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三大要点6.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三大要点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三大要点6.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三大要点6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汇编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三大要点
整体把握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置,是一个由总到分、由分而总或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
它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准确答题。
我认为,无论哪类文章,都应该读三遍。
第一遍速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内容,归纳主题;第二遍带着考题去读,结合题意的要求,对照原文深入分析,筛选材料中的信息;第三遍浏览全文,落笔答题。
这样,主旨清楚了,局部明白了,思路清晰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主观试题的解答虽然比较灵活、开放,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读懂文章、明确题意、紧扣原文、认真答题。
审析题干
每一道试题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阅读是解题的核心,审题是提取信息的关键,揣摩命题意图是答题的一种技巧。
答好题目,不仅仅表现在审视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审准题干上,只有明白题干要求,才能清楚命题意图,也才能正确答题。
掌握审题方法,先要读出问题的显性信息,如“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关键话语;其次,还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主观题不是无限开放,开放前提下是有适度限制的,既为学生提供适度限制的区域,也为学生创造宽阔的思维空间。
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做到通览全文,认真读题,弄清限制的区域和开放的空间。
准确表述
主观题一般是读写结合题,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组织好语言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一环。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简明、顺畅、准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答题语言不能简单化,三言两语,甚至几个词就答完题是不行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段话。
主观题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弹性,是考生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希望同学们平时根据以上列出的答题策略,结合具体的题目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样,在中考时就能灵活运用,解答主观试题就不会成为难题了。
中考现代文阅读:
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
这里,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
“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例如: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句的含义。
”画线句“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
”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有趣;再联系上文,“有人看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不难理解它的真实意思:
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2007年河北中考议论文阅读《谈“忍”》)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
(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
结构方面:
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
(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
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
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
(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另外,还应考虑到句子所带的标点符号和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如:
句末带省略号,还有引人联想、思考的作用。
感叹句: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
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
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语言连贯题。
常见的题型有:
在文段中填补句子;调整句子顺序等。
(1)填补句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位置,看看所填的句子是提领全段的中心句,还是过渡句,或是结尾总结句;②和前后的句子在陈述对象上、叙述角度上、用语形式上、句式结构上、语气情调上、要保持一致。
(2)调整句序,要特别注意句子间意思的内在顺序(空间方位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主到次等),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规律。
4、给文段划分结构层次的常用方法。
(1)记叙文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找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2)议论文,依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并列结构、递进结构、总分结构)和议论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过渡词句。
(3)说明文,依据说明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形式;紧扣表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和提炼中心。
(1)概括主要内容
记叙文: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回答问题: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说明文:
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对于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文章议论的问题及其作者的观点。
(2)概括段意
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若有主次,就选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几个意思连结归纳出来。
抓文段的强调点。
特别是小说、散文等,通过句子之间的关系,找出作者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用自己的话简明连贯地表达出来。
(3)提炼中心思想
一般是就记叙文来说的。
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
首先,应特别注意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抒情句子,它们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如:
朱自清的《背影》篇首“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了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又与结尾句“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
”遥相呼应,怀念父亲的主旨清晰可见。
其次,提炼中心还应注意标题的提示,结合文章的背景,分析材料的详略。
如:
朱自清的《背影》,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和送行的过程,则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中心。
文中几个并列材料的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同一个中心。
就说明文来说,在概括各段大意(中心句)的基础上归纳出主旨,是常用的方法。
议论文的主旨就是作者的观点,它在形式上是一个陈述句,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它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的结尾,(注意“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有时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6、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结合全文的内容、主旨,并结合所使用的修辞等来分析含义。
如“2006年河北中考记叙文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有一题: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从故事情节来看,问题中的“河”是实实在在的,“我”看到了它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呢?
结合原文可知,“我”把它当成了最后的机会,坚信自己能赢,并两次强烈要求停车,这些都能体现我乐于寻找挑战的特点,所以说,“河”比喻的是机会,题目的含义是:
“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2)题目的作用
记叙文,有的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揭示(或暗示)主旨,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中考语段);有的点明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有的设置悬念,如《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中考语段)等。
议论文题目往往揭示(暗示)论题或论点;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交代说明对象或对象的特点。
7、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点明时间、地点,增加事件的真实性;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社会环境(故事有关的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的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等。
8、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概括总结。
(3)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手法,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技法点拨
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
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因文解道),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因道解文),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
仝老师说,考场上,面对一篇现代文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阅读理解。
第一步,精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和形式。
先以较快的速度默读一二遍,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什么),领会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思路(怎么写的)。
找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的关键句(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词句以及前后照应的词句,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等。
这样就会心中有数了。
这一步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但也是同学们容易忽略的环节。
第二步,研读问题。
一字不漏地阅读文章后面的问题,找出题干中的重要词语,明白命题者的意思,避免答非所问。
第三步,细读文段,做好标记。
仔细研读问题所涉及到的文章段落或区域,筛选对答题有用的信息,在原文中做好相应标记,以便精心组织答案。
应该注意的是:
1、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有的是文段局部,有的则涉及整篇文章。
同学们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善于准确有效搜索信息,全面地整理出答案。
2、组织答案,最好摘取文中的词语综合整理,尽量少用自己的语言。
平时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要加强这个意识。
中考现代文阅读:
梳理知识点有的放矢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分析近年来的中考试卷,全国各地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而且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综合考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词句的考查
(1)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2)词句的语境义、深刻含义、作用分析等。
(3)品位语言:
记叙、描写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以及平实和生动的风格;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2、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1)记叙文主要考查概括(文章)故事的主要内容、段意,把握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把握形象的意义等。
(2)说明文主要考查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找出(或概括出)段落中心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
完整、准确、科学地说明事物;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令人信服;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作比较:
突出、强调、使特征更加鲜明;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画图表:
直观、清晰地说明事物)。
(3)议论文主要考查论点(包括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3、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分析、理解
(1)记叙文的主要考查点有: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记叙的线索(如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地点的变化,某一中心事件等);记叙的详略(理解材料和中心的关系);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过渡、连贯、铺垫和照应;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以及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设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联想想象、象征)等。
(2)说明文的主要考查点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四周等),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等。
(3)议论文的主要考查点有:
议论文论证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种类(递进式、并列式、总分式、连贯式)等。
4、鉴赏、感悟能力的考查
(1)记叙文:
就文中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谈自己的体会、启示、认识、感想等;赏析文章的内容、句段、写法等;仿写句子;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赏析、品味描写内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比较、分析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等。
(2)说明文:
结合实际生活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知识和科学精神;分析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品味词句等。
(3)议论文:
填补词句;赏析语言风格(准确严密、凝练含蓄或尖锐泼辣)等;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简洁、概括地讲清楚事实,作为论据证明论点;说明,往往是议论的前提和基础)。
5、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文段补写、续写等再造活动(记叙文);就论点补充论据(议论文);仿写句子等。
在比较中撷取:
比较阅读题例谈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比较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叫做比较阅读。
它是阅读方法中最佳的方法之一。
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较阅读题,大部分是针对体裁或题材相同的两则或三则文段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小题,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检测应试者的阅读能力。
解答这类阅读题的最佳方法是: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撷取。
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求同比较,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较阅读,无论在题材或体裁上,总有其“同”的一面。
找准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理清思路。
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闰土、杨二嫂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闰土木讷、窘迫、迟钝,杨二嫂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但他们性格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农村经济的破产。
二、求异比较,强化认知的准确度。
即使是题材或体裁相同的文章,也各有其特点。
在比较阅读时,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可以提高我们答题的准确度。
如《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夫人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进行对比,德拉虽然经济拮据,但精神生活富有,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美发。
在那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犹如黑夜里的一点光亮,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美。
《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把自己结婚才三天的唯一一条新被子奉献出来,献给了自己并不熟悉的通讯员。
新媳妇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愿献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是人类最高尚的美。
通过这一对比,从而区别开了资产阶级的人情美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
三、多角度比较,拓宽认知的广度。
构成一篇文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比较阅读中,可根据命题指令从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写作背景等方面多角度地解答记叙类的比较阅读题。
可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式、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来解答议论类的比较阅读题。
可从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方面来解答说明类的比较阅读题。
例如同样是以“桥”为题材。
《中国石拱桥》是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所作的科学而生动的说明,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北京立交桥》介绍了北京立交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是以叙述为主的通讯;《吴门桥》展现了壮阔而秀丽的江南景色,是以写景为主,以描写为手段的记叙文;《母亲架设的桥》以“桥”为线索,叙述了母亲辛勤劳动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是议论兼抒情的记叙文;《巴黎的桥》叙述了巴黎的桥多,描写了巴黎的桥美,并由描写有形的桥引申开去,赞颂了中法人民的友谊这座无形的大桥,是一篇熔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为一炉的散文。
总之,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有意识地探究异同,找出规律,那么就可以提高我们阅读的成效。
破解现代文阅读的六个最佳切入点
孙夫振
风筝飞得再远,也被一根细线牢牢牵住;大树长得再高,也要在树干上生枝长叶。
同理,一篇文章通常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常常会围绕着一个主要事件,从头到尾记述同一个人物,或说明同一个事物,或阐述同一个道理。
这“同一个”在文中或隐或显,时断时续地出现,如同草蛇灰线,形成脉络,将内容联结起来。
这“同一个”,在形式上可能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许是一个段落;各层次的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将全篇编织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脉络清晰的有机整体。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常常需要从理清文章的脉络着手,即通过对具体的“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切入点一:
抓住同质异形的词语
在一篇文章中,表达相同内容的语言形式,时常是变化的。
这种同质异形的词语,就成了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命题点。
例如一些考查对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的题目。
例1:
【1996年高考全国卷】下面一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______.
【原文文段】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
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
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
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
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文段讲的是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处理乐式的方法,所引发的当时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的评价。
第1、2两句概括地讲这个意思,以下几句具体分析。
这就是同一个意思在文中的反复再现。
“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称的对象,在下文也有再现,但字面上是不重复的,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
我们试抽出每一层意思的要素:
前一层说的是由于贝多芬“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a),因而“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b)“把他当做一个疯人”(c);后一层说的是由于贝多芬将乐式“不客气地打散了”(d),因而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e)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f)。
因为:
abc=def
又因为:
a=dc=f
所以:
b=e
那么,“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就是“(当时)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
【答案】(当时)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切入点二:
抓住反复出现的内容
同一个意思的反复出现;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重复,就为命题创造了契机。
而要解答好这一类题,抓住了文章的脉络,也就抓住了根本。
例2:
【2004年高考江苏卷】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原文文段】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的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欷歔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的文化意义”一语是对上文“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的高度概括,本质上说的是一回事,也是一种脉络上的反复再现。
做好这一类题,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出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发现与之有内在联系的、能与之呼应的语句,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提炼压缩到规定的字数即可。
【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切入点三:
抓住具体语境中的关键词
由于语句间是相互联系的,因而一个词语的意义、性质、用法也必然受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影响。
有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说的可能是相同的或是相近的意思;或者相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
这样一来,理解词语的意义,不仅要考虑该词语本身,还要考虑与之有各种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词语或句子。
例3:
【2005年高考全国卷I】“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原文文段】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本题之所以问“吞咽”一词的含义,是因为它的搭配超常。
理解它的含义,也应从它的搭配对象入手。
这里它就不是“吞咽”食物的“吞咽”了,由于涉及对象的不同,它的含义要由它所支配的宾语来决定。
当它的宾语是“北平的春天”时,“吞咽”只能解释为可以与之相匹配的动词意思:
尽情地享受。
至于作者说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能停留在这一句话上,还要通观全文。
本文整体表达的感情是对北平春天的热爱,在这一感情主线贯串下,冬末时节,春天还未来时,就说要“吞咽”北平的春天,很明显,它表达的是“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