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498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docx

魏洁1224选修一一诊学生版版

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0分)

1.(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3题)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

这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深入人心

2.(2010年12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5题)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3.(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5题)“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

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

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

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

4.(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3题)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

5.(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4题)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

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

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

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6.(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1题)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6题)公元前338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

8.(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

 

9.(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题)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10.(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6题)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4题)“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

12.(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4题)“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这使秦国()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D.发展了商品经济

13.(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6题)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尽地力之教”

C.“相地而衰征”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

14.(2011年4月合肥质检22题)“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

男方到女方落户)。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15.(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9题)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C.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D.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16.(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5题)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

17.(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7题)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开阡陌封疆”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18.(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7题)(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19.(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0题)商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最重要的举措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C.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D.“为田开阡陌封疆”

20.(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12题)《战国策•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0分)

21.(2011年11月禹州一模15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壁淫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引自《商君书·定分、弱民》

材料二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利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使其对公民大会的立法起制约作用。

——引自C·H·希格内特《从公元前5世纪末以前的雅典宪法史》,牛津出版社1985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

(9分)

 

22.(2010年12月山西四校高三联考43题)(15分)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

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哪些方面的问题?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改革的背景。

(4分)

(3)结合材料三、四,概括两次改革各有何特征。

(4分)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4分)

 

23.(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42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9分)

 

(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6分)

 

27.(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29题)(13分)纵观人类文明史,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往往会出现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这次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实施这一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其影响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2分)

 

(4)通过对诸多改革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改革往往都会涉及土地问题,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分)

28.(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30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_响。

(7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3分)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3题)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3题)“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

A.东汉B.北魏C.隋朝D.唐朝

3.(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2题)以下对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目的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打击鲜卑大族B.吸取先进文化

C.扩大统治基础D.缓和民族矛盾

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5.(2011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题)《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6.(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10题)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8题)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

8.(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1题)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D.限制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9.(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3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10.(2011年3月云南省统测14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1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9题)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12.(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13.(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0题)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1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1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A.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改姓氏篇贯D.三长制

15.(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3题)“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范仲淹改革

16.(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7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B.三长制C.保甲制D.租调制

1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措施是()

A.均田制B.迁都洛阳C.俸禄制D.三长制

18.(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30题)魏主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0分)

19.(2011年4月德州二模32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嗟夫!

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分别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

(6分)

(2)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4分)

 

23.(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

(一)43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是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统治者更是十分重视土

地问题的解决。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贫”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商鞅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对商业态度的目的。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

简要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不同影响。

(9分)

 

24.(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7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

‘治国当用什么人?

’,杜弼说:

‘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

’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

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杀掉。

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外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

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

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触汉文化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

“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

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将士天天去推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推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推冰,防备周人东渡。

——引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

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8分)

(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

结果如何?

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7分)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王安石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2.(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B.均输法C.市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