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621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docx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

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

【篇一: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语文2015.5

下列选择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

黑涂满。

填空题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

(共10分)

杏花开放时节,江南一带往往老是不肯放晴。

但自读了元代虞集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后,便不再觉得雨煞风景了。

“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词拆开来看十分平凡,但放在一起,顿觉妩媚鲜妍,充满诗情画义。

又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

难怪连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读来婉转低徊,令人心驰神往。

不知是春雨润泽了杏花,还是杏花点染了春雨。

自古咏杏诗颇多佳作:

宋祁咏杏,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尽得风流,作者也成为郝郝有名的“红杏尚书”。

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都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看来,杏花真是花中的幸运儿。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画线词的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充满诗情画义。

婉转低徊,令人心驰神往。

者也成为郝郝有名的“红杏尚书”。

炙人口,传诵至今。

(2)在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雨点点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b.春雨绵绵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c.春雨绵绵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d.春雨点点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3)汉语是最富于诗性的语言,诗人可以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写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下列诗句的组合方式与它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月有阴晴圆缺b.醉里挑灯看剑

c.古道西风瘦马d.七八个星天外

(4)下列文人与陆放翁生活在同一时代,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是(2分)

a.陶渊明b.杜甫c.欧阳修d.辛弃疾

(5)《三国演义》里有一位神医,他曾为关羽刮骨疗毒,治好了关羽的箭伤,他是。

假如一位医术高明的朋友的诊所即将开业,你们全家决定送他一块匾挂在诊所,匾上书写的内容最得体的是。

根据语境,在上面的横线处选填答案,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华佗誉满杏林b.扁鹊桃李天下

c.华佗梨园世家d.扁鹊德艺双馨

2.对下面这首小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远处海面耸起了一道道山岗

近处海面推过来一堵堵高墙

啊,潮来了,潮来了,轰隆作响

像十万匹奔马突然被暴雷惊狂

浪头飞越礁盘,前赴后继冲上岩岸

那是老远就选定的厮拼的战场

为实现最后的一击列阵从天边赶来只期望自己的生命能爆出冲天的巨响潮水在一瞬间杀进每条岩缝和礁孔一切污秽都无法逃脱它的冲刷涤荡虽说在击石的巨响中自己已化为白烟但那巨响毕竟是生命最豪迈的歌唱……

a.诗的开头把潮水比作耸起的“山岗”和推过来的“高墙”,写出了海水涨潮时潮头推涌,奔腾而来的壮观气势。

b.诗中描摹海潮的轰响,有如被暴雷惊吓后十万匹马的狂乱奔腾,既写出了潮水声响之大,又写出了潮来时场面的惊心动魄。

c.诗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潮水飞跃岩岸,前赴后继地列阵从天边赶来,渴望携手战场上厮拼的勇士奏响胜利的凯歌。

d.诗的结尾写潮水以化为白烟的代价,瞬间涤清了岩缝和礁孔的污秽,发出了生命最豪迈的歌唱,表达了对潮的赞美之情。

(1)根据上面的连环画,对文同画竹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同品行高洁,学问丰厚,有极高的艺术修养。

b.文同十分爱竹,整日流连其间,悉心研究体会。

c.文同在仔细地观察竹后,还不断努力练习画竹。

d.文同以画竹闻名,登门求画的人多,门庭若市。

(2)朋友十分热爱绘画,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像文同一样在绘画领域独树一帜,可他因最近几次绘画比

赛的失败而变得十分消沉。

于是,你引用李白在《行路难》中的“,”鼓励他振作起来,坚定成功的信念。

(2分)

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文学家。

他胸襟开阔,志向远大,在他笔下:

“①,;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大海也仿佛具有吞吐宇宙的宏大气势。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善于笼络人才,但十分多疑,对对手残酷无情。

刘备曾为曹操所困,只好每日在后园种菜以消除曹操的疑忌。

有一次,曹操与刘备喝酒讨论谁是当世英雄,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吓得刘备跌落了筷子,这就是著名的②(情节)。

后来刘备在两位义弟③和张飞等人的帮助下建立了蜀国,从一个侧面证明曹操确有识人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部分源于史实,部分源于该书作者④(人名)的艺术虚构,他始终以刘备为皇室正宗,而曹操则是其对立面。

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曹操的奸雄形象也逐渐定格,所以在京剧中,扮演曹操的人往往画着⑤色的脸谱。

(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

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宋代沈括《活板》)

(二)

(节选自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有删改)

注释:

①[缣帛]用于书写的白色丝织品。

②[蔡伦纸]指蔡伦用植物纤维改进造纸方法所发明的纸。

③[资]凭借,用。

④[写本]手抄的书本。

⑤[判]指兼职。

⑥[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⑦[九经]儒家经典。

⑧[锓梓之法]刻板印刷的方法。

⑨[印造]印刷制作。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选文

(二)“朝廷从之”的“从”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c.从民欲也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瞬息可就就:

(2)谓之竹简谓: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纸帖之翻译:

(2)天下书籍遂广翻译:

8.选文

(一)中的“活板”有

(1)、制版活、

(2)、拆版活等优点。

选文

(二)进一步阐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书写在竹或缣帛上,但“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文章典籍可以用纸书写后装订成卷轴,但“(3)”;刻板印刷术发明之后,天下书籍遂广,但“(4)”。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铁血将军戴安澜》,完成第9-13题。

(共16分)

铁血将军戴安澜

①1942年的一天,陕北延安的一间窑洞里,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惊悉名将陨落的消息,奋笔疾书挽诗一首: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诗里提到的将军,就是刚刚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

②将军安徽无为人。

少时勤奋好学,曾师从桐城名士周绍峰,后又追随教育家陶行知,深受陶先生爱护平民思想的影响。

1924年,将军以一介文弱书生报考黄埔军校,因体能测试不过关未能成功。

此时他已立志投笔从戎,救国救民,遂报名参军锤炼自己,经过两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后再次报考黄埔军校,被顺利录取为第三期学员。

③毕业后,将军经历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多次战争,因战功卓著步步晋升。

35岁时,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少将军衔。

200师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为了找到它最适合的战术,将军冲上前线观察日军如何作战,不幸暴露了目标,被日军火力封锁在掩体内长达两个多小时。

其间,他一直静静地趴在那里,细数日军的枪声,最终弄清了日军的坦克与战车、机枪与步枪是如何协调作战的。

将军不仅胆识过人,战场上身先士卒,还十分有谋略,治军有方。

他发明了很多简短有效的战术,制定了严格的军事考核方案。

很快,200师就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王牌师。

④1939年末,将军奉命镇守广西昆仑关,昆仑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同盟国支援中国的物资85%都要经过昆仑关运输。

因此在日军眼里,昆仑关就是中国的命脉,占领它就切断了中国的补给线。

战斗一开始,日军就动用了最精锐的部队,不惜血本想赢,可他们遇到了戴安澜。

两天时间里,昆仑关两次易主,战斗极为惨烈。

最后,是将军率领将士用大刀劈开漫山遍野的铁丝网,一点点

【篇二:

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下册冲刺测试题5】

6年高考冲刺卷

(1)(山东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

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

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卸载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

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甲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乙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①,男男女女都踏月丙看灯,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人们每每(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制成各样.

的冰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煞是好看。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②,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

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熏陶),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

年。

1.文中加序号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依次填人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出心裁巧夺天工熏陶b.标新立异玲珑剔透熏染

c.独出心裁玲珑剔透熏染d.标新立异巧夺天工熏陶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正确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遇到问题,他总喜欢一个人琢磨,不向领导汇报,往往误事。

不过,这是工作中出

现的小问题,不足为训,看一个人应该看主流。

....

b.在社会责任上,有两种经济学观点可谓南辕北辙;一种认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最大....

化是企业的天职,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必须对社会负责。

c.大学毕业后,因收入低而聚居在城乡接合部,这些人被称为“蚁族”,其实城市蜗

居的“蚁族”只是沧海一粟,全国买不起房的家庭还有很多。

....

d.他性格内向,一涉及个人生活问题就讳莫如深,弄得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重点大学应该鼓励学科交叉,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现实社会问题,鼓励师生创业,为人才的成长营造宽松的环境。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其

设计充满了想象力,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

c.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指出,节日将至,变相的公款消费、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

现象可能抬头,此类腐败现象将受到严厉查处。

d.政府应不惜血本地反腐,这样就能避免小贪变大贪、小恶变大恶,防止腐败破坏力

和影响力的扩大,从而把种种腐败行为扼杀在初始阶段,进一步加大反腐的力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

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

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

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

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

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改)

6.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

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

》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

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

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

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

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

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

化的挑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

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

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

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

“犯槐者刑,伤槐者死。

”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

公闻之曰:

“是先犯我令。

”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

“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晏子闻之,笑曰:

“婴其耽于色乎?

何为老而见奔?

虽然,是必有故。

”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

“怪哉!

有深忧。

”进而问焉,曰:

“所忧何也?

”对曰:

“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

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

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

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

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

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

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

甚乎!

今之令不然。

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邻国闻

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

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

“甚矣!

吾将为子言之于君。

”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

“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

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

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

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

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公曰:

“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

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树槐县令县:

通“悬”,悬挂.

b.不益刑益:

增加.

c.又不以私恚害公法恚:

怨恨.

d.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贼:

盗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而问焉拔剑切而啖之..

c.去其腥臊者而已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

其皆出于此乎?

..

11.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

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

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

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

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篇三:

2015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ss=txt>2015.5

下列选择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填空题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

(共10分)

杏花开放时节,江南一带往往甲,老是不肯放晴。

但自读了元代虞集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后,便不再觉得雨煞风景了。

“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词拆开来看十分平凡,但放在一起,顿觉妩媚鲜妍,充满诗情画义。

又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

难怪连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读来婉转低徊,令人心驰神往。

不知是春雨润泽了杏花,还是杏花点染了春雨。

自古咏杏诗颇多佳作:

宋祁咏杏,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尽得风流,作者也成为郝郝有名的“红杏尚书”。

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都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看来,杏花真是花中的幸运儿。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画线词的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2)在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雨点点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b.春雨绵绵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c.春雨绵绵足证杏花与雨,早已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d.春雨点点证明杏花与雨,已是中国文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3)汉语是最富于诗性的语言,诗人可以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写诗,“杏花春雨江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下列诗句的组合方式与它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