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97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ocx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蔡秋杰

(武汉大学商学院保险与精算系,湖北武汉,430072)

(此文原载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内容摘要:

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二者互动的结果是“承保周期”的出现,它以保险费率和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为主要特征。

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保险费率厘定的制度刚性、利率、保险费率管制,保险市场结构、信息不对称、承保能力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考察国际上保险供求互动关系所呈现出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平抑或减轻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保险供给保险需求承保周期波动

中图分类号:

F8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972(2005)03-0033-05

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向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之间不断调整、不断相互适应,构成了保险业发展的漫长历史画卷。

一方面,保险供给随着保险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不断满足保险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保险供给也能拉动保险需求,推动和引导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从而促进保险需求的发展。

保险需求的存在是保险供给实现的前提,而保险供给又是保险需求得以实现的条件。

考察国际上保险供求互动关系所呈现出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平抑或减轻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上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一般特征

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而言,二者互动的结果是“承保周期”的出现。

保险承保周期以保险费率和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为主要特征。

起初,保险业的利润或利润预期较高,保险公司纷纷进入保险市场并扩大保险供给,盈余的不断积累也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随着保险供给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费率趋于下降,承保标准降低,保险责任范围扩大,这引起保险需求的增加,保险市场进入了“宽松市场”(SoftMarket)时期。

但与此同时,保险业的盈余逐渐减小,甚至会出现较大的承保损失。

保险公司逐渐倾向于减少供给并提高保险费率,承保标准变得严格,保险责任范围缩小,甚至一些保险公司退出市场。

很多投保人需求的保险保障无法在传统保险市场上买到,保险市场进入了“紧缩市场”(HardMarket)时期。

但与此同时,利润又趋于回升,从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循环。

许多研究表明,美国财产意外保险业的承保周期服从一个二阶自回归过程,周期的时间长度平均为6年。

CumminsandOutreville验证了除美国之外的13个国家的承保周期现象,[1]TennantandWeis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多个国家的承保周期。

[2]Chen,Wong,andLee对于亚洲一些国家的承保周期进行了考察。

[3]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验证并解释了承保周期的存在性。

保险业的这种周期性特征可以追溯到其发展的初期,周期性特征在保险业的发展演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

图1美国财产/意外险业的综合比率(1929-1990)

资料来源:

见参考文献[4]。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衡量保险费率的变化或保险供给量的变化是困难的,人们通常用综合比率(赔付比率加费用比率)来度量承保周期。

综合比率反映了已赚保费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和费用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承保利润的高低。

如果保费的上升快于损失和费用的增加,综合比率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

图1是美国1929-1990年财产/意外险业的综合比率,其中,横轴是年份,纵轴是综合比率。

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承保的周期性变化。

从1926年到1984年,有10个明显的周期(见图1)。

[4]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保险业的承保周期更为明显。

图2是1974-1989美国财产/意外险业、银行、财富500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横轴是年份,纵轴是净资产收益率。

利润的变化可以看作承保周期变化的结果,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保险供给的意愿。

从图中可以看出,宽松市场在经济收缩之前就已经出现,而紧缩市场则在经济复苏之后很久还在持续。

保险周期表现出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大的波动性。

财产/意外险业银行财富500强

图2:

美国财产/意外险业,银行,财富500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1974-1989年)

资料来源:

见参考文献[4]。

二、保险供求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分析

保险价格(也即保险费率)是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相互作用的媒介,保险供求均衡有赖于保险费率的调整。

因而,保险供求的波动就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一些外生因素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保险费率的改变,通过保险费率的变动带动保险供求的变动;二是一些因素直接导致保险供求的变动。

(一)保险费率的(外生性)改变引起保险供求的变化

一般而言,保险供求决定保险费率,而保险费率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保险供求。

保险供求的互动过程也就是保险费率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

如果说一种情况是先有保险供求的变化,再有保险费率的适应性调整和保险价格信号的进一步引导作用的话,那么,本部分将重点分析保险费率的外生性改变所引起的保险供求的变化。

保险费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不仅有一些影响一般商品价格的因素,还有保险商品自身特性所决定的特有因素,如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利率的变化、保险费率管制行为,保险市场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保险费率的变化,这种价格上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保险供求的变化。

1、保险费率厘定的制度刚性

保险费率,特别是财产保险费率的厘定,大量依赖过去的损失资料,而且费率厘定的方法是机械的。

Venezian认为保险人在制定保险费率时使用机械的方法来分析过去的损失数据,这样即使一些根本没有包含未来损失信息的过去的损失也被考虑进去,保险费率过分依赖于过去的损失经验,而不是建立在对未来损失和成本的合理预期基础上。

[5]NiehausandTerry也发现了保险费率与过去损失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6]Venezian使用美国的承保利润数据证明,正是这一机械的费率厘定方法导致美国财产意外险承保周期(UnderwritingCycle)的出现,即一段时期内的价格下降、供给扩张(宽松市场)和另一段时期的价格上升、供给减少(紧缩市场)相交替,这一周期为6年。

[5]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费率厘定之所以使用过去的损失数据,是因为过去的损失经验是对未来损失的最好预期。

但是,事实上,就过去损失数据本身而言,它的报告、分析都有一个过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这样,即使保险公司的费率厘定行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时考虑了各种可能的信息,但这种制度性的干预也会使得保险费率呈现出周期性上升和下降。

[4]

可见,保险费率的厘定存在着严重的制度刚性,这种制度刚性会导致保险承保周期的出现,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保险费率的周期性上升和下降。

当保险费率上升时,保险市场进入“紧缩”时期,保险的可获得性大大降低,供给条件苛刻,保险需求也减少;当保险费率下降时,保险市场进入“宽松”时期,承保条件大大放宽,供给扩张,保险需求也相应增加。

2、利率的影响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上,保险费率应该是未来应支付的损失或赔付的预期值、理赔成本、费用、税收和资本机会成本的折现值。

因而,利率与保险费率呈现出反向关系:

利率上升,保险费率下降;利率下降,保险费率上升。

DohertyandGarven(1992)引入了对保险资产、负债和权益的持续期的分析,认为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保险资产和负债持续期的改变。

假设利率上升,保险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降低,为了保护股东利益甚至吸引新的资本流入公司,保险费率就要上调以弥补这种利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这样,利率对保险费率的影响就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折现过程,一是通过改变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

很多学者研究表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责任保险危机事件与利率有很强的关系。

在这之前,利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而80年代中期利率却大幅下调,致使保险费率大幅上升,保险公司不愿提供保险保障,大量的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保险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可见,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保险费率的改变。

当利率上升时,保险费率下降,这时为了提高保费收入,或者为了收取更多保费以便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甚至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保险供给会增加。

这种现象被称为现金流承保(Cash-flowUnderwriting)。

随着保险供给的增加及其对需求的带动作用,保险需求也会相应增加,但一旦供给增加的速度大于需求增加的速度,保险市场上就会面临着过剩承保能力的问题,甚至一些公司会退出市场。

这样,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会重新做出调整,往往是承保标准变得严格,保险供给减少,保费大幅上调。

相应的,保险需求也会下降。

同样,当利率下降时,保险费率会上升,保险需求往往会减少,保险公司面临着投资收益的降低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不愿意提供保险保障。

3、保险费率管制的影响

费率管制使保险费率不能及时根据成本和预期的变化做出调整,当保险人制定的保险费率需要事先审批时,监管时滞也就出现了。

CumminsandOutreville认为这种监管时滞影响甚至导致了承保周期的出现。

[7]许多研究都在试图使用州一级的数据分析费率管制是否会扩大保险承保周期的波动(WittandMiller,1981;Outreville,1990;Tennyson,1991;Harrington,1984),他们认为监管时滞在紧缩市场上会通过抑制费率上升扩大损失比率,而在宽松市场上会通过延迟费率削减而减小损失比率,从而扩大了损失比率的波动。

也有观点认为,费率管制能阻止宽松市场上保险费率的过渡削减,从而有助于减小费率的周期性波动。

Stewart(1987)认为,对于许多险种来讲,费率管制对损失比率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因为表定费率和一些其它的手段都使得保险人在费率厘定上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费率管制对控制保险费率周期性波动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然而,如果监管者拥有充分的信息并能即时调整费率,就能控制保险费率的过分上升或过度降低,有效减轻费率的周期性波动。

但是,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监管要花费大量成本。

如果管制下的费率高于市场均衡费率,保险公司愿意提供较多的保险,而消费者的需求却减少了,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福利损失;如果管制费率低于市场均衡费率,消费者的保险需求量会大于保险公司愿意供给的量,保险的可获得性问题也就出现了。

因而,监管者应该谨慎使用费率管制的方法来控制费率的周期性波动,否则就有可能加剧费率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导致保险供求的波动。

采取竞争性的费率制度但同时不放弃费率管制(如通过先报备再使用或先使用再报备的费率管制类型)也许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4]

4、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

保险市场结构也对保险费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个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上,任何一家公司的行为都不足以影响保险价格,他们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在一个市场集中度较高或非竞争性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也就拥有了市场势力,他们可以串谋共同抬高价格。

一些学者注意到了由于美国保险业不受联邦反托拉斯法的限制,保险公司是否会进行联合性定价抬高价格,从而进一步加剧“紧缩市场”上的保险供求矛盾和保险的可获得性问题。

Angoff(1988)认为一些费率咨询机构(如ISO)建议的费率或损失成本估计会在宽松市场时期刺激保险公司的价格削减;在紧缩市场时期导致保险公司串谋抬高价格,从而加剧保险费率和保险供求的波动。

也有一些人认为保险公司间的联合定价有助于限制在宽松市场上大量的费率削减行为,从而减少费率的波动,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联合定价导致或影响了紧缩市场。

[8]

市场结构对保险费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由于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保险公司间的联合定价是不稳定的,而且由于在宽松市场上很多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宽松市场上的定价联盟更容易被违反。

因而,市场结构的不完善更容易导致紧缩市场上长期持续的高价格,从而使保险供给长期不能有效满足保险需求,加剧保险供求的矛盾。

5、保险费率竞争行为的影响

保险费率的竞争对保险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Cummins,Harrington,andKlein认为过分的价格竞争引发了美国1984—1985年的责任保险危机事件。

[4]HarringtonandDanzon考察了1980年代早期保险市场上的降价行为,他们认为保险公司对未来损失的估计和预期建立在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基础之上,是二者的加权平均。

[9]从总体和平均意义上讲,保险公司的损失预期是理性的。

但在特定时期,一些保险公司对损失的估计过低而另一些则过高,这依赖于各保险公司拥有的私人信息的不同。

这样,对损失估计较低的公司其保险费率也低,这有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而定价过高的保险公司则丧失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市场份额得以扩大的保险公司定价过低,不得不承受较大的承保损失和较低的资本收益率,这就是“赢者的咒语”(Winner’sCurse)。

由于保险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存在,当一些保险公司定价过低时,另一部分保险公司为了维持或扩大其市场份额,往往也会进行降价竞争。

HarringtonandDanzon指出,尚未建立起良好市场声誉,拥有较少无形资本的公司更易于诉诸低价策略。

特别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缺乏经验的保险公司往往会承保过多的风险,诉诸价格竞争手段来谋求初期的发展。

伴随着保险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保险费率下降,保险供给大量扩张,然而这种供给的扩张往往会超过有效保险需求,而且是低质量、低层次的扩张,容易导致保险供求的结构性失衡。

6、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

Priest[10-11]考察了保险市场上的逆选择问题:

如果投保人相对于保险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保险费率的上升就会导致风险较低的投保人退出市场,为了对剩下的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保险费率不得不再次上升,这就又会导致一批风险相对较低的投保人退出,费率再次上升,如此循环下去(这就是“柠檬问题”)。

因而,在逆选择较为严重的市场上,保险费率的轻微上升就会引起保险需求量的大幅下降。

相似地,保险公司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会使其大幅削减价格,扩大保险供给。

HarringtonandDanzon认为一些保险公司之所以会将保险费率降至成本以下进行恶性竞争,是由于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以及对风险变化并不敏感的保险保障基金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9]

这样,一定程度上讲,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保险费率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导致保险供求的剧烈波动。

此外,CumminsandOutreville也指出了保单更新周期的存在对保险费率波动的影响。

[7]保单一旦售出,其价格通常在整个保险期间内都是不变的,保险费率并不能迅速调整以适应成本的变化,这种价格调整的滞后性与费率管制时滞相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供求的变动。

总之,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保险费率的变化,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保险费率的变化往往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保险费率变化会影响到保险供求的波动,保险供求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导致保险费率的变化。

二者不断相互作用,保险费率不断上下波动,保险供求也呈现出周期性的收缩和扩张。

(二)直接引起保险供求变动的因素

1、承保能力的限制

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受其资本和盈余的限制。

Winter(1989)认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司内部所有者权益即盈余决定的。

外源融资比内部权益(内源融资)更为昂贵,因而当公司遭受非预期的巨大损失时,不大可能采用发行股票等方法来筹集资本,扩大承保能力。

由于保险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特别是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十分重视,因而,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保险业的供给能力更容易受到其内部资本的限制。

[12]

当保险公司的资本或盈余减少时(例如由于巨灾的发生或非预期的损失事件),保险供给就会明显减少,同时保险费率会大幅上升,其中一部分要用来弥补旧保单的损失缺口,保障股东权益不至于因为这些非预期的损失事件的发生而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

[12]这不仅仅保障了股东的利益,也通过提高公司的安全级别对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如果保险费率不上升,从长期来看,承保能力难以恢复,保险供给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随着保险费率的上升,公司的留存收益增加,资本和盈余逐渐变得充足,而且保险人的利润预期增加,保险供给就会扩张。

与此同时,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费率会趋于下降,保险需求增加。

由于保险人道德风险的存在(如基于有限责任和保险保障基金的道德风险),甚至由于一些公司试图扩大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价格在宽松市场上会削减到低于成本的程度,导致资本和盈余的减少,保险供给受到资本限制再次减少,价格上升,保险的可获得性问题出现了,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循环。

[13]

2、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供求的变动。

GraceandHotchkiss发现财产责任保险业与国民经济的长期绩效有关,而与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无关;[14]Lamm-TennantandWeiss也发现了保险承保周期与真实GDP变动的相关性;[2]Webb认为保险周期比一般商业周期更为规则。

Chen,WongandLee发现亚洲国家的承保周期主要是由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所导致的。

[3]一般而言,在经济扩张阶段,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在经济收缩阶段,保险供给与需求会相应地减少。

3、保险市场完善程度的影响

在一个较为完善的保险市场上,法律法规健全而且稳定,信息较为充分,保险公司对未来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及各种制度的变迁有着明确的预期,因而敢于扩大投资,促进保险供给稳定的增长。

然而,如果保险市场不完善,未来的损失、政治经济环境等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不会轻易扩大这些领域的保险供给,但是保险需求则随着这些领域风险的增加而增大,保险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此外,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较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能较好地控制“委托—代理”成本。

这样,当保险公司具有闲余现金流(FreeCash-flow)时,由于保险业相对严格的监管,这些闲余现金流难以通过分散性投资和发行债务的方式化解,因而保险业对闲余现金流的反映往往是供给收缩或退出市场(Wells,1994)。

此外,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会规范保险公司的理性,阻止其进行过分的价格竞争,从而一定程度上熨平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

相反,如果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其供给也就对成本和利润不敏感,而且容易进行非理性的市场竞争,加剧保险供求的波动。

三、对协调我国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启示

我国在1988年以前基本上都属于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互动关系的恢复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保险供给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被动适应保险需求的状态。

此后,保险供求的互动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到90年代初期,保险供给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适应保险需求的状态,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加,而且通过供给方面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推动了保险需求的发展。

此时,我国保险需求和保险供给真正实现了互动。

现阶段,我国的保险供给仍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险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但同时保险供给方面的创新在逐步增加,保险业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加强,保险供求关系逐步向着更加规范和深入的层次发展。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基数低,增长快,保险供求波动的特征并不明显,而且由于数据积累还不充分,还受到诸多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因而现在还很难考察我国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但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保险市场的发展完善,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周期性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

借鉴对国际上保险供求互动关系的特征和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平抑或减轻保险供求的周期性波动,减少一些无谓的损失,对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提高我国保险费率厘定的技术水平,增加其灵活性,既要使用包含有用损失信息的过去损失资料,也要充分考虑未来应支付的损失或赔付、理赔成本、费用、税收和资本机会成本等。

当前重要的是要加强我国保险公司的精算制度建设,从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到专业化的精算人才的培养等诸环节都要加强。

二是要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改革,放松保险费率管制。

费率管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费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明显,保险供求的互动也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

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发挥保险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在市场竞争中促进保险供求关系的日益完善和协调发展。

三是要增加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完善保险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不完善,保险供求的互动必然更容易受少数几家公司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波动。

2004年初我国保险业整体业务的下滑就是少数几家公司自身业务调整引起的。

因而,应不断增加保险市场主体,促进保险市场上的竞争,降低市场集中度。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考虑增批一些专业化的公司,适当放宽保险组织形式的限制,进行相互保险公司和合伙保险公司的试点。

此外,还要不断补充我国保险业的资本,促进我国保险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增加我国保险供给的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建设,加强保险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培育,促进保险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

 

欢迎阅读本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