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docx
《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新生儿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心电监护常见并发症:
皮肤发红、破损预防及处理:
1.选用适宜的心电电极及氧饱和度包裹探头。
2.保持皮肤清洁,黏贴及捆绑松紧度适宜。
3.定时更换部位,电极每天更换一次,氧饱和度包裹探头每3小时更换一次。
有皮肤发红等情况及时更换部位。
(二)蓝光箱常见并发症:
一发热预防及处理:
1.光疗时室温保持在30C左右,巡回时注意纠正。
每小时巡视一次,保持箱温在30~33C。
3.天热时可将光疗装置放在通风处如走廊、门口、窗旁等。
4.光疗时每小时测体温、呼吸一次,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5C,光疗结束后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连续观察2天。
超过38C给与物理降温。
5.如室温过高,患儿有发热,可拉开光疗器侧窗,也可在水盒中加冰,还可以开空调降温。
二、腹泻预防及处理:
1.注意补充水分,除保证输液外,每小时给患儿喂水或母乳10~20ml,尽量减少患儿水分丢失。
2.注意患儿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柔嫩,大小便刺激皮肤以引起红臀,因此要及时更换尿布,清洗后再涂上鞣酸软膏保护,预防红臀出现。
3.遵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测体重一次。
4.一般情况下,轻症不予处理,停止光疗后腹泻很快停止;重症可改去乳糖奶方。
三、皮疹预防及处理:
1.光疗前先洗澡,清洁皮肤,减少感染。
光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全身沐浴或抹身。
2.停止光疗后皮疹很快消退,不留痕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3.因光疗可致血小板减少,应检测血小板。
四、核黄素缺乏与溶血预防及处理:
1.光疗同时和光疗后补充核黄素可防止继发于红细胞GR活性降低所致的溶血。
2.已发生核黄素缺乏时,可肌注核黄素每日5~10mg,同时给予复合维生素B片剂。
3.出现溶血者,根据病情程度进行处理,程度较轻者,动态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贫血较重,有输血指征时应予以输血治疗。
五、青铜症预防及处理:
1.重度黄疸患儿如血胆红素>427.5umol/L往往发生胆汁淤积,在光疗前必须测结合胆红素,如>68.4umol/L,可引起青铜症,不能继续光疗。
2.在光疗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患儿全身情况,一旦发现有皮肤青紫者,及时停止光疗,并做好记录。
青铜症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停止光疗后,可以逐渐消退,但时间较长。
六、低钙血症预防及处理:
1.光疗期间注意检测血清钙离子浓度。
2.出现低钙血症及时停止光疗,一般可以得到恢复。
3.低钙严重者,口服或静脉给药补充钙剂。
七、贫血预防及处理:
1.及时停止光疗2.观察贫血的程度,检测血红蛋白浓度,轻症不需特殊处理;贫血严重者予以输血。
八、体温过低预防及处理:
1.光疗时每小时记录体温、呼吸,同时查看箱温,应保持箱温为30~33℃,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5℃,光疗结束后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连续观察2d。
2.在寒冷的季节,应提高室温以提高箱温。
3.如经上述处理,患儿体温仍过低,应通知医生停止光疗。
6.已发生体温过低者,最主要是逐渐复温。
常用方法是先将患儿放入26~28℃温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30~33℃通常要求在12~24小时内将体温恢复至正常。
在复温过程中注意补充能量,限制液体入量,纠正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以及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九、呕吐预防及处理:
1.把患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乳汁,注意呕吐情况,防止误吸造成窒息。
2.对于烦躁不安患儿,予以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3.照射期间患儿呕吐,应通知医生及时从静脉补液,以防脱水。
十、皮肤破损预防及处理:
1.光疗前剪短指甲,包裹患儿手足,防止抓破皮肤。
包裹时不宜太紧,以免影响循环。
2.及时更换尿垫。
清洗后臀部再涂上鞣酸软膏保护,预防红臀出现。
3.光疗前先洗澡,清洁皮肤,减少感染。
光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全身沐浴或抹身,并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及炎症。
4.对于特别瘦小的患儿,可改用单光照射,或光疗过程中采取俯卧位。
5.已发生皮肤破损者,伤处可外涂2%碘伏溶液消毒,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出现红臀者,勤换尿布,勤清洗,局部外涂鞣酸软膏,用TDP治疗仪理疗。
6.对于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者,可静脉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十一、眼和外生殖器损伤预防及处理:
1.加强医护人员责任感,光疗前仔细检查患儿眼睛及外生殖器遮挡情况。
2.光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有无哭吵、烦躁不安等情况。
3.光疗时必须用黑眼罩保护新生儿眼睛,并用尿布遮挡会阴部。
4.一旦出现损伤,立即停止光疗。
5.发生眼损伤者,进行对症处理,局部应用滴眼液。
(三)暖箱常见并发症:
皮肤破损,体温不稳定预防及处理:
1.根据患儿胎龄、日龄、体重、病情设置合适箱温,保持箱门关闭,密封良好,所有操作集中进行。
2.每4-6小时监测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及时调节箱温(不宜调节过快,每次不超过1.0℃)。
保持体温在36.5-37.5℃,如体温超过38.0℃或低于36℃,报告医生,予调低箱温等处理。
3.使用适宜的保护用具,及时巡视,保持患儿安静。
(四)口腔护理常见并发症:
一、黏膜损伤预防及处理:
1.擦洗动作轻柔。
2.使用棉签方法正确,不能用棉签棒直接接触黏膜。
3.损伤黏膜处出血者立即止血。
二、恶心、呕吐预防及处理:
1.擦洗时动作要轻柔,擦舌部和软腭时不要触及咽喉部,以免引起恶心。
2.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吐药。
(五)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
局部组织反应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六)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
硬结形成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1/3。
2.操作前选择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4.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5.已形成硬结者,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敷。
(七)肌内注射常见并发症:
一、局部硬结、局部感染预防及处理:
1.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部位注射。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3.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已形成硬结者,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敷。
5.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二、针口渗液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
选择神经少、肌肉丰富之处。
2.掌握注射剂量。
3.每次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液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
(八)静脉注射法常见并发症:
一、静脉炎预防及处理:
1.加强对患儿穿刺点皮肤的评估。
2.严格无菌操作,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3.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严格遵医嘱调节速度,每次输完后充分冲管。
4.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的湿敷。
二、药液外渗性损伤预防及处理:
1.提高穿刺技术,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2.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儿,建议使用静脉留置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择相对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注射时加强巡视,及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红肿,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4.发生渗漏时,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5.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如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50%硫酸镁的湿敷患部;渗出溶液刺激性强时,要及时做好局部损伤、坏死的预防护理。
(九)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
一、静脉炎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选择相对粗直的静脉,避开关节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使用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留置针留置期间,患儿不宜过度活动穿刺肢体,必要时给与适当约束。
5.对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儿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6.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给予拔管,将患肢抬高、制动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局部用50%硫酸镁的湿敷。
7.在肿胀部位用50%硫酸镁湿敷20min/次,4次/日。
二、液体渗漏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导管。
2.患儿不宜过度活动穿刺肢体,必要时给与适当约束。
3.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4.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5.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如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则予以50%硫酸镁的湿敷患部;渗出溶液刺激性强时,要及时做好局部损伤、坏死的预防护理。
三、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
1.在静脉营养液输入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2.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3.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4.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血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四、导管脱出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3.加强巡视,患儿不宜过度活动穿刺肢体,必要时可给与适当约束。
4.一旦出现导管脱出,应立即压迫止血。
(十)鼻胃管鼻饲法常见并发症:
一、胃食管返流、误吸预防及处理:
1.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每次使用前先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2.调整患儿的体位使其保持于低半卧位,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或者采取持续输入。
3.一旦发生胃食管返流、误吸应立即停止营养液的输入,让患儿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返流物,必要时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帮助清除误吸物。
4.有肺部感染迹象者遵医嘱及时运用抗生素。
二、管路堵塞预防及处理:
1.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在位。
2.配制配方奶时要按比例稀释,药物要研成细末,充分摇匀再注入。
3.鼻饲前后应用注入少量温开水冲洗管道。
4.遇鼻饲管堵塞,立即用灌注器或针筒抽吸,排除堵塞。
5.经上述措施不能排除,应报告医师,给予重新置管。
三、胃管脱出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胃管,在出鼻孔处贴胶布,标记胃管放置的长度,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加强巡视,若患儿活动过度,可给与适当约束,避免胃管脱出。
4.一旦出现胃管脱出,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重新置管。
(十一)呼吸机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通气过度预防及处理:
1.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呼吸支持参数(减少潮气量、减慢支持频率、降低触发灵敏度),增加呼吸回路死腔(延长呼吸管路)。
2.遵医嘱使用药物抑制患儿自主呼吸,同时积极处理高热、疼痛等。
二、通气不足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管路,减少呼吸死腔,保证管路密封不漏气。
2.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参数,患儿的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三、气压伤预防及处理:
1.根据患儿病情采用压力控制或保留自主呼吸的辅助通气方式。
2.严格控制气道压,合理设置高压报警限。
3.临床可疑患儿应摄胸片,高压气胸应及时引流。
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及处理:
1.病房应每日定时消毒、通风。
2.呼吸机管路需消毒,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湿化罐采用无菌蒸馏水,及时清理集水器里的冷凝水。
3.抬高床头30~45,无禁忌症时患儿取半卧位。
4.口腔护理每日4次,选择洗必泰溶液做口腔护理用液。
5.吸痰时应无菌操作,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每3h帮助患儿翻身及拍背一次。
6.早期肠内营养,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防治胃肠道返流及误吸,可采用持续匀速输入法。
7.呼吸机雾化液应严格无菌。
8.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9.一旦发现或疑似呼吸机相关肺炎尽早做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
五、导管堵塞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2.及时、彻底吸痰,充分加温湿化,对痰液粘稠者气管内注入湿化液后彻底吸净,避免痰液粘于管壁上引起导管堵塞。
3.根据医嘱应用化痰药或者雾化。
4.条件许可持续监测SP0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
5.一旦发生导管阻塞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重新置管。
六、导管脱出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导管,胶布如被唾液浸湿应及时更换。
2.呼吸机管路不应固定过紧,应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以免牵拉使导管脱出。
对于躁动的患儿应适当镇静。
3.翻身时一定先将管路从机械架上放下,翻身后再重新固定,以免牵引起导管脱出。
4.对于躁动的患儿应给予适当的约束,并加强巡视,以免自行拔出导管。
5.一旦脱管应立即重新置管,己造成胃内积气者应用胃管排气。
七、导管误入一侧支气管预防及处理:
1.妥善固定导管。
2.每班认真检查导管的深度,听诊两肺,判断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并及时准确记录。
3.若导管深度发生改变,或者左侧呼吸音明显降低甚至听不到时,立即给予调整至准确深度。
八、喉与气管损伤预防及处理:
1.医生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插管成功率。
2.插管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护士应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对于插管困难者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剂来辅助完成插管。
4.轻度喉水肿可静注糖皮质激素和局部喷1%麻黄素,重度者须行气管造口。
(十二)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微量泵报警预防及处理:
1.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及速度换算。
2.规范操作程序,连接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
3.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严格床边交班。
4.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入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
二、血液回流预防及处理:
1.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2.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液正压封管。
3.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4.一旦发生血液回流可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回血回输。
如回血已发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十二)吸痰常见并发症:
一、气道粘膜损伤预防及处理:
1.吸痰前,吸痰管必须用生理盐水浸湿润滑。
2.动作应轻柔,应避免反复插入,防止黏膜损伤出血和咽部充血水肿。
2.吸引负压不得超过13.3Kpa。
3.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目插入。
二、低氧血症预防及处理:
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
2.吸痰不宜深入支气管处,以免阻塞呼吸道。
3.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在吸痰过程中不宜使患儿脱机时间过长,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超过l5s。
4.吸痰前后给与高浓度氧,以提高血氧浓度。
5.吸痰时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6.已发生低氧血症的患儿,立即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与头罩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