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6004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24《雨霖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24《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4《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回答: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生:

《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

二、关于柳永(幻灯3)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欣赏这首flash歌曲,根据画面内容,想想这词是写什么的。

——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1.写作背景(幻灯4)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2.所以,这首词的的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3.听一次朗诵4.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四、疏通词句,串讲文意:

五、鉴赏

(一)我们刚才说过,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与他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

思考:

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

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

幻灯5: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二)幻灯6师: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

词中哪些是实写?

哪些是虚写?

1.上片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师:

起首三句写什么?

是情?

是景?

生:

写景。

明确:

对。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

(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凄切”。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师:

这写什么?

(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

这句写情态。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大家看这幅画面,幻灯7,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景。

——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

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的是怎么样的画面?

幻灯8

——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

有千里的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有沉沉的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

——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的广阔无量?

(不是,表现的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念去去”几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这几句写景,又写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写)。

2.下片:

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的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写)。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幻灯9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

“伤别离”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

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词中有什么画?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的晨风吹拂萧萧的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的梢头。

②景中含什么情?

(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

词人此时,昨天晚上“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现在却是前路是前路茫茫,离所爱之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幻灯10)

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b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c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幻灯11)

④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⑤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

——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的烟波,有沉沉的暮霭,还有楚天的辽远无边。

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的冷落、凄清。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

即使有前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

3.小结:

幻灯13

(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2)再就是虚实相济。

哪些实写?

别时情景。

哪些虚写?

别后想象。

(3)再想想词中的几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

哀婉、无奈、凄清。

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再一次欣赏歌曲flash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4张衡传鲁人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3、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

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

“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疏:

“谓举动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

“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注:

“从容,举动也。

”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

淡静,淡泊娴静。

全句:

(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

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

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

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

举,推荐。

辟,征召。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

“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

拜,授予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

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

转,迁调官职。

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

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

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

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

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

(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

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

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

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

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三)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

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

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

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

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

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

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1)张衡的潜心科研 

(2)张衡的不慕名利 

(3)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

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四)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分析:

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

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

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上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

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

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在获得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

 

(五)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

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分析:

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时间——阳嘉元年 

名称——候风地动仪 

材料——以精铜铸成 

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

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

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

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

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可把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来学习,让学生读了以后仿照着写一段说明文。

 

(六)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

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分析:

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

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

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七)《张衡传》的原文全面地记叙了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选作课文时删节较多。

课文选材及剪裁特点是什么?

 

分析:

原文比较多的篇幅收录了张衡的文学创作,节选时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还有:

“著《周官训诂》,……凡三十二篇。

”综合介绍张衡的著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节选时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张衡政治上的表现。

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经历,因关系较小,也略去了。

在写到他的为人时,详写了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了“上书乞骸骨”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节选时又删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间,不敢与阉党斗争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现的文字。

可见,本文是以科学家的传记这个角度选择材料加以剪裁组织的。

这样,它就既全面地仍从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三方面介绍了张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现,又重点突出地详写了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

在重点写他的科学成就时,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地动仪时,除了具体记述机构、作用以显示其不平常的科学才能外,还生动描摹了地动仪的形状雕饰,使所写事物更为形象;对地动仪不仅写了它的“静态”,还写了它的“动态”,不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语概述了它的灵验,还用“地震陇西”这一典型事例证明它的神妙。

由于剪裁恰当,详略适宜,使人对他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政治表现和性格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而对他首创的地动仪则印象更为突出鲜明。

 

(八)本文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清晰扼要,还由于作者是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

深入理解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学生记事状物能力的提高。

(这一内容,可作为基础好一点的班级进一步探讨之用。

) 

分析:

大体上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句,点明地动仪制作的时间和名称。

 

第二层“以精铜铸成……周密无际”,写地动仪的构造。

构造写得井然有序:

先写材料,再从大小、形状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从外过渡到内,分述内部构造,然后又回述整体构造,涉及外形的下部。

使读者既看到地动仪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内中的机构。

这是具体事物说明的关键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决定说明的顺序。

这可算是地动仪的“静态”。

 

第三层“如有地动……未之有也”,写地动仪的功能,或者说是它的“动态”吧。

这里用“振”、“吐”、“衔”几个动词准确、连贯,说明都柱、龙首、铜丸、蟾蜍的报震功能的灵敏,却只用了十三个字的一个假设复句,“振声激扬……”是说功能的自动。

“虽一龙发机……”一句说明地动仪八道机关的报震功能的准确。

唯其功能灵敏、自动、准确,而且从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称赞。

功能,是具体事物说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构造,要写得条理清楚、具体精确,功能,要写得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第四层“尝一龙机发……所从方起”,写地动仪的验证。

这看似设下的波澜,以显示“合契若神”的效果,点出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实际更可使读者领会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重要意义,即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观察地震的科学仪器。

 

总之,这段文字除开头的时间与名称之外,是从地动仪的外形、构造、功能和验证几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值得好好学习。

 

(九)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合课题注释概述文化常识。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

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

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

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乐羊子妻》,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二)指导自读。

 

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读提示”第二小节已作了说明。

自读课文时,要对照提示想一想,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

刻苦钻研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自读时要适当圈点勾画。

 

2.本文叙事按时间顺序写,而且详略得当。

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的?

写得最详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文语言质朴简练。

试举例说明。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自读作业(除翻译外,可直接做在书上):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属文(    )    ②不好交接俗人(    ) 

③累召不应(    )    ④五载复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    ) 

b.虽才高于世(    )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    )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 

c.伺者因此觉知(    )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    )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b.以精铜铸成(    ) 

3.“思考和练习”二。

 

4.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讨论自读疑难问题。

 

(五)同桌互相批改自读作业。

 

自读作业参考答案:

 

1、略2.①于,介词。

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

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3.(略) 

4.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

“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

——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六)根据自读作业情况,对以上语法现象进行小结。

 

(七)自读、理解“思考和练习”三至五。

 

(八)检查自读理解情况。

提问:

 

1.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

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2.张衡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

课文重点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3.课文的语言质朴简练,你是怎样体会的?

 

4.和《屈原列传》相比,这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

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

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

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

“……不行,……不就,……不应。

”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