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653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x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究》材料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独生子女学生群体不断增大。

这些学生在家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关爱,所享受到的待遇几乎可以说是家庭条件能够达到的最好的那种。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中学生,很多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在家里享受到的一切待遇都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在学校里对于教师的谆谆教导不以为然,不知道感老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中学生感恩意识严重滑坡,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高而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国家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关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和以德治国的重要容。

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感恩教育无疑是中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必上的一课。

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校一直处于城乡插花地带,学生多来自周边的一些小商小贩家庭,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方面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却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子女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

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与困扰,我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不能把德育生动、鲜活的真正面目展现出来,无法发挥我校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不能以德促智推动我校事业的发展。

因此,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实践研究就成为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采取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家长的养育之恩,感教师的培育之恩,感同学及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使他们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从而在学校努力学习,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感恩教育在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中仍处于尝试阶段。

如何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

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群体不断增大,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良知、责任感,感恩意识缺失。

感恩意识缺失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学校原因。

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初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熏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

曾有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的占58%。

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学生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

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学会感恩。

感恩是爱心的沟通,爱的情感交流;是爱心的回报,爱的种子的发芽。

著名教育家叶圣先生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这就意味着教育是生长生成不是制造锻铸。

学生是有生命的作物,学校有义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而健康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感恩,学会感恩。

当我们审视今天的教育时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感恩教育应成为全部教育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感恩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价值

目前有很多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

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学会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他人。

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感激之情。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一、关于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

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

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

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

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

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

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

调查结果如下:

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

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

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

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

“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

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

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

“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

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

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

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

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

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

学生的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

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

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其他人隐含的动机、欲望、恐惧等等有了更大的感受性,这时的个体已经具备一种按照自我愿望和要求从事角色活动的看法,也获得了按其群体的整体需要以及群体对他本人的期望而合理行事的观念。

所以,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

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实质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

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

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会感恩的家庭是会感恩的社会的基础。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教育对学校管理及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从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

感恩教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所以,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德育的一个载体,能避免学校德育容的“大”、“虚”,而追求“小”、“实”,从而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3、感恩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美好社会。

古人讲究忠、孝、节、义,“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透过其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

可见,感恩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四、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宏观教育策略

  1、校外联动策略。

感恩是一种和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整体和谐。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作用。

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感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校互动策略。

(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

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人们进行开发。

开发的感恩课程又能促进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

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这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

孔子说:

“仁者,爱人也”,主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

仁即是一种热爱生命之心,表现了对自身、他人他事、他物关心和帮助的精神。

在我们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3)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

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

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微观教育策略

  1、加强教师感恩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感染作用。

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带着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才能教育出有感恩心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

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

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

正如前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爱是开启心灵之门,明智的爱是适当地给予加适当地要求。

我们关爱学生的成长,要严厉要求他们的学习,适当监管他们的社会交往。

教师唯有多爱他们一点,多和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理解并鼓励他们。

总之,多填补爱的空白,就多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3、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作用。

在感恩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误一节课,言行统一,说话算数,尊老爱幼,团结同q志,乐观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助人。

这样,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知心话。

老师的美德将会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感恩情怀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2、鲍承模.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3、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

.xzbu./2/view-434927.htm

参考文献

1.岩.《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中国时代经济.2007年版

2.田玉贞.《让爱传承》.中国轻工业.2007年版

3.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人民文学.2005年版

4.腾刚.《感恩父母》.河山花山文艺.2004年版

5.俊杰.《读懂人生》.河山花山文艺.2004年版

6.腾刚.《感恩兄弟姐妹》.花山文艺.2006年版

7.腾刚.《记着有人在爱你》.九州.2004年版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方案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

近年来,我市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旨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长期坚持,我校以“感恩教育,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体现学校特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感恩: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

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城郊初中,是相对城市而言的,以养殖、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家庭手工业有较快发展的,地域广阔的经济较发达的,位于城市周边的乡镇中学。

(三)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经查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感恩节”,为了学会感恩,在节日的这一天,全家人欢聚一堂感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西方的感恩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下,人们从小就懂得了感恩,就懂得了仁慈善良,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人本主义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非常普遍,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比较常见,这就是感恩教育的结果。

在孝道方面,古人堪称我们的典,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

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

目前,众多“感恩教育”的缺失的事件使我国教育界已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如市教委2005年8月推出的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

政协委员徐龙提倡表示全社会应当提倡发扬“感恩文化”,建议可以在全社会开展各类感恩主题活动,如大型感恩主题征文活动、评选"感恩年度人物"、确定每年的五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感恩节"等。

目前的青少年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觉得家长以及他人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懂关心;甚至骄横、自私、懒惰。

本课题研究价值:

通过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挖掘教材,找寻感恩源泉;触动心灵,培养感恩意识;就地取材,落实感恩行动;留给思考,升华感恩情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运用媒体,重现感人场景;进行游戏,经历情感体验;关注生活,享受点点恩泽,以生活为源泉,进行感恩教育。

搜集资料,了解感恩故事;拓展教学空间,开展感恩活动;学科整合,拓宽感恩渠道,以实践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

创新之处:

(1)多种研究方法的系统应用。

本课题研究将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保证本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研究角度的创新。

本课题从个体微观层次研青少年感恩心理特征,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

(3)研究容的创新。

目前对学生的感恩心理专门研究尚属空白。

本研究将通过研究学生感恩心理揭示出目前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社会培养感恩文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四)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

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研究的目标、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为良好的品德。

研究容:

一、把有关感恩教育的读本作为校本教材。

二、让先进的感恩文化走进神圣课堂。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四、让感恩之心在当代中学生的心灵深处开花结果。

研究重点: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一系列的活动,使同学们深刻的认识感恩的重要性,每天要行善,应该从点滴做起。

今后,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采取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的礼仪知识,文明习惯,诚信等教育;通过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促使学生的言行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由教育到实践的良性过渡,将来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1月)。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通过调查分析,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

根据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