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864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桃花源记》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桃花源记》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桃花源记》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桃花源记》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学案.docx

《《桃花源记》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学案.docx

《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家: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

东晋末年著名田园诗人。

2、作品:

节选自《陶渊明全集》。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一)重点实词

1、缘溪行:

缘,沿着。

         

2、落英缤纷:

坠落的花瓣繁多的样子。

英,花瓣。

  

3、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异:

对……感到奇怪。

5、穷:

尽,这里是走完的意思。

 

6、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

7、便舍船:

舍,离开。

8、豁然:

开阔的样子。

 9、俨然:

整齐的样子。

        

10、属:

类。

   11、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12、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南北方向的小路。

陌,东西方向的小路田间小路。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贯通。

13、悉如外人:

都跟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

悉,都。

外人,桃花源外边的世人。

14、种作:

耕田种地。

种,栽种。

作,工作,做工。

15、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7、要:

通“邀”,邀请。

         18、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9、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20、咸来问讯:

都来询问消息。

咸,全,都。

问讯,询问消息。

21、妻子:

妻子和儿女。

22、邑人:

同乡人。

23、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4、隔绝:

隔开,断绝。

25、乃大惊:

乃,竟然。

26、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27、具言:

详细地说出。

具,详细,详尽。

28、叹惋:

叹惜,感慨。

惋,叹息。

29、延:

邀请。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向,对。

31、语云:

语,告诉。

    

32、便扶向路:

就顺着原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

向路:

先前的来路。

33、及郡下,诣太守:

到了郡里,拜见太守。

诣:

往,到。

这里指拜见。

34、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志,标记。

35、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

36、规:

计划。

37、未果:

没有实现。

38、寻:

不久。

       

39、问津:

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求途径的意思。

津:

渡口。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通“邀”,邀请。

(三)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寻:

寻向所志(寻找)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寻病终 (不久)

舍:

便舍船(舍弃) 得:

便得一山(看到) 

屋舍俨然(房屋)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复:

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再)  

寻向所志(做的记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

之:

渔人甚异之(它,桃花林的美景)

路之远近(的)

处处志之(音节助词,不译)

  具答之(他,桃源人)

闻之(这件事)

(五)多词一义

1.悉如外人:

 悉:

都   并怡然自乐:

  并:

咸来问讯:

咸:

都  皆叹惋:

  皆:

2.便要还家:

   要:

通“邀”,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3.缘溪行:

缘:

顺着。

    便扶向路:

 扶:

沿着、顺着。

(六)古今异义词

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各种运输和邮政、电信事业的总称。

无论魏晋: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邑人:

古义:

妻子及儿女;

今义:

指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芳草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食物味道好。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不值得。

今义:

不充足,不满。

说如此:

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七)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八)出自本文的成语及解释:

世外桃源:

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指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豁然开朗: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引申为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打听渡口。

后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做某件事或过问某件事。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怡然自乐:

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三、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芬芳的花朵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男女的穿戴,都像外面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他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款待渔人)。

村中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叹息感慨。

其余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

到了郡里,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就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四、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第二段,写渔人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第三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

五、试分析本文的写法。

1、巧设悬念。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无从查考其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写通往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

渔人进入桃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而复寻,做好标记却又不能找到,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的境地;最后说当时的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又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2、虚实结合,想像丰富。

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令人无从寻求答案的地方。

桃源人的叮嘱,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虚实结合,微妙暗示,使桃花源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六、本文的线索与写作顺序。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七、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八、理解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美丽风光或生活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淳朴民风的句子)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是:

先世避秦时乱。

9、表明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链接中考:

一、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二、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标一处)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遂与外人间隔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屋舍俨然⑥阡陌交通

⑦寻向所志⑧寻病终

⑨阡陌交通⑩悉如外人

  ⑾芳草鲜美  ⑿便扶向路

⒀豁然开朗⒁处处志之

⒂鸡犬相闻:

⒃咸来问讯

⒄皆叹惋⒅无论魏晋

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⒇落英缤纷

(21)缘溪行(22)渔人甚异之

 (23)初极狭,才通人(24)欣然规往

(2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6)诣太守(27)欲穷其林

(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便扶向路

(30)怡然自乐(31)乃不知有汉

四、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9、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6、复前行,欲穷其林。

17、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8、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填空题: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2、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

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作者

4、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5、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

(用文中的话回答)

7、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8、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11、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1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1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

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

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记住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9、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七、问答题

1、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答: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他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作者描写这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用意?

答: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9、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

10、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答:

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1、《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

答;“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得路”。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3、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4、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1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答: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作者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18、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

不足为外人道也。

(1)环境优美

(2)源中生活安宁,无战乱(3)物质生活富足(4)能安居乐业,(5)人与人和睦相处。

(或:

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1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

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3、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2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5、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26、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答:

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27、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28、“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答:

作者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