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8239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 高中政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docx

江津中学校本同步课时作业系列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参考答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自主学习】

1实践活动2思考和追问3学问4认识世界5

改造世界6生活7自然8社会9自觉10不自觉11学习12工作13生活14爱智慧15智慧16智慧之学17追求智慧之学18爱智之学19哲学20文化的活的灵魂

【互动探究】

提示: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端于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因此,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当然,关于哲学,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哲学知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B4.B5.C6.C7.D8.C

二、非选择题

9.哲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哲学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能够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甲同学的观点认为哲学与我们无关、没有哲学照样生活否定了哲学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乙同学观点看到了哲学对生活的作用,但认为学好了哲学,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也是错误的。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哲学也有正误之分,真正的哲学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哲学固然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其他科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不可或缺。

所以乙同学观点是不科学的。

第二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自主学习】

1系统化2理论化3整个世界4人与世界关系5

看法6根本观点7世界观8认识世界9改造世界10自发形成11哲学12世界观13内容14哲学15最高表现16指导17认识世界18改造世界19方法论20方法论21世界观22世界观23方法论24具体方法25内容26根本的27一般的方法

【互动探究】

提示:

(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它只看到了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而未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哲学。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C5.D6.B7.B8.C

二、非选择题

9.

(1)村子里的人及住户对“凶宅”的认识是风水不好,其做法是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其结果是终不能制止死人现象的发生;而工作组的同志经过实地考察、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了“凶宅”的秘密,其结果是真相大白。

(2)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村子里的人及住户的处理方法,归根到底是受有神论、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

工作组的同志的处理方法,实际上就是坚持了无神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自主学习】

1思维2存在3意识4物质5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7生活8实践活动9无法回避10息息相关11一切哲学12哲学发展13不同回答14各种哲学15基本性质16方向17哲学问题18唯物主义19唯心主义20唯物主义21唯心主义22唯物主义23唯心主义

【互动探究】

提示:

此观点把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和划分的标准混为一谈。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史上,对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B5.C6.C7.A8.A

二、非选择题

9.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或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形成的。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课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自主学习】

1物质2意识3物质4意识5物质6意识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辩证唯物主义10历史唯物主义11意识12物质13意识14主观唯心主义15客观唯心主义

【互动探究】

提示:

在哲学史上,既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交织在一起。

辩证法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可以和唯心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平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阵营或两大基本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B4.B5.C6.B7.D8.C

二、非选择题

9.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2)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其划分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分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

③一切唯心主义,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作为一个哲学派别,它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乙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甲组同学则把问题绝对化了。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时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自主学习】

1思想文化2决定3文化4反作用5社会6时代7时代的脉搏8预见和指明9理想目标10动员和掌握11物质力量

【互动探究】

提示:

(1)从总体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2)从宏观来看,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3)从微观来看,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D4.D5.C6.C7.A8.C

二、非选择题

9.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一定形态的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3)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第二课时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自主学习】

1无产阶级2细胞学说3生物进化论4德国古典哲学5辩证法6唯物主义7辩证的8唯物主义9自然观10历史观11科学性12革命性13实事求是14实事求是15群众路线16独立自主17什么是社会主义18科学发展观19科学发展观

【互动探究】

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

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

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它是

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C4.A5.C6.C7.C8.C

二、非选择题

9.

(1)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马克思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

1.

(1)1规律2产生3物质世界

(2)4意识5意识6客观实在(3)7客观实在性

(4)8共同本质9物质形态

2.

(1)10物质世界11劳动

(2)12物质13地理环境人口因素14生产方式15客观的物质16物质性

3.17物质性18物质19产生20存在21发展22构成要素23物质性24社会25劳动26人类社会27物质28物质性

【互动探究】

探究1:

点拨:

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

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46亿年,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探究2:

点拨:

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这启示我们,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探究3:

点拨:

生产关系是不能随意选择的,它具有客观性。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5BBADD6--10BDCBB11--14ABAA

二、非选择题

15.这一精巧设计启示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所以人类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遭到自然惩罚。

②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16.

(1)材料中提到的“反物质”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与“反物质”都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2)“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而且更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主学习】

1.

(1)1变化和过程2运动3固有属性4存在方式5运动6物质7物质8物质

(2)9运动变化10不运动11无条件的12永恒的13绝对的14静止15运动16一定阶段17一定时期18根本性质19某一参照系20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3)21运动绝对性22相对静止23绝对运动24相对静止25形而上学的不变论26相对主义和27诡辩论

2.

(1)28固有的29本质的30必然的31稳定的

(2)32被创造33被消灭34受到规律的惩罚35固有的规律36规律

(3)37遵循规律38而不能违背规律39认识和把握规律40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互动探究】

探究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地理解了运动的绝对性,因而否定了相对静止,他的观点会导致不可知论。

探究2:

(1)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认识利用规律往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谋事在人”是说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是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能不能“成事”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就能办成事。

长江三峡截流成功正是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5CDDDB6—10DDAAD11—14DBDB

二、非选择题

15.

(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它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

(2)“天灾不由人”即天灾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现象中的天灾,如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

(3)“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4)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顽强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天灾)的,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体现了“抗灾不由天”

16.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泰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存在着。

(3)科学研究表明,泰山是几百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其由于内部分子的运动,使它升高了几百米,并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运动.离开了运动,不仅没有泰山的形成,也不会有它在地球上的继续存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课时意识的本质

【自主学习】

1.

(1)1自然界2反应特性3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

(2)4动物的心理5劳动6社会7自然界长期发展8社会发展

2.

(1)9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10生理基础11人脑12人脑

(2)13反射活动14无条件反射15条件反射16第一信号系统17第二信号系统

3.

(1)18被反映的客观存在19客观存在20客观存在

(2)21正确的意识22错误的意识23客观存在24生活和实践的环节

(3)25物质世界长期发展26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27客观存在28本原29派生30决定

【互动探究】

探究1:

不能。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的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从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探究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5DDDCC6-10CACDB11-12BD

二、非选择题

13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人们对美国的认识和评价既来自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又来自于美国的思想文化;既有科学、客观的分析,又有偏激、走极端的认识。

所有这些意识的东西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对美国进行反映的结果。

14.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儿童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儿童的大脑及其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儿童意识的产生,只不过是客观存在在他脑中的主观映象。

第二课时意识的作用

【自主学习】

1.

(1)1目的性2计划性3无目的的本能

(2)4主动创造性5自觉选择性6主动的7有选择的8本质9规律

(3)10主动性11创造性12本质和规律13尚未认识14不可认识

2.

(1)15能动16实践17现实18没有人的参与

(2)19调节和控制20能动的反作用

3.

(1)21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2规律性

(2)23主观能动性24解放思想26与时俱进27求真务实

(3)28发挥主观能动性29尊重客观规律30科学态度31唯意志主义32安于现状33因循守旧

【互动探究】

探究1:

这句话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发作用。

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能出现的东西。

探究2:

(1)因为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建筑物这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由建筑材料这种物质形态改变而来的,它只能由工人使用工具这种物质力量作用于建筑材料来建成。

而蓝图只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性的力量,因而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

(2)蓝图在这里起指导作用,它通过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存在,从而引起客观存在的变化,即使建筑材料变为建筑物。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5BBBCC6-10CDBDC11-14ADDA

二、非选择题

15.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6.

(1)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办事情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2)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该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

该市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推动了该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意识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17

(1)能动地认识世界。

制定GDP预期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山东经济发展新形势。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制定规划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立足于山东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具体调整,更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学习】

1人2客观事物3人们头脑中的观念4现实5客观物质性6主观能动性7社会历史性8实践的手段9实践的对象10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11变革社会的实践12科学实验13认识的来源14认识发展的动力1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互动探究】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展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5CADBA6-10CBBBD11-12CB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选择“走进世博,聚焦重庆”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解析]本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

要求考生要抓住“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评价这一探究活动。

14.[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来源于探月历程的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月球的认识随着探月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嫦娥二号”作为科学实验,验证未来的“嫦娥三号”的一部分技术。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月工程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材料主旨很明确,作答时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展开。

第2课时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自主学习】

1主观同客观2客观事物及其规律3客观对象4客观对象相符合5不符合的认识6客观的7有条件8条件和范围9谬误10具体11主观与客观12理论与实践13反复性14无限性15波浪式16螺旋式

【互动探究】

二人关心的对象不同,导致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体现了由于人的立场、观点、知识构成和思维方法、认识能力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5DBCBD6-10AACDD11-12DA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们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研究的结果。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目前人们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历史过程来说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4)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解析]本题设问很明确,是认识论的道理。

结合材料可以从认识的来源,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角度展开分析。

14.[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的深化,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解析]本题设问指向性很明确,要求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答题。

结合材料,可以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角度作答。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主学习】

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3周围其他事物4普遍联系5事物之间6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7事物本身8意志9固有10主观随意性11无能为力12固有状态13新的联系14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