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案1.docx
《离散数学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教案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教案1
4:
1〔2〕、(4),3;习题3.5:
1,4;习题3.6:
2,5,6;习题3.7:
2,5,6;习题3.8:
1〔1〕-〔6〕;习题3.9:
3〔2〕、〔4〕,4〔3〕;习题3.10:
1,4,5。
3.1集合的根本概念
集合(set)〔或称为集〕是数学中的一个最根本的概念。
所谓集合,就是指具有共同性质的或适合一定条件的事物的全体,组成集合的这些“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集合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假设是集合,是的元素,那么称属于,记作;假设不是的元素,那么称不属于,记作。
假设组成集合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那么称该集合为有限集(FiniteSet),否那么称为无限集(InfiniteSet)。
常见集合专用字符的约定:
—自然数集合(非负整数集)
(或)—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实数集合(,)
—分数集合(,)
脚标+和-是对正、负的区分
—复数集合
—素数集合
—奇数集合
—偶数集合
幂集
定义3.1.1对于每一个集合,由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的幂集(PowerSet),记为或.即。
例如:
。
定理3.1.1如果有限集有个元素,那么其幂集有个元素。
证明的所有由个元素组成的子集数为从个元素中取个的组合数。
另外,因,故的元素个数可表示为
又因
得
故的元素个数是。
人们常常给有限集的子集编码,用以表示
设,那么子集按照含记、不含记的规定依次写成一个位二进制数,便得子集的编码。
例如,假设,那么的编码是,当然还可将它化成十进制数。
如果,那么这个十进制数为,此时特别记为。
3.2集合的对称差运算
定义3.2.1设、是两个集合,要么属于,要么属于,但不能同时属于和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和的对称差集,记为。
即
例如,假设,,那么。
对称差的定义如图3-1所示。
图3-1
由对称差的定义容易推得如下性质:
〔1〕
〔2〕
〔3〕
〔4〕
〔5〕
证明〔5〕
但
=
故
又
因为
故
因此
对称差运算的结合性亦可用图3-2说明。
图3-2对称差运算的结合性
从文氏图3-3亦可以看出以下关系式成立。
图3-3
3.4序偶与笛卡尔积
序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成对出现的,而且这种成对出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顺序。
例如,上,下;;男生9名而女生6(OrderedPair),记作。
上述各例可分别表示为〈上,下〉;;等。
序偶可以看作是具有两个元素的集合,但它与一般集合不同的是序偶具有确定的次序。
在集合中,,但对序偶,当时,。
定义两个序偶相等,,当且仅当。
这里指出:
序偶中两个元素不一定来自同一个集合,它们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事物。
例如,代表操作码,代表地址码,那么序偶代表地址码,代表操作码,中,称第一元素,称第二元素。
序偶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有序三元组的情况。
有序三元组是一个序偶,其第一元素本身也是一个序偶,可形式化表示为。
由序偶相等的定义,可以知道当且仅当,即,我们约定有序三元组可记作。
注意:
,因为不是有序三元组。
同理,有序四元组被定义为一个序偶,其第一元素为有序三元组,故有序四元组有形式为,可记作,且
这样,有序元组(Orderedn-tuple)定义为,记作,且
一般地,有序元组中的称作有序元组的第个坐标。
笛卡尔积
定义设和是任意两个集合,假设序偶的第一个成员是的元素,第二个成员是的元素,所有这样的序偶集合,称为集合和的笛卡尔乘积或直积(CartesianProduct),记作。
即
例假设,求以及
解
显然,我们有:
〔1〕;
〔2〕如果,那么。
我们约定:
假设或,那么。
由笛卡尔积定义可知:
由于不是三元组,所以
定理设、和为任意三个集合,那么有
〔1〕
〔2〕
〔3〕
〔4〕
证明〔1〕设
因此,。
〔4〕设
因此,。
定理设、和为三个非空集合,那么有
证明设,对任意的,
因此,。
反之,假设,取,那么对,有
因此,。
定理的第二局部,证明类似。
定理设、、和为四个非空集合,那么的充要条件为且。
证明假设,对任意的,有
即。
反之,假设且,设任意,有
因此,。
对于有限个集合可以进行屡次笛卡尔积运算。
为了与有序元组一致,我们约定:
一般地,
故是有序元组构成的集合。
特别地,同一集合的次直积,记为,这里。
例如,
此处,。
一般地,假设。
3.5关系及其表示
关系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熟悉关系这词的含义,例如,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
我们知道,序偶可以表达两个客体、三个客体或个客体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用序偶表达关系这个概念。
表示机票的集合,表示舱位的集合,那么对于任意的和,必有与与表示“〞关系,那么上述问题可以表达为或,亦可记为或,是序偶的集合。
定义设、是任意两个集合,那么称直积的任一子集为从到的一个二元关系(BinaryRelation)。
二元关系亦简称关系,记为,。
到的二元关系,如图3-4所示。
图3-4
集合到的二元关系是第一坐标取自、第二坐标取自的序偶集合。
如果序偶,也说与有关系,记为;如果序偶,那么说与没有关系,记为。
当时,关系是的子集,这时称为集合上的二元关系。
例〔1〕设,,那么
,
因为,,,所以,和均是由到的关系。
〔2〕>=是实数且是实数集上的大于关系。
定义设为到的二元关系,由的所有组成的集合称为的定义域或前域(Domain),记作dom或,即
dom
使的所有组成的集合称为的值域(Range),记作ran,即
ran。
的定义域和值域一起称作的域(Field),记作FLD,即
FLDdomran
显然,dom,ran,FLDdomran
例3.5.2设,,,求dom,ran和FLD。
解dom,ran,FLD。
例3.5.3设,求集合上的关系“〞、dom及ran。
解
dom
ran
3.5.2几种特殊的关系
1.空关系
对任意集合,,,,所以是由到的关系,也是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mptyRelation)。
2.全域关系
因为,,所以是一个由到的关系,称为由到的全域关系(UniversalRelation)。
是上的一个关系,称为上的全域关系,通常记作,即
。
例3.5.4假设表示家庭中父、母、子、女四个人的集合,确定上的全域关系和空关系,另外再确定上的一个关系,并指出该关系的前域和值域。
解设上同一家庭的成员的关系为,
设上的互不相识的关系为,,那么为全域关系,为空关系。
设上的长幼关系为,
dom
ran
3.恒等关系
定义设是上的二元关系且满足,那么称是上的恒等关系(IdenticalRelation)。
例如,,那么。
因为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因此,可以进行集合的所有运算。
定理假设和是从集合到集合的两个关系,那么、的并、交、补、差仍是到的关系。
证明因为
故
例3.5.5假设,,
,求,,和。
解,,
3.5.3关系的表示
1.集合表示法
因为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因此可用表示集合的列举法或描述法来表示关系。
例如,例的〔1〕中的关系,和及例中的关系,均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关系;而例的〔2〕中的关系和例中的关系,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关系。
有限集合间的二元关系除了可以用序偶集合的形式表达以外,还可用矩阵和图形表示,以便引入线性代数和图论的知识来讨论。
2.矩阵表示法
设给定两个有限集合,,那么对应于从到的二元关系有一个关系矩阵,其中
。
如果是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或和含有相同数量的有限个元素,那么是方阵。
例3.5.6假设,,
,写出关系矩阵。
解
例3.5.7设,写出集合上的大于关系>的关系矩阵。
解>
3.关系图表示法
有限集合的二元关系也可用图形来表示。
设集合到上的一个二元关系为,首先我们在平面上做出个结点分别记作,另外做个结点分别记作。
如果,那么从结点至结点做一有向弧,其箭头指向
,如果,那么
的关系图。
例3.5.8画出例3.5.6的关系图。
解此题的关系图如图3-11所示:
图3-11例3.5.8的关系图
例3.5.9设,,画出的关系图。
解因为是上的关系,故只需画出中的每个元素即可。
如果,就画一条由
到
的有向弧。
假设,那么画出的是一条自回路。
此题的关系图如图3-12所示。
3
2
14
5
图3-12例3.5.9的关系图
关系图主要表达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邻接关系,故关系图与结点位置和线段的长短无关。
从到的关系是
的子集,即,而,所以,,那么。
因此,我们今后通常限于讨论同一集合上的关系。
3.6关系的性质
3.6.1关系的性质
定义设是定义在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如果
〔1〕对于每一个,都有,那么称是自反的(Reflexive)。
即
在上自反
〔2〕对于每一个,都有,那么称是反自反的(Antireflexive)。
即
在上反自反
〔3〕对于任意,假设,就有,那么称是对称的(Symmetric)。
即
在上对称
〔4〕对于任意,假设,,必有,那么称在上是反对称的(Antisymmetric)。
即
在上反对称
〔5〕对于任意,假设,,就有,那么称在上是传递的(Transitive)。
即
在上传递
例设,那么集合上的关系
是自反而不是反自反的关系;
是反自反而不是自反的关系;
是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关系;
是对称的而不是反对称的关系;
是反对称的而不是对称的关系;
是既对称也反对称的关系;
是既不对称也不反对称关系。
,是可传递的关系;
是不可传递的关系,因为,,但。
由定义及例可知:
〔1〕对任意一个关系,假设自反那么它一定不反自反,假设反自反那么它也一定不自反;但不自反,它未必反自反,假设不反自反,也未必自反。
〔2〕存在着既对称也反对称的关系。
图3-5说明了自反与反自反、对称与反对称性之间的关系。
图3-5
例
(1)集合之间的关系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可传递的。
因为:
1)对于任意集合,均有成立,所以是自反的;
2)对于任意集合,假设且,那么,所以是反对称的;
3)对于任意集合,假设且,那么,所以是可传递的。
〔2〕平面上三角形集合中的相似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
因为:
任意一个三角形都与自身相似;假设三角形相似于三角形,那么三角形必相似于三角形;假设三角形相似于三角形,且三角形相似于三角形,那么三角形必相似于三角形。
〔3〕人类的祖先关系是反自反、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4〕实数集上的“>〞关系是反自反、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5〕实数集上的“
〞关系是自反、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6〕实数集上的“=〞关系是自反、对称、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7〕人群中的父子关系是反自反和反对称的。
〔8〕正整数集上的整除关系是自反、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9〕是反自反、对称、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10〕任意非空集合上的全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
例3.6.3设整数集上的二元关系定义如下:
是整数},
验证在上是自反和对称的。
证明,即,故是自反的。
又设,如果,即是整数,那么
也必是整数,即,因此是对称的。
3.6.2由关系图、关系矩阵判别关系的性质
例集合,上的关系的关系矩阵为:
,
的关系图如图3-6所示。
讨论的性质。
图3-6
解从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容易看出,是自反的、对称的。
一般地,我们有:
〔1〕假设关系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所有元素都是1;其关系图上每个结点都有自环。
〔2〕假设关系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其关系图上任意两个结点间假设有定向弧,必是成对出现的。
〔3〕假设关系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皆为0;关系图上每个结点都没有自环。
〔4〕假设关系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中主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不能同时为1;其关系图上任意两个不同结点间至多出现一条定向弧。
〔5〕假设关系是可传递的,当且仅当其关系矩阵满足:
对,假设
且,那么;其关系图满足:
对,假设有弧由指向,且又有弧由指向,那么必有一条弧由指向。
例图3-7是由关系图所表示的上的5个二元关系。
〔1〕〔2〕
〔3〕〔4〕
〔5〕
图3-7
请判断它们的性质。
解
(1)是反对称、传递但不是对称的关系,而且是既不自反也不反自反的关系;
(2)是自反、传递、反对称的关系,但不是对称也不是反自反的关系;
(3)是反自反但不是对称、不是反对称、不是自反也不是传递的关系;
(4)是不自反、不反自反但是传递的关系,而且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关系;
(5)是自反、反对称但不是传递、不是对称也不是反自反的关系。
3.7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复合关系
1.复合关系的定义
定义设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称为和的复合关系(
CompositiveRelation),表示为
从和求,称为关系的复合运算。
复合运算是关系的二元运算,它能够由两个关系生成一个新的关系,以此类推。
例如,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是从到的关系。
例设是由到的关系,是由到的关系,分别定义为:
于是复合关系
。
例3.7.2设是所有人的集合。
,
,
那么
;
而
。
例3.7.3设和是集合上的关系,
或,
求、、和。
解
2.关系的复合运算的性质
定理设是由集合到的关系,那么。
定理3.7.2设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有
〔1〕
〔2〕
〔3〕假设,那么。
证〔1〕和〔2〕是显然的,下面我们证明〔3〕。
用反证法。
反设,那么必存在,使,从而,使
,故且,所以,这就与矛盾,因此,。
定理3.7.3〔1〕设、和分别是从到、到和到的关系,那么
即关系的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
〔2〕设和都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
1〕
2〕
〔3〕设是从到的关系,和都是从到的关系,那么
1〕
2〕
证我们只证明〔2〕,其它证明类似。
1〕
所以
2〕
所以。
注意:
一般来说,
〔1〕;
〔2〕关系的复合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例3.7.4〔1〕设,,和都是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
,,
可见,,但。
〔2〕设,和都是集合上的关系,,,那么,而,所以。
由于关系的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所以可以写成。
一般地,假设是一由到的关系,是由到的关系,…,是一由到唯一地表示一由到的关系,在计算这一关系时,可以运用结合律将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关系先结合。
特别地,当,,即是集合上的关系时,复合关系简记作,它也是集上的一个关系。
复合关系的矩阵表示及图形表示
因为关系可用矩阵表示,所以复合关系也可用矩阵表示。
从集合到集合上的关系为,关系矩阵,从集合到集合的关系,关系矩阵,表示复合关系的矩阵可构造如下:
假设,使得且,那么。
在集合中能够满足这样条件的元素可能不止一个,例如另有也满足且。
在所有这样的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这样,当我们扫描的第行和的第列时,假设发现至少有一个这样的,使得第行的第个位置上的记入值和第列的第个位置上的记入值都是1时,那么的第行和第列上的记入值为1;否那么为0。
因此
其中
式中代表逻辑加,满足,,,;
代表逻辑乘,满足,,,。
例3.7.5给定集合,在集合上定义两种关系:
,,求和的矩阵。
解
因为关系可用图形表示,所以复合关系也可用图形表示。
例3.7.6例3.7.1中的两个关系与的复合很容易通过下面的关系图〔见图3-8〕得到。
图3-8示意图
由该图立即可得。
逆关系
关系是序偶的集合,由于序偶的有序性,关系还有一些特殊的运算。
定义设是从到的二元关系,假设将中每一序偶的元素顺序互换,
得到的集合称为的逆关系(InverseRelation),记为。
即
例如,在实数集上,关系“<〞的逆关系是“>〞。
从逆关系的定义,我们容易看出。
定理3.7.4设、和都是从到的二元关系,那么以下各式成立。
〔1〕
〔2〕
(3)
(4)这里-
(5)
证明〔1〕
〔4〕
〔5〕因为,
故有
其它自证。
定理3.7.5设为从到的关系,是从到的关系,那么
〔1〕
〔2〕
证明〔1〕
所以
〔2〕自证。
定理3.7.6设是上的二元关系,那么
〔1〕是对称的,当且仅当;
〔2〕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
〔3〕是传递的,当且仅当;
〔4〕是自反的,当且仅当;
〔5〕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
证明〔1〕假设是对称的,那么对,
所以,;
假设,那么对,
所以,是对称的。
〔3〕假设,那么对,
所以,是传递的;
假设是传递的,
所以,。
其它证明留为作业。
关系的图形,是关系图形中将其弧的箭头方向反置。
的关系矩阵是的转置矩阵。
例3.7.7设是到的二元关系,是到的二元关系,且,求和。
解
或从,
得
故取到同样的序元素;
而
故取到同样的序元素。
例3.7.8给定集合,是上的二元关系,的关系矩阵
求和的关系矩阵
解
3.8关系的闭包运算
关系作为集合,在其上已经定义了并、交、差、补、复合及逆运算。
现在再来考虑一种新的关系运算-关系的闭包运算,它是由关系,通过增加最少的序偶生成满足某种指定性质的关系的运算。
例如,设,上的二元关系,那么上含且最小的自反关系是:
;
上含且最小的对称关系是:
;
上含且最小的传递关系是:
。
定义设是上的二元关系,如果有另一个上的关系满足:
〔1〕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2〕;
〔3〕对于任何上的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关系,假设,就有。
那么称关系为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Reflexive(Symmetric,Transitive)Closure),记作。
显然,自反〔对称,传递〕闭包是包含的最小自反〔对称,传递〕关系。
定理设是上的二元关系,那么
〔1〕是自反的,当且仅当
〔2〕是对称的,当且仅当
〔3〕是传递的,当且仅当
证明〔1〕假设是自反的,
,对任何包含的自反关系,有,故;
假设,根据闭包定义,必是自反的。
〔2〕、〔3〕的证明完全类似。
下面讨论由给定关系,求取
定理设是集合上的二元关系,那么
〔1〕;
〔2〕
〔3〕,通常也记作。
证明〔1〕,
,因为,故,于是在上是自反的。
又即。
假设有自反关系且,显然有,于是,所以。
〔2〕,
因为
所以是对称的。
假设是对称的且,
,那么。
当时,;
当时,,,。
因此,故。
〔3〕,先证是传递的。
,,那么存在自然数,有,,因此,所以,是传递的。
显然,。
假设有传递关系且,
,那么存在自然数,有,那么,使得,因此,由于是传递关系,
那么,所以。
故
。
例设,是上的二元关系,,求。
解
为了求得,先写出
即
继续这个运算有:
从以上例题中看到,假设有限,譬如含有个元素,那么求取上二元关系的传递闭包不必计算到对的无限大次复合,而最多不超过次复合。
定理3.8.3设是含有个元素的集合,是上的二元关系,那么存在一个正整数,使得
证明设,记。
假设,那么存在整数,使得成立,既存在序列,
,有。
设满足上述条件的最小大于,不妨,那么序列中必有,使得或。
不妨,此时序列就成为
,
这说明存在,其中,这与是最小的假设矛盾,所以,不成立,即。
所以〔〕
一般地,取,式中的给出了复合次数的上限。
例设,给定上的关系,求。
解
所以
即
为计算元素较多的有限集合上二元关系的传递闭包,Warshall在1962年提出了一个有效的算法〔假定集合含有个元素〕:
(1)置新矩阵:
;
(2)置:
;
(3)对,假设〔〕,那么置:
,;
(4):
;
(5)如果,那么转到步骤〔3〕,否那么停止。
例3.8.3
,求。
解按照Warshall算法,从出发,只要遵循“置行查列遍寻真,见真行上析当今,行推列移下右再,行穷列尽闭包成〞便可直接求得。
对集合上关系,首先将其关系矩阵赋予:
而后的每后一次循环重复操作,均在前一次操作结果的矩阵上进行。
置当今行为第1行,查看第1列中1,对有1
的元素与列中有1的行的元素分别做析取。
对本例,时,第1列中只有,将第一行与第一行各对应元素进行逻辑加,仍记于第一行:
;
置当今行为第2行,查看第2列中1,对有1的行进行改写。
对本例,时,第二列中,将第二行与第一行各对应元素进行逻辑加,仍记于第一行:
;
置当今行为第3行,重复上述操作并结束。
对本例,时,第三列中,将第三行分别与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各对应元素进行逻辑加,仍分别记于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
得。
结果与例3.8.2一致。
传递闭包在语法分析中有很多应用,先以以下说明/
例3.8.4设有一字母表并给定下面六条规那么:
为定义在上的二元关系且,即是从出发用一条规那么推出一串字符,使其第一个字符恰为。
说明每个字母连续应用上述规那么可能推出的头字符。
解
那么表示从出发,经过屡次连续推导而得的字符串,其第一个字符恰为的关系,此关系即是。
按照Warshall算法计算的过程中,时,由于第五行的元素都等于零,的赋值不变。
时,由于第3、6、7列各元素均为零,的赋值不变。
经计算得
因此。
这说明应用给定的六条规那么,从出发推导的头字符有三种可能,而从出发推导的头字符有两种可能,而从推出的头字符有两种可能,从出发推导的头字符只可能为。
从一种性质的闭包关系出发,求取另一种性质的闭包关系,具有以下运算律:
定理3.8.4设是集合上的二元关系,那么
〔1〕
〔2〕
〔3〕
证明〔1〕
这里,。
〔2〕
这里,,〔〕。
〔3〕留作练习请读者自证。
3.9等价关系与相容关系
本节讨论两类特殊关系—等价关系与相容关系。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引进两个概念—集合的划分与覆盖。
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设是某一所综合性大学本科学生全体组成的集合,是对的某种分类的集合〔〕。
假设按文理科分类,那么有,其中表示理科学生全体的集合、表示文科学生全体的集合;假设按年级分类,那么有,其中表示该大学年级学生全体的集合;假设按系分类,那么有,这说明这所大学有六个系。
分类法尽管给出了三种,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1)的元素都是的非空子集;
(2)的元素求交是空集、求并就是。
此时,我们就说是集合的一个划分。
定义设是非空集合,的子集的集合,如果满足:
〔1〕都是非空集合;
〔2〕
那么称集合是集合的覆盖(Cover),称是覆盖的分块。
如果除以上条件外,另有〔〕,那么称是的划分〔或分划〕(Part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