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6630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docx

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eviews分析

 

题目:

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7.06.19

 

摘要:

经济与货币流通量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进而也会带来消费的增加。

而一个国家贷款额的多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大小往往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经济将货币流通量、贷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紧密地联系起来。

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来反应货币流通量、贷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进行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显著性检验,异方差检验,相关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等多种检验方法最终确定模型,使得建立的模型达到最优的结果。

最后通过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贷款额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增加均会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关键字:

货币流通量,贷款额,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多元线性模型

 

一、引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而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则是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们将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次试验中,我们运用了Evie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通过进行如下几种检验来最终确定模型。

1、拟合优度检验——可决系数R2统计量回归平方和反应了总离差平方和中可由样本回归线解释的部分,它越大,残差平方和越小,表明样本回归线和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高。

2、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1)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作出的判断。

(2)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表得到临界值Fα(k,n-k-1),根据样本求出F统计量的书之后,可通过比较来判断是拒绝还是接受原假设,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

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4、异方差的检验——怀特检验

二、实证分析 

1、确定变量 

“货币流通量”为被解释变量,而“货币贷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为解释变量。

 

2、建立计量经济学中的模型 

我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P+β2X+u

3、数据描述和处理

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历史数据

年度

货币流通量Y(亿元)

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

贷款额X(亿元)

1992

4336

282

26322.9

1993

5864.7

305.8

32943.1

1994

7288.6

320

39976

1995

7885.3

345.1

50544.1

1996

8802

377.6

61156.6

1997

10177.6

394.6

74914.1

1998

11204.2

417.8

86524.1

1999

13455.5

452.3

93734.3

2000

14652.65

491

99371.1

2001

15688.8

521.2

112315

2002

17278.43

557.6

131294

2003

19746.23

596.9

158996

2004

21468.49

645.3

178198

2005

24032.82

698.2

194690

2006

27072.62

766.4

225347.2

2007

30334.32

849.9

261691

2008

34218.96

926.4

303498

2009

38245.97

1022

399685

2010

44628.2

1106.1

479196

2011

50748.47

1211.1

547946.6906

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建立工作文件

(2)输入数据:

在命令窗口输入:

“dataYPX”回车后出现“Group”窗口数据编辑框,在对应空格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如图1所示:

图1原始数据

(3)对中国货币流量Y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画散点图,考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输入命令:

ScatPY,如图2所示:

图2中国货币流通量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散点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输入命令:

LSYCP,如图3所示:

图3中国货币流通量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EViews结果

4)对中国货币流量Y和贷款额X画散点图,考察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输入命令:

ScatXY,如图4所示:

图4中国货币流通量与贷款额散点图

从图4—5中可以看出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贷款额X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输入命令:

LSYCX,如图5所示:

图5国货币流通量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EViews结果

(5)由于以上散点图都呈现线性关系,所以可以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方程:

接着建立散点图考察中国货币流通量、货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输入命令:

LSYCPX,如图6所示:

图6中国货币流通量二元模型EViews结果

在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的一元模型中:

AIC=16.35758SC=16.45715

在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贷款额X的一元模型中:

AIC=17.97537SC=18.07945

在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贷款额X的二元模型中:

AIC=15.69870SC=15.84806

模型参数估计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t=(-6.6992)(12.8869)(4.3943)

,F=5073.637

(6)模型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

中国货币流通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贷款额X均成正相关,即当贷款额不变时,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增加1单位,中国货币流通量增加35.5132单位;当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不变时,贷款额增加1单位,中国货币流通量增加0.02258单位,这符合经济现实意义。

拟合优度检验:

与1十分接近,说明其拟合优度很好。

F检验:

针对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2和17的临界值

由于F=5073.703>3.59,应拒绝原假设

,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认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和贷款额(X)对中国货币流通量(Y)有显著影响。

T检验:

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17临界值

对应的统计量分别为(128869)(4.3943),

,所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5、异方差检验

(1)参数估计

输入命令:

dataYPX,LSYCPX,如图7所示:

图7中国货币流通量二元模型EViews结果

估计结果为:

t=(-6.6992)(12.8869)(4.3943)

,F=5073.637

括号内为t统计量值。

回归结果表明,在1992--2011年间,Y变化的99.83%可由其他两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

根据上图F统计量对应的P值可以看出,每个P值都小于5%,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2)检验异方差性:

①图形分析检验

A、观察货币流量(Y)与居民消费水平指数(P)与贷款额(X)的相关图。

输入命令:

SCATPY,如图8所示:

图8中国货币流通量一元模型相关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与贷款额的增加,货币流量的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但离散程度也逐步扩大。

这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递增的异方差性。

B.残差分析

首先将数据排序(命令格式为:

SORT解释变量),然后建立回归方程。

在方程窗口中点击“Resids”按钮就可以得到模型的残差分布图。

输入命令:

SORTP

LSYCP,如图9所示:

图9中国货币流通量二元模型残差分布图

上图显示回归方程的残差分布有明显的扩大趋势,即表明存在异方差性。

②Goldfeld-Quant检验

A.解释变量排序(SORTX)并分成两部分(分别有1到8共8个样本和13到20共8个样本):

B.利用样本1建立回归模型1,其残差平方和为

C.利用样本2建立回归模型2,其残差平方和为

D.计算F统计量:

取α=0.05时,查F分布表得

,所以存在异方差性。

③White检验

A.建立回归模型:

输入命令:

LSYCPX,如图10所示:

图10中国货币流通量二元模型回归结果图

B.在方程窗口上点击View/ResidualTest/Heteroskedastcitytest/white,检验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White检验结果

其中F值为辅助回归模型的F统计量值。

取显著水平α=0.05,由于

,所以存在异方差性。

实际应用中可以直接观察相伴概率p值的大小,若p值较小,则认为存在异方差性。

反之,则认为不存在异方差性,这里的0.0006<0.0096,即认为存在异方差。

8、检验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和检验中可得出,贷款额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流通量就增加0.022583个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货币流通量增加35.51199个单位。

进而可以得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增加对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大于贷款额增加对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四、结语与政策建议

本次试验总体来说进行地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得出的模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存在共线性,但是因为选取的变量比较少,并未对其进行修正,以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已知的贷款额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而建立的货币流通量的模型,其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且存在异方差,也具备较高的多重共线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货币流通量受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影响大于贷款额的影响,也就是贷款额的增加对货币流通量的提高影响并不是很大,而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增加将会提高货币流通量,从而刺激生产的扩大,最终导致国家福利的增加。

但若货币流通量过大或是货币流通速度过大,将导致供过于求即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情况,将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对国民经济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五、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编著.计量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学彬.货币政策微观基础:

中国居民消费和投资行为动态模拟研究.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