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976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理科基础较弱,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

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品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生答

引入新课

 

 

概念形成

 

分析固体溶解度四要素:

①一定温度②100g某种溶剂中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并由此引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①温度②溶剂量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

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得到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提升总结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并得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概念理解

 

 

 

 

 

 

【问题】如何正确理解: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讨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①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②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

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④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设问】通过给定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疑】你能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讲解】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讲解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和概念,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含义

 

通过表格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相关的信息

 

体会表中数据准确可靠,但数据不够齐全

体会反映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加深对固体溶解度四要素的理解和对溶解度概念的把握

 

 

 

 

 

提取表格信息,并为引出溶解度曲线打下基础

体会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的各自优势

 

 

明确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概念理解

 

 

 

 

【组织】根据学案中表1数据,任选2种物质,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组织】学生展示绘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设问】曲线交点(A点)的含义?

在曲线上的点(B点、C点)含义?

不在曲线上的点(D点)表示的含义?

【设问】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大小

 

【展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整合分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任选2种物质,在坐标纸上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观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2条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对交点的分析,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分析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类型,并记住代表物质

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根据图像,分析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图像,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归纳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类型

 概念形成

气体物质溶解度

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3度和压强②溶剂量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气体体积

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得到气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与固体溶解度进行对比理解

概念理解

 

【问题】如何正确理解:

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讨论】解释下列现象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生依据讨论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出示本节知识网络

 

生归纳总结

 

生练习

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检测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

收获:

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本节课缺点:

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

由于教书时间比较长,教学观念较陈旧,突出表现在关注知识本身多于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理科基础较弱,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缺点:

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堂检测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B、喝下汽水后,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体逸出

D、在夏季,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1º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当温度为t3º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

(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

课后反思

收获:

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本节课缺点:

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

由于教书时间比较长,教学观念较陈旧,突出表现在关注知识本身多于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

活动与探究建议

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二、课标解读

(一)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物质的溶解具有极限。

学习本课题前,学生对于溶解的极限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可利用溶解度来定量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通过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物质的溶解极限来粗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但对溶解度相近的物质却无法区分。

对溶解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利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还使学生认识到定量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可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蒸发结晶有着较多的体验,但对降温结晶却缺乏认知。

本课题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降温结晶的方法,还初步认识到可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4.第一次在化学课上正式引入图像法这一数据处理方法。

本课题前,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中生成的一些数据,往往是通过简单罗列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处理,不利于分析数据的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像法”这一数据处理方法,并尝试利用图像(溶解度曲线)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题的难度在整个单元来说较为适中,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课标要求在新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在“溶解度”这一部分,教材首先借助前一版块的实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系列数据帮助学生认识溶解度在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上所起的作用。

随后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并初步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选择正确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等。

(三)结合新课标,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实际促进对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的理解。

气体溶解度虽不是本课题的重点,但如果缺少,也会使学生的知识具有缺陷。

同时,对气体溶解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释或解决。

因此,对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应基于实际,在与实际的联系中让学生感悟气体溶解度的两个影响因素——温度和气压。

2.通过多种形式杜绝一些常见错误的发生。

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错误,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帮学生走过这些认识上的误区。

(1)忽视溶解度概念存在的前提条件。

对此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各项条件都具备,溶解度才能更好地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2)从溶解度曲线中读取数据不准确。

对之一问题可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本课题后“联系与应用”中的第3题。

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查找数据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