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552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文学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笔记.docx

《文学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笔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笔记.docx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

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的品格。

概念解释

1、文艺学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3、文学批评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4、文学史

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意识形态论、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

后来列宁、毛泽东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是供人消费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一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该术语由德国哲学家、唯理主义者伍尔夫所创,其含义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理论哲学)相近,但不涉及精神、宇宙等范畴。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

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提出的术语,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甚至也不是直接关联的,其相互影响往往有着中介环节,所以在发展上可以不同步,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关系”。

它的具体表现有两种典型状况:

一是某种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俄国是欧洲的经济落后地区。

◆关于文学活动四个阶段及其构成.

从文学反映活动、文学表现活动、作者创造的活动、以及读者在创造的活动几个方面,来考察文学活动的几个断面,它同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文学四要素之说有所相通:

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

◆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其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二,劳动催发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动机产生)、提供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文学是人自觉的、自由的活动,所谓自觉,是在于它有合目的性;所谓自由,是人在文学中要表达出超越现实束缚的理想。

上述特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劳动中产生的。

另外,文学作品要描写人的社会生活,而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作者经历的劳动过程、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其三,在文学的早期形式上也体现了劳动的痕迹。

诗这种文学体裁成熟时间较早,它往往讲求韵律、节奏,而这与人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相关的,如通过劳动号子来协调步伐,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狩猎者队伍的推进速度与包围猎物时的队形等。

早期的诗歌,从文学史的发掘、整理情况采看,它基本上是作为歌曲的唱词出现的,同时在吟诵中,往往伴随着吟诵者的身体语言动作,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诗歌、音乐、舞蹈几种艺术形式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

◆文学发展在最终意义上是受经济制约的,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发展的动因可以粗略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等领域中,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又进一步对文学意识形态提出相应的变革要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的变革就与政治上的变革要求直接相关;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可以找到政治上革新要求的影响,它们都不是由经济直接推动的文学变革。

其二,文学发展有着自身体系化的要求和发展惯性,有着它相对的独立性。

如诗歌文体对于韵律、句式的一些调整,小说文体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些演进,大都是文学发展自身规律在起作用,与经济的关系不明显。

其三,在承认经济状况与文学的变化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同时,还应看到经济的影响也是可以反映在文学领域中的。

古希腊城邦制国家以市民作为公民主体,它的戏剧艺术很早就步人了发达阶段。

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民居住分散,闲暇时间不多,也没有建立商品消费的生活模式,这使中国戏剧长期停留在巫术仪式、傩戏阶段。

中国戏剧的兴盛起于南宋时江南的一些商业城市。

江南一带物产丰裕、生活舒适、居民集中,使得戏剧艺术有着广大的市场,能够得到经济保障,因而有了很快的发展。

在欧美国家,长篇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来,成果丰硕,它与版权法等经济法规的推行直接相关。

电影业的发展在技术上有赖于科技,而在制作中有赖于一些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从上述方面,可见经济因素对文学发展的直接影响。

总之,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在这种种原因中,有些与经济因素相关,有些则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最终决定意义上,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文学活动的整体性

以《诗经》为例,春秋之前,社会上流传的“诗”成千上万首,传说孔子将其纂集删编为一册,只取305首,称为“诗三百”。

他将其主题归纳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

思无邪!

”“无邪”的含义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合乎礼仪规范,有助于增进社会伦理秩序的。

孔子的这一概括将本来是不同作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的写作动机下创作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诗经》的阅读就是在孔子这一诠释下来接受的,就是说,它的创作状况的差异在接受活动中得到了整合,体现出统一的特性,并且对于其后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起到了示范性的影响。

在这里体现出了文学活动的各个阶段的整体性。

◆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文学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指文学发展中,对其进程起直接影响的可能是诸如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等

但其根本原因,往往可以追溯到经济因素。

◆弗雷泽的巫术理论

弗雷泽(工·G·Frazer,1854—1941),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文学专家。

他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是多次修改出版的《金枝》。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文学历来有三种不同含义:

第一,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狭义文学专指今日所谓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因素的语言作品;第三,折中义文学是那种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

第一,文学指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话语活动和话语产品,简称话语;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受社会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第三,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

总之,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文学活动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3。

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广义文学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狭义文学

狭义文学是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3、折中义文学

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4、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5、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6、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7、话语含蕴;

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8、文学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文学概念通常有三种不同含义:

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按上述三义,文学分别是作为文化、审美和惯例被认识的,难以统一。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以狭义的和审美的文学观念为中心去综合广义的和文化的文学观念及折中义和惯例的文学观念,从而建立明确的文学概念——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这可以从三方面看:

第一,文学是一种话语活动,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包括五个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第二,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所谓社会性话语活动,指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人话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恬动;这种话语活动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

第三,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从实质上讲,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这可以从三方面看: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可以说,在文学中,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

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

但形象被置人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概念的力量。

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概念方式去分析时代、素材、主题,预测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等。

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概念是间接的和外在的。

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二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

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文学的双重性质指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节爷性质。

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它采取形象方式,表现全疼痞感评价。

但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它具有与其他意识形态相同的一般性质。

这种一般华在于,文学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运用概念方式、具有认识因素。

但在这种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文学总是力求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人纯审美境界,而意味着更充分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

5、什么是话语含蕴?

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审美性。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本身既有主导的方面,又有不同的层次。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也就呈现出主导性、多样性,具有不同层次的审美特征。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最主要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申冶人民的情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艺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的。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1)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

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和“全盘继承”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2)借鉴与创造,沟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歌德、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中华民族不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同时又最善于学习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和文学艺术。

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一切外来文化进行分析,区别对待。

(3)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的意义及教训。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方针。

1、主导性与多样性——主导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最基本性质,即社会主义的性质。

多样性是指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景象,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形式、风格、还是创作方法、表现三段、艺术种类等等,都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多样化的文学艺术,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邓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他说:

“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甲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

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女性创造活动。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让艺术上下同的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

这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少作报告《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的。

他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4.推陈出新

1951年毛泽东在为中国戏曲改革的题辞中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它与后来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过程中古与今、洋与中的关系问题,批判继承中外文艺遗产与创造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关系问题。

继承借鉴,是革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革新创造是继承借鉴的目的。

推陈与出新的关系,就是批判地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关系。

5.人民性

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

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文学理论史上,最早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是19世纪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

他在1819年给屠格涅夫的信和1824年写的《古典作家和出版者的谈话》中,率先以人民性的标准评价古典作家作品。

以后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广泛运用和发挥了人民性这一概念。

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

雅与俗,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

从字面上讲,雅即高雅美好,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俗即平凡通俗,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雅与俗在文艺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艺术。

当时,楚都唱“下里巴人”的,“国中属和者数千人”,而唱“阳春白雪”的,“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毛泽东所说的“阳春白雪”即高雅的、提高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浅显,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由于文化素质的关系,那些不识字、无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从那些普及的、通俗的文艺中得到消遣、娱乐。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

普及——提高——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也必将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的双向循环的无限发展过程中,走向更大的繁荣。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形式,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如衣、食、住等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就是说,物质生产是人凭借工具通过物质行为对物质世界进行实际改造并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2、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

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

3、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在各种精神生产活动中,艺术创造突出地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严和保持着“精神的自律”,因而皋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4、文学创造的对象

文学创造的对象即文学的反映对象,也称文学客体。

文学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自然界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也是文学的反映对象。

文学创造无论直接描写和反映的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之后具有审美价值的、为作家体验过的生活.

5.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指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作家、诗人,也称为艺术生产者。

但在这种活动中,作家、诗人只有处于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即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具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时,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不同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主要是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但文学创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去完成,因而兼有思想者和实干家的身份。

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

精神生产独立发展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生产。

但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支配又不是绝对的,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

一方面,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或成比例,这就是不平衡现象。

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出现,就对物质生产发生反作用。

如何理解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具有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征:

第一,在精神生产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精神关系,它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而不是物质领域中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

第二,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而不是运用物质工具去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第三,精神生产一般以“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出现,因而其活动富于个性和自由性。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具有上述一般特征。

但文学创造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而有别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精神活动。

其特殊性主要应从两方面去把握:

第一,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精神掌握,因而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对世界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第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创造所凭借的符号是语言,但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语言,即“言语”.“言语”,就是实际交往中的讲话,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行为。

构成“言语”的基本句子称为“话语”.文学创造所凭借的言语或话语不同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更富于艺术性、形象性、技巧性和个体风格,且含蓄、多义、模糊,千变万化,不断创新。

所以,文学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是旨在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