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20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22

课时提能演练

1.(2018·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

材料二

材料三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科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

对中国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你有何认识?

2.(2018·盐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惟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

……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

……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2018·苏州模拟)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

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

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

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

”……“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

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

——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选自《李大钊文集》下卷

材料二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山会见。

……孙中山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山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

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

——施成《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

材料三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列宁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孙中山转向“以俄为师”的原因。

为“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两位伟人都重视民生,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的?

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早期相比有何新发展?

4.(2018·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

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

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

并指出三民主义的核心,分析其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4)结合上述内容,请你就这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主题词。

5.(2018·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

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

……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

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备选习题

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所编写的有关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

“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死了呢?

”“不断地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

”材料中的“思想”对于无产阶级斗争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思想武器

B.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指出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D.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2.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当宣言出版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

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上,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运动却恰恰相反。

”材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奋斗的目标是()

A.实现社会主义B.革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解放被压迫民族D.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

3.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4.(2018·徐州模拟)列宁提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苏俄实行()

A.余粮征集制B.农业集体化

C.商品自由贸易D.工业化方针

5.(2018·镇江模拟)下列两枚邮票所反映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阶段性特征

是()

A.从和平斗争到暴力革命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

6.(2018·昆明模拟)下图漫画“列宁清扫地球”是赞美列宁()

A.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使苏俄退出一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

C.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D.领导苏联经济建设,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7.(2018·安徽名校模拟)毛泽东同志说: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A.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坚持国共合作,赢得人民信任

D.动员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

8.(2018·南通模拟)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这是指()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广大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愿望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公有制

9.(2018·绍兴模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时间和著作是()

A.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

B.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C.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等

D.共和国时期的《论十大关系》等

10.(2018·北京模拟)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11.(2018·吉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

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材料二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

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

朱执信指出:

“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材料四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

纪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

(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答案解析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中外关系史。

(1)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根据材料一可以知道这一事件是执行“一边倒”的结果。

根据所学可以回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回答。

(2)题考查了文革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三大突破,从三幅图片可知当时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第(3)题根据材料三回答即可。

第(4)题要求回答我国一贯的外交基本方针,基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对外交工作的认识,可以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两方面回答。

答案:

(1)方针:

“一边倒”。

目的:

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团结友谊。

(2)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影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打破了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新变化:

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

(4)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认识:

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核心;外交政策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

(1)题从新中国成立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

(2)题要明确《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背景,并据此说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第(3)题重在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注意材料限定时间。

答案:

(1)国际因素: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政策。

(2)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成就:

①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3.【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革命活动来回答。

(2)题可结合十月革命,共产国际以及中共的帮助等信息来分析。

第(3)题注意题目要求的“民生问题”,分析俄国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是什么,围绕着这一点回答,第二问可对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进行对比。

答案:

(1)发表《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敦促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2)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和影响;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变化: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列宁: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新发展:

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4.【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解答第

(1)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材料一指出其核心主张,分析其历史影响。

(2)题解答时注意时间限定(“成立二十八周年”)和内容限定(“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

第(3)题提取材料即可回答。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提炼、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原因:

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

核心:

民权主义。

影响: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了中华民国,指导颁布了《临时约法》。

(2)革命: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理论: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3)成果: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三民主义——救国;毛泽东思想——建国;邓小平理论——富国。

5.【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思想。

(1)题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三民主义的目标来回答。

(2)题由“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可以看出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主张,而且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

第(3)题主要提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向资本主义学习经验,发展经济的文明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但三则材料的宗旨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平等和民生改善,注意从经济、政治、人民生活等多角度作答。

答案:

(1)观点:

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特点:

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主张:

多种性质的经济形式并存;实现社会的平等发展。

关系:

《论联合政府》充分汲取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精华。

(3)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宗旨:

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备选习题

1.【解析】选A。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结束了无产阶级革命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状况,A说法正确;B、C、D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2.【解析】选D。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资产阶级的运动”,可见最确切的解释就是马恩奋斗的目标是为工人阶级谋取利益。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和“农民……反对我们”,再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定限度恢复资本主义指新经济政策。

选项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D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联系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左图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共产党宣言》,属于理论创建,右图为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故选B。

6.【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

选项中A、B、C虽然都是列宁的贡献,但只有A项体现了列宁使社会主义从理想转化为现实并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故选A。

D项是斯大林的贡献。

7.【解析】选A。

本题实际上是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上的考查。

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故A正确。

俄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路线,B不符合。

C国共合作指向不明,无法判断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D是人民解放战争,从1946年到1949年。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比较能力。

孙中山的民主任务是反帝反封建,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势力,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完成,故选A。

9.【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在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正确选项是C。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人所说的话蕴涵的本质特征。

A项只符合江泽民的谈话,C项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D项是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只有B项是三者共同的本质思想。

11.【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相应认识。

解答第

(1)题时概括、归纳材料一中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态度,然后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题抓住材料二论点即可说明传播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精英到大众”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3)题从材料三中的“热烈气氛”、“伟大”,及材料四中反映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气氛等现象,说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充分的肯定,结合题干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

原因: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

(2)状况:

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从精英到大众”: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推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大众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使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

(3)变化:

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

原因:

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