部进行道德调整,出发点是“维护”、“修补”。

李贽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出发点是先打破、再建设。

李贽的行为方式:

①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把承担家庭的责任和照顾家族的义务当成人生的苦役。

“其所以落发者,则因家中闲杂人等时时望我归去,又时时不远千里迫我,以俗事强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俗事亦决然不肯与理也。

”(《与曾继泉》)

洁癖:

“性爱扫地,数人缚帚不给。

衿裾浣洗,极其鲜洁。

拭面拂身,有同水淫。

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

强迫性洁癖,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一种。

②不拘形迹的行为方式:

“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

诸生携了妓女来见他,他笑言:

“也强似与道学先生作伴。

李贽思想的内容:

1.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焚书·答耿中丞》)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

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以为这些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子的胡乱记录。

提出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依赖而重新建设社会思想文化的要求。

2.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

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150页1-3行)

3.对妇女有非常平等的态度。

他认为妇女的所谓“短见”,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受到限制的结果。

(150页4行)

4.对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反复论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

在李贽看来,一切脱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全是虚伪的空谈。

李贽对于禁欲主义,对于假道学的抨击不遗余力,其言辞之犀利,为历来所罕见。

李贽在多年辗转各地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许多具有新异的思想倾向的士人。

但即使这些人,在敬佩李贽的同时,也难免感到震惊,不敢完全赞同。

守旧官僚则对李贽充满仇视,不断加以迫害。

万历三十年(1602),李贽被逮下狱,不久自杀于狱中。

与李贽并称“二大教主”的达观禅师,因设法要求朝廷停止矿税,于李贽自杀的次年被迫害致死。

这对晚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是沉重的打击。

很多曾追随他们的士人,渐渐由兴奋转为痛苦,由痛苦转为消沉,由消沉而转为堕落。

3.文学概况:

在明代文学的后期,明代文学进入高潮,随后又遭到严重的挫折。

(1)文学理论:

李贽【童心说】。

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童心说》)(150页2段)

袁宏道:

“性灵说”。

“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性灵说”是对李贽“童心说”的发挥。

标举“童心”和“性灵”的意义在于:

①强调了将真实情感与个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基础的重要原则,这回到文学的本质;

②为与封建道德不很合拍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大量进入文学提出了根据,意味着文学的解放。

(2)晚明诗歌:

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

(p152)

《小修诗叙》: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一派继承徐渭的方向,强调性情之真,力排复古模拟的理论,要求诗歌创作应时而变,因人而异。

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局限:

完全抛弃了格、调、法。

公安派的末流更偏向于粗率浅易浮滑,走向鄙俚。

模仿者成了始作俑者的掘墓人。

【竟陵派】提倡幽僻孤峭的风格,是末世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因缺乏生气而影响未广。

(p154页3段)

(3)晚明小品:

晚明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包涵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等等。

特点:

①通常篇幅不长。

②结构松散随意。

③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卸下了“文以载道”的沉重包袱。

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就是因为它与晚明小品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晚明小品在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4)小说传奇:

长篇小说《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

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

戏剧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等等。

李贽在鄙薄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同时,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热情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借以宣扬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10页5行-8行)

第五章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第一节汤显祖其人

概述:

汤显祖的一生可以万历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隐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四十九年,热心于政治,把主要精力花在仕途经济上,在官场中跌爬翻滚了十五六年,仍是一个低级官吏;

后十八年,他弃官归隐,过着读书、创作的生活。

汤显祖矛盾的一生:

仕途与名节;出世与入世。

汤显祖的政治生涯

汤显祖:

并不合格的政治家。

政治家应有的素质:

理性和隐忍,机警和通变,深沉和权谋,勇猛和坚毅。

忍辱负重,屈己下人,卑躬屈膝,为达到目的不惜代价不择手段。

三十七岁作诗自赞:

“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

(《三十七》)

曾对辅臣余有丁说:

“某颇有区区之略,可以变化天下。

”(《答余中宇先生》)

14岁成秀才,21岁时乡试中举。

此后则一再受挫。

拒绝张居正的延揽。

接下来的两次会试均落第。

第五次参加会试张居正已去世,他才得以录取。

辅臣申时行、张四维因为汤显祖的才名,为了招致人才,有意要让汤显祖入选翰林院。

他们让自己的儿子去结纳汤显祖,遭到了汤显祖的拒绝。

汤显祖最终被任命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正七品的掌管祭祀礼乐的闲官)。

南京期间,常常毫无顾忌地抨击朝政、讥评时事,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被人视为“狂奴”。

意气用事:

除夕释放囚犯回家过年,让他们在正月初三时返狱服刑。

在元霄节时,他又放囚犯出监去观看花灯。

(76页倒4行)

第二节临川四梦: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梗概:

陇西才子李益,鲍四娘为他寻佳配,霍小玉,

《牡丹亭》的魅力:

“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

娄江读者俞二娘;杭州女伶商小玲

《牡丹亭》:

杜宝,丽娘,老秀才陈最良,使女春香,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名柳春卿)

起死回生、借尸还魂

陈玄祐《离魂记》:

王宙与张倩娘互相钟情,但是张父毁约将女儿嫁给他人。

王宙悲伤地远走他乡,倩娘郁病而亡。

倩娘死后魂魄却跟随王宙,两人居蜀中长达五年之久。

五年后,夫妻归省张家,倩娘肉身与魂魄合而为一,实现现实世界的大团圆。

元代郑光祖将《离魂记》改编为元杂剧《倩女离魂》,首次以戏剧的形式演绎“至情”主题。

《牡丹亭-闺塾》(《选》413页)

1,从哪里看出春香乱解《诗经》,陈最良错解《诗经》?

陈: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者好也,逑者求也。

“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