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81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docx

《五零后》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

《五零后》:

50年代出生的人,一定要打开看看!

《五零后》作者:

天边月开篇的话写这《五零后》的想法已经很有一段时间,总结这代人的经历,不是这代人的任务;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也不是某个人所能承担得了的。

这代人从小脚丫一落地,就紧跟着共和国的脚步:

蹒跚、踉跄、徘徊直至稳健。

我是这个年代出生的一分子,所以我深知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艰辛步履,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彷徨;觉察到他们饱经的风雨沧桑,体会到他们的达观坚强。

每当听到他们回顾往事的笑声时,每当看到他们眼角洒下的泪水时,便抑制不住心头的潮涌,很快便融入他们的情感波涛,任记忆的风帆驶回逝去的远方。

这就是成长,像庄稼一样长到了秋收的季节,那穗头上的颗粒无论是否饱满,都是从撒下种子开始的生命旅程。

好年景风调雨顺会壮实;孬年景遇到灾害会干瘪。

但无论怎样都熬过来了,远望去看不出差别,倒也是金黄的一片。

没有谁会轻视这茬庄稼,无论其亩产多少;也没有谁会轻视这代人,尽管已年满花甲,亦或在今后的六年里年满花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学会上网就懂得的人情世故,在五零后当年的脑袋里可是一片空白;因此常会遭到孩子们的奚落,说他们太凹凸太落伍。

但他们仍活得那么认真,宽容大度地接受岁月的馈赠,无论丰厚还是菲薄,深情咀嚼着曾经的幸福与磨难,像一座座耸立的无字碑,用生命默默刻写着曾经的青春和风雨。

他们大半生经历了出生挨饿、上学停课、上山下乡、下岗失业、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种种经济冲击和文化嬗变,虽然历史终结了他们中很多人由璞玉变成美器的进程,但他们却无言地承受时代给予的百般磨难。

五零后的特殊经历后辈人无法效仿,那个时代的人有种渗入骨髓的特殊气质,一种倔犟,一种潇洒,更有一种浩劫后的淡泊与宁静。

因此便有人发表精辟言论说:

50年代过于清洁的社会环境,导致那些孩子们脑袋过分单纯,缺乏必要的社会免疫力,因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发育。

对此种论点我只能无语,说由于社会很清洁没有污染源,就会影响到人的思想发育,对此我还真不敢苟同,难道呼吸新鲜空气比呼吸沙尘暴,对身体更有害吗?

我是50年代出生的人,对这代人还真不好妄加评论:

说好会让人觉得自恋;说不好亦会让自己觉得心有不甘,更顾及言辞不当而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

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是坚韧执着的一代;勇于担当的一代;激情澎湃的一代;忍辱负重的一代,也是不需要怜悯的一代。

于是便有了《五零后》这样挺时髦的题目,便有了用《鹧鸪天》词牌填写的100余首汩汩而自心泉流淌出的文字。

于2014年7月8日午前1五零后:

降生换代一朝得幸福,开国十载降繁珠。

太平盛世怡然乐,生育高峰迅猛扑。

人口策,谏言书。

当年幸有马寅初。

若非痛补篱笆紧,岂有今朝稼穑足!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90天后,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便陆续来到人世,如果给这代人的降生乃至童年生活下个定义的话,最恰切的莫过于幸运二字。

他们基本生活在祥和、平静和清洁的社会大环境中。

中国大陆百年来的内战外侵、枪炮惊扰和颠沛流离,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

一个新生国家以她特有的朝气,极其迅速地建立起新秩序,党和政府竭尽一切力量,保护着老百姓和孩子们虽是低水平但却安宁的生活。

有人粗略地计算出50年代这10年里,约出生1·5亿娃娃,这是建国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

2五零后:

幼儿园妇女适逢解放年,娃娃送去幼儿班。

虽说城镇差别大,却是孩童好乐园。

虽简陋,却平安。

阿姨太姥最慈颜。

至今犹记秋千架,荡起张张笑脸甜。

50年代是妇女大解放的年代,家庭妇女纷纷穿起列宁装,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多少代只属于家庭和锅台的妇女们,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人的滋味。

妈妈们要去工作,娃娃谁来带?

幼儿园建设便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

虽然幼儿园的条件千差万别,也没有现在的幼儿教育理念,但阿姨太姥对孩子却慈爱有加,绝没有虐童事件发生,那是记忆中的天堂。

农村在大跃进的浪潮中,也办起简陋的幼儿园,由老太太们看着孩子。

应当说50年代的幼儿园,决不在为富家子弟所有,而是成为必备的公共教育和劳动保障设施。

3五零后:

吃冰棍一根半块糖,心头欢喜谢爹娘。

面包洋气郊游乐,伙伴垂涎入嘴香。

娃喂养,面糊汤。

更缺大米解馋肠。

唯祈亲戚来家住,最盼年节有细粮。

50年代的孩子喂养成本很低,普遍是吃母乳,并不是像现在提倡的科学喂养,而是方便省钱;奶不够吃的用牛羊奶,家境穷的便用面糊糊汤,断奶后便与大人一样吃杂粮。

孩子能经常吃零食的人家并不多,偶尔孩子拿着家长给的一分钱,在食杂店买上半块糖外加个把沙果,会让小伙伴羡慕好半天;孩子零食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萝卜和当令的蔬菜;生病时买个苹果或一牙儿西瓜,已是很高的待遇。

春游时带个一角钱一个的面包是很洋气的事,大多数孩子都是带着糖三角、豆包或馒头,懂事的孩子会把家长给的5分钱再攥回来还给妈妈。

每月大米和白面是有数的那么几斤,所以孩子们盼年节和家里来客人顺便打牙祭是很奢侈的事。

4五零后:

穿童裤膝头摞补丁,衬衫袖口早磨平。

阿妈缝旧翻新巧,绣朵云霞耀眼明。

都未富,不嫌穷。

买鞋打掌耐踢登。

当年布票今何用,岁月珍藏记忆中。

50年代出生的孩子,没有穿过打补丁衣服的不太多,而且能穿上商店里买的成衣更是不简单的事,娃娃穿的衣服都是妈妈或奶奶做。

除了补衣服,还有接裤腿和袖口的问题,把大孩子穿破的衣服改改给弟弟妹妹穿,退色的衣服里朝外翻过来,长袖改短袖,长裤改短裤等,谁的母亲如果能做一手好针线,是很值得骄傲的,不仅孩子出门体面,而且还省不少钱。

鞋也一样打补丁,一般新鞋上脚前要先打上掌,前后还要打包头和补块皮子保证耐穿。

那时最缺的是布票,所以家里若是添床被子,得攒两三年的布票才能凑齐。

5五零后:

玩具木棍当枪裹布条,弹弓打鸟射林梢。

陀螺抽转群童笑,毽子踢飞几树高。

吹柳哨,挎腰刀。

捉蝉扛网去城郊。

记得爷买皮球好,操场急拍快步蹽。

50年代孩子们的玩具和现在比,那是天壤之别,他们的玩具很有限,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整就是半屋子。

男娃无非是缠着布条的木杆红缨枪,涂着银漆的木刀,螺丝母镶钢珠的小陀螺,用鸡翎或狗尾毛和古铜钱扎的毽子,比较高档的有支铁皮制作能装砸炮的小手枪,有几本或一箱小人书的,那都是向玩伴炫耀或交换某种利益的资本。

女孩则是跳皮筋的松紧带,猪羊狍子腿骨中的嘎啦哈和用碎布缝制的小花口袋,铁丝编织的小花篮以及小皮球,还有巧手妈妈做的布娃娃就很奢侈了。

6五零后:

苏联情结百废开国却待兴,大哥援建欲成功。

娃娃更信中苏好,处处深结友谊情。

学保尔,唠人生。

崇高理想做英雄。

弟兄掰脸谁家笑?

恩怨偏说道不同!

中苏友好缘自新生中国的所有领域都处在百废待兴之时,几十年来以打仗为主业,以农民为主体的共产党人,对骤然而来的偌大一个要由自己做主的国家,知识和经验储备几乎等于零,于是请来苏联老大哥帮忙。

当时的老大哥基本上是无私的,面对如此热心的朋友,从来就知道感恩的中国人,在几年间就刮起一股中苏友好的热风,这风吹遍祖国大地,深入人民心中,当然也包括孩子们。

今天让5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回忆起来,从感情上来讲,几乎是从小就种下了对苏联的好感,他们儿时就接受着苏联的文化,多多少少都有关于苏联的回忆。

一种文化一旦沁入孩子们的心里,那可是无法用命令删除的,它混杂着童年的生活和记忆,潜移默化地被消化吸收,变成一种像记忆又高于记忆的东西,伴随着你直到永远。

就像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你说有多好听并不见得,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只要听到就会捎带出很多别的东西来。

7五零后上学背起书包进校园,顿觉环境好新鲜。

老师善诱声声语,书本常读朗朗甜。

学字快,算题专。

认真听课记心间。

朔风雪里行山路,茅草房中怕雨天。

50年代孩子大多在八、九岁上学,三年级前听课时要把手背到后面去,主要是防止驼背,除语文和算术外,还有学写毛笔字的大字课、图画课和体育课。

今天有不少五十年代的人不会用手机发信息和使用电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学好拼音,这不能怪他们没好好学习,而是当时各地小学的教学计划不同步,再加上《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是一九五八年才经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正处于新旧转换的时期。

学校的基础建设亦不完善,城乡校舍、师资的差别很大,尤其农村中心小学的校舍多数简陋不堪,学生居住又很分散,严冬酷暑季节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8五零后:

老师授业开蒙好教员,为人师表记心间。

鬓边黑发催桃李,笔底青春绽校园。

常励志,做摇篮。

几多学子欲扬帆。

回眸再望村头处,柳隙灯窗入眼帘。

50年代的人对学校和老师真正能留下印象,也就是在小学的那几年,等到了文革和文革后,学校和课堂的记忆已经变得畸形和杂乱。

那个时代的老师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对待班级的学生基本上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好和听话的学生,心底里是喜爱的,但不会太过格。

对家境困难的学生,时不时地会给予一些小的接济,学习上也会有特殊的关照。

绝没有收取学生礼物和钱财之类事情,不像如今调座、当班干部和补课收费这样的事儿屡禁不止,逢年过节家长得给老师送钱送购物卡的风气蔓延。

为人师表还是很到位的,学生们也是很尊敬老师,甚至把老师当父母来对待。

9五零后:

关键词受教能知爱祖国,开言便把主席歌。

认识社会生活好,感谢恩情对党说。

谈理想,讲公德。

筑牢信仰不滑坡。

若将红色江山固,莫让敌人阵地夺。

50年代出生的孩子到1958年左右,年龄最大的一批便陆续走进学校,从他们开蒙的第一天起,就频繁接触共产党、毛主席、祖国和社会主义这四个概念,按今天流行的说法是四个关键词。

这些概念对那时的他们来讲,不会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但孩子们有最简单的抽象思维,合并同类项就是:

共产党等于毛主席,社会主义等于祖国。

上小学的第一课就是爱毛主席,标题下是毛主席画像,课文的一句话是毛主席万岁;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春光明媚中,一切是那么美好,这就是祖国,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让多少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听到便热泪盈眶;慢慢地知道了社会主义,他们高唱着《社会主义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新社会就是社会主义,这里没有欺负高玉宝的周扒皮,没有日本鬼子松井。

旧社会的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而新社会的孩子没人敢欺负;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美国,而美国总想侵略中国,让我们再过苦日子,所以要好好学习本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保卫国家把侵略者都消灭。

9五零后:

同学

稚手相携进校园,归家西岭望霞天。

常将算术求哥解,每遇难题把姐缠。

当老弟,在同班。

纯真往事渺如烟。

时钟敲醒学堂梦,树影婆娑忆旧年。

50年代孩子们的同学大多指小学和中学,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纯洁真挚的,单纯到毫无功利之心,是一种近乎纯粹的友情。

今天的他们很怀念文革前的同窗之谊,每当回忆起学校生活中的趣闻趣事时,听起来是那么的欢快。

这些都应当归功于文革前对孩子们的正面教育,那是一种纯粹的无产阶级教育,整个社会充满正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类赞美太平盛世的比喻,在那个时代是真切的现实存在。

孩子们在这种充满正义感和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心中很少杂念,有利他人和积极向上是社会的主流,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幸福指数绝对不比现在低,他们自小就有一种主人翁精神,享受着国家小主人的待遇。

就连三年困难时期,他们虽然饿着小肚子,但从来没有悲观消沉,因为国家的教育仍然是昂扬的,大人的情绪也基本是良性的。

同学们可以放心地在外边玩儿,不必害怕像今天被拐卖。

孩子们充满理想,这些理想无不与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强有关。

孩子们每取得成绩,感谢的都是党和人民,绝不是今天的孩子一有成绩便首先感谢父母,而忘记国家、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

10五零后:

课外活动汇演登台获奖旗,诗歌朗诵好成绩。

胶泥但塑童娃巧,理发推出脑袋奇。

拖地板,倒垃圾。

能帮父母把柴劈。

采摘野果街头卖,挣点零钱买象棋。

5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记得他们的第二课堂:

少年之家。

每逢寒暑假都会到父母单位或街道办的少年之家参加活动。

那里有图书可以阅读,有辅导老师教舞蹈,有诗歌朗诵讲座,每隔一段时间要搞汇报演出,进行简单的评比,既解决假期孩子们的安顿问题,又可以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加知识和乐趣。

课堂上有泥工课,但很多孩子买不起橡皮泥,老师便发动孩子课余时间去挖胶泥,摔熟用来做手工。

用学生每学期交的5分钱班费买理发的手推子,利用课余活动日给同学理发。

那时的孩子很懂事,课余时间能帮家里做些简单的家务,家境困难的还要拣煤核儿、割猪草等。

有的孩子会去采摘酸枣等野果,用挣来的零钱买玩具,倒也其乐融融。

11五零后:

崇拜崇拜英雄偶像高,精神财富典型教。

每读烈士捐躯事,常使童郎胆气豪。

说抗美,叹援朝!

岂知今日野狼嗥。

休言夕照苍翁老,亦可东征捣匪巢。

5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他们懂事起就知道崇拜英雄,长征中的十八勇士,抗日战争中的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

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恐怕是要属抗美援朝的英雄。

这是因为:

抗美援朝所带来的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50年代中期前还没有来得及提炼和升华,这笔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资产,经过几年的反刍和蒸馏,到了50年代出生的孩子懂事时,正好变成了课文、电影和文学作品,这代孩子便成了这些精神营养最早的摄取者。

他们从记事起所认识的第一批英雄和故事,很多来自抗美援朝,那些事迹新鲜贴近,就发生在几年之前,既不是发生在昨天,让孩子们来不及理解,又没有发生在很遥远,让他们有历史的眩惑感。

所以他们觉得那是真实的。

毫不夸张地讲,这些英雄和故事,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一生。

明日是八一建军节,以此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

12五零后:

学雷锋

七字题词进校园,一堆日记刻心田。

德融脑海培植好,善塑灵魂教化先。

学榜样,比标竿。

普通战士不平凡!

至今犹忆当时景,争做雷锋好少年。

有人说50年代出生的人幸运,恐怕大多指的是精神层面。

当他们长到10岁左右时,黄继光、邱少云和董存瑞等英雄在头脑里生根的同时,又涌现出一群和平年代的英雄。

这些榜样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走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这群榜样的代表就是雷锋。

给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

毛主席“向雷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