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337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docx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院系:

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2012年10月

 

庐山实习区概况·····································3

第一章地质、地貌与水文····························4

第一节地质基础········································4

第二节地貌形态········································6

第三节典型地貌形态与地质关系··························15

第四节水文特点与地貌形态······························21

 

第二章气候与自然分异······························24

第一节气象与气候特点··································24

第二节植被、土壤与山地气候····························28

 

第三章结论与讨论···································43

第一节有关争议问题的讨论·······························43

第二节实习报告结论·····································45

 

结束语·············································46

 

庐山实习区概况

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总面积约800k㎡。

图1庐山实习区区位示意图

庐山处江西北端,东依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动脉,北枕浩浩长江。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文史荟萃。

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总体走向北东,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

其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和震旦系粒屑沉积岩构成。

第四纪庐山强烈上升,周围相对下陷,形成两侧陡峭的断层崖。

其地貌类型多样,北部为褶曲延展,以大月山背斜为轴,两侧对称地分列为向斜谷、背斜山以及次一级的次成谷和次成山(单面山),并受背斜构造的倾伏与向斜构造翘起的控制,次成山与次成谷在平面上构成“之”字型的延展。

庐山东南部和西北侧为峭壁陡坡,并与断块山边界断裂的特性有关而呈阶梯式递降。

庐山山前丘陵多由古生界组成,并间以宽谷平原。

庐山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具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

庐山独立于大江大湖之滨,山地气候垂直性地带分布特征明显。

水气充足,雨量丰沛,云雾弥漫,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平均有雾日达19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全年平均为15℃。

受庐山气候特征影响,其植被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

庐山植被丰富,生长植物3000多种,从上到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针叶林。

且竹林、灌丛、草地等类型发育完全,植被演替规律典型。

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

此外,庐山黄龙寺谷地与鄱阳湖湖口,因气候条件异样而发育有独特的植被与土壤类型,如山顶的黄龙寺周围竟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和黄壤;在星子沙岭等地的鄱阳湖滨竟发育了风沙地貌和沙生植被等。

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降水、地表水,还有丰富的地下水。

庐山顶上已经打出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水也能得到满足。

但鄱阳湖周围则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暴雨还会引发山地灾害。

庐山地区的沟谷水系自成系统,均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

山顶上行行宽谷通过袭夺作用而沟通,下切“V”形谷多瀑布跌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山前宽谷中发育较宽的砾滩。

在庐山景区多借袭夺湾筑坝蓄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

实习路线

2012年9月13日

上午:

西谷→如琴湖→观妙亭→仙人洞→御碑亭

2012年9月14日

上午:

西谷→日照松林→东谷→女儿城→大校场→大月山山腰

下午:

庐山植物园→含鄱口

2012年9月15日

上午:

西谷→锦绣谷→御碑亭→龙首崖→悬索桥

下午:

庐山一级电站→拦河坝→五龙潭→黄龙潭→黄龙寺→庐林大桥→大校场谷地沟口

2012年9月18日

下午:

秀峰景区

2012年9月19日

上午:

沙山→鄱阳湖岸边沙地

下午:

观音桥景区

 

第一章地质、地貌与水文

第一节地质基础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江南古陆)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且深受北东向郯庐断裂和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构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明显。

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零星出露;构造形迹显著。

分地层和地质构造加以叙述。

一、地层

区内除三叠系、侏罗系外,其它地层均有出露。

在山南地区主要分布的是元古代变质岩群-双桥山群等,这是实习区内最古老的地层。

山北段主要由震旦系南沱组地层组成,其他时代的地层大都出露于山体的外围地区,多被第四纪堆积物所覆盖。

【双桥山群Pt2s】该地层原岩为泥质碎屑岩间夹流纹岩,经后期变质改造为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变流纹岩等。

厚度大于3000米。

【南沱组Z1n】该地层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Z1n1):

为片麻状含砾石英岩偶夹石英片岩、砂砾岩、砂岩,俗称五老峰砂岩,局部有千枚岩或千枚岩化粉砂岩,约900m厚。

中部(Z1n2)分两段:

下段(Z1n22)是长石石英砂岩,局部有轻变质现象,厚约110m。

上段(Z1n21)是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俗称女儿城砂岩,具变余构造,厚约30m。

上部(Z1n3):

为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岩,间夹砂砾岩,有轻变质作用,厚度大于300米。

二、地质构造

本区构造较复杂但形迹清晰,北东向为褶皱构造,北北东向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具体情况如下:

【断裂】

莲花洞断裂:

由一组近北东向弧形正断层组成,发育断层崖、断层谷。

温泉断裂:

正断层,走向近北东向,呈弧形,发育断层崖、断层谷。

剪刀峡平移断层:

右旋平移断层,有错开山嘴,构造部连续,时代不祥。

图2:

庐山三大断裂示意图

【褶皱】

大体为“三背两向”的格局:

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

呈北东-南西向延伸,为近线性短轴背斜,轴面倾向南东,北西翼在月弓堑-虎背岭一带被断裂错断。

现核部出露的地层是南沱组下部地层。

大月山背斜:

近线性倾斜背斜,走向北东。

由南沱组组成,核部出露地层为南沱组下部沙砾岩、砂岩地层。

五老峰背斜:

近线性背斜,走向北东,南东翼已被剥蚀掉,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连同前述四个褶皱组成庐山复式褶皱。

东谷-王家坡向斜:

呈北45°延伸,为线性短轴向斜,中部日照峰一带受断层影响而被抬升翘起。

现核部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的中上部地层。

青莲寺向斜:

近线性向斜,走向北东。

核部出露地层为南沱组上部地层。

图3:

庐山褶皱构造示意图

【节理】

随处可见,大的节理密集带常与断裂有密切关系,是其派生构造。

伴褶皱而生的节理也较明显,有纵节理、横节理、X节理等。

第二节地貌形态

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貌实习的良好基地。

本区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是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流水、重力、冰雪、风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

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

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层谷地貌、节理构造地貌四种。

(1)断块山:

从整体山看,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

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了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

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抬升。

山体受两侧大断裂的控制。

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

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

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陡坡。

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大,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

断块山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的断层组成,在其控制下山体呈阶梯状发育的特点。

图4五老峰脚下的断块山

(2)褶曲构造地貌:

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段。

褶曲构造地貌主要发育于庐山北段。

庐山北段的地貌形态主要受复背斜构造控制,以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为主,形成三个背斜和两个向斜,即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是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等褶曲构造。

受这“三背两向”构造的控制,加之地层间岩性变化造成差异侵蚀发育了多条近于平行展布的次成山岭和次成谷底,从而形成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地貌特征。

图5庐山北部褶曲地貌遥感图

①背斜山与单斜山:

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

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单斜山:

虎背岭背斜、五老峰背斜与大月山背斜的地质特征基本一致。

虎背岭—大马颈一带的山体,主要是受虎背岭背斜控制形成,出露地层也是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但是后来受莲花洞边界断裂的影响和剪刀峡谷底的切割,背斜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山体的东北段大华山一带,虎背岭、喇嘛塔一带则被切割、侵蚀发育成单斜山地貌;与此相类似,五老峰背斜受温泉断裂带抬升山体侵蚀后退以及白鹤涧谷底切割的影响,其东南翼被错开断落,从而在五老峰—梭子岗一带发育形成庐山最典型的单斜山地貌,山体呈北东—南西、近东西向展布。

②向斜谷

庐山北部发育了两列典型的向斜谷,为东谷-王家坡谷地和青莲寺谷地。

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

东谷向斜核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的地层较薄;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部的地层。

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

青莲寺谷地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③次成山与次成谷

在背斜构造的翼部,相间出露石英砂岩组和长石石英砂岩组,在这个基础上发育了次成山和次成谷。

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岩性相对软弱的南沱组中部之下段长石石英砂岩出露的地方,分别形成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

而在有相对坚硬的南沱组中部之上段石英砂岩和砂砾岩出露的女儿城和蚱蜢岭则形成次成山脊。

在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则发育了与大校场、女儿城位置相对称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

这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均具有两侧坡倾斜不对称的特点(如图6)。

图6庐山典型的褶曲地貌

(3)断层谷地貌:

庐山沟谷主要有三种形成模式:

一是向斜形成的向斜谷,二是岩性软弱易侵蚀形成的沟谷,三是沿断裂、节理密集带侵蚀形成的沟谷。

其中,以剪刀峡发育比较典型。

该谷地主要受剪刀峡断裂控制。

草地坡与牯牛岭、大马颈与虎背岭走向一致,可推断出它们原本相连,但是由于右旋平移断层的作用,发生错动,从而形成了剪刀峡。

(4)节理构造地貌:

节理构造地貌的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

在背斜核部发育纵张节理和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局部发生岩块崩落而在陡坡上形成凸出的岩块以及凹陷的“洞”或“穴”,如仙人洞。

而自背斜核部的某些部位,因纵张节理发育密集,尽管有坚硬岩层保护,也会被不断剥蚀侵蚀形成地形倒置现象,如芦林湖。

如近水平岩层受多组节理切割,岩块周围被侵蚀崩塌中部剩余部分形成“塔状”地貌,如我们观察到的虎背岭的核部。

在与褶皱构造现象垂直的横张节理密集带部位,因破碎易遭侵蚀常发育横截背斜山或次成山的小河谷,如汉口峡等。

图7五老峰下的节理地貌

岩石地貌

庐山北部地区特殊的地貌不仅仅是褶曲地貌的作用,软硬相间的岩性地层组合则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条件,最终形成岭谷相间、近乎平行展布的空间。

以下为庐山地区著名的岩石地貌景观:

⑴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初的岩洞,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

(2)秀峰

秀峰位于汉阳峰东南4km左右,由香炉峰等尖削成簇的群峰构成,峡谷深邃、瀑布高悬、山峰陡直而秀丽。

秀峰的成因主要有三类:

①岩性:

以变质岩为主,背面为云母片岩,易被风化剥蚀,形成山脊线上的凹缺,而正面的主题则是以混合岩化的片麻岩垂直节理,比较陡直;②构造:

北东—南西的温泉大断裂为阶梯状的断层涯带,不等量抬升,造成山峰参差不齐,略呈阶梯状分布;③流水切割侵蚀:

源于汉阳峰的河川沟谷汇集于此,强烈下切,造成阶梯状分段的瀑布与成串的壶穴。

夷平面

根据台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准平面由于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到流水侵蚀切割作用而成为山地。

在山地的顶部可以残留着准平原的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

其范围可大可小,面上可以见到砂、砾等松散堆积物,而且一系列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

它们代表了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被称为夷平面。

庐山地区存在着两个较大的夷平面:

仰天坪和牯岭。

庐山地区在白垩纪燕山运动时期就开始了相对抬升,庐山在第三纪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稳定时期,后接受外来侵蚀物而形成了仰天坪和牯岭。

第四纪庐山地区又开始急剧抬升而且这次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再以后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了当前的地貌。

但仰天坪和牯岭也并非完全相同。

仰天坪处由于裂点的相交造成了它的不稳定性,地貌的进一步发育,仰天坪这个夷平面必将被破坏掉。

而在牯岭由于裂点相距较远以及岩性较强,所以此处的夷平面是比较稳定的。

图8仰天坪夷平面

流水地貌

庐山自第三纪形成夷平面及之后新构造运动切割抬升以来,遭受了长期流水作用,不同地带形成了不同的流水地貌类型和特征。

⑴宽谷与峡谷

庐山的河谷形态自山上到山下,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特点。

就庐山本身的河谷而言,可分为四段:

上段表现为宽谷,中段为宽谷中套有V型谷,下段表现为峡谷,出山麓段大部分为深宽谷,个别为峡谷。

上段与中段之间形成裂点。

宽谷(U形谷)多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或构造线走向一直,谷地形态一般谷地宽浅谷坡平缓,代表河谷发育的老年阶段,属于庐山抬升前的老谷地;峡谷(V形谷)谷地深切,谷坡陡峭,有的成阶梯状,发育多级裂点和瀑布,代表河谷的幼年和青年期;谷中谷表现形态是宽谷中嵌套发育V形谷,代表了河谷从幼年像青年发育的过程。

图9庐山王家坡U型谷

⑵裂点:

庐山地区的裂点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为旋回裂点,二是构造裂点,三是岩性裂点。

①旋回裂点是由于庐山第四纪山体抬升,山麓河流的基准面相对下降,山间河流复活溯源侵蚀河床下切形成的。

如大校场谷地裂点。

②构造裂点是河谷下切中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带造成的裂点,由于此种裂点波折落差大常形成瀑布叠水。

如三叠泉瀑布等。

图10构造回旋示意图

③岩性裂点则是由于河谷上下段的岩性软硬不同形成的,也可以形成叠水瀑布,如秀峰的龙潭瀑布等。

⑶河流袭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众多的河流袭夺的现象,主要有汉口峡、如琴湖、芦林湖等地。

河流袭夺六大要素:

被夺河,袭夺弯,袭夺河,反向河,断头河以及风口。

且在风口处常常存在棕红色网纹泥。

庐山地区一般是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袭夺流向东北或西南的河流,并使水系发生变化,变平行水系为格网状的水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庐山山体抬升之前,地面发育已处于成熟阶段,河谷循较弱岩层发育,故流向呈东北或西南向;当山体大量抬升,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由于流路短、比降大,再加上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下切、溯源侵蚀强烈而迅速,以致袭夺东北或西南流向的河流

上述河谷特征说明:

1.宽谷是发育较成熟的老谷,主要是在地势比较低缓,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表明宽谷形成时,庐山比目前低矮。

2.峡谷是年轻的河谷,是地壳强烈上升引起的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它表明在宽谷发育之后,庐山曾发生强烈抬升。

3.宽谷的高程和峡谷的切割深度向东北方向递减,反映庐山山体上升量向东北方向变小。

重力地貌

在黄龙路针叶林中,见一蠕动现象。

其地有可见许多“马刀树”,即树的主干向坡下弯的现象,这说明坡体在缓慢向下蠕动,树要向上长,慢慢的调整形状,弯成“马刀状”。

最容易产生蠕动的坡度是25度—30度,因为这是土屑的休止角,移动的土层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

图11蠕动地貌

湖滨地貌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天一色、浩瀚万顷。

其水位季节变化明显,高水位面积396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59.0亿立方米。

东北湖面狭长,通长江,东南湖面广。

宋初赣江河口淤塞,江水倒灌,今日辽阔景象遂成。

其吞吐长江,为重要的吐纳性湖泊。

含沙量大,沿湖滨沉积,成就万顷良田沃土。

有赣江、信江、饶河、修水、抚河五支流,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

图12鄱阳湖水位变化遥感图

鄱阳湖湖滨一带有“沉溺现象”发生。

湖岬受到湖水的不断冲蚀,形成湖蚀崖。

湖湾内部因风浪不大,发育广阔的湖滩。

在高水位时,湖湾部分的湖岸可能受到湖浪的侵蚀发育低矮的湖蚀崖。

有的湖蚀崖被冲开,蚀余的部分兀立在湖边形成湖蚀柱。

沙山地貌

鄱阳湖湖滨地带,有一些主要由松散沙粒组成的岗岭和丘群,海拔高度多在40-50米,人们简称之为“沙山”。

沙山的分布有以下三个特点:

(1)均分布于现代的江滨湖边地带

(2)沙山砂层覆盖在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基岩或堆积物组成的、遭受过侵蚀切割得古地面上

(3)多数沙山分布的地貌部位为一面靠山,一面临水,夹于山水之间呈带状展布。

图13沙山地貌

其成因与古地理环境的指示在学术界有差异,关于其成因历史上有水成和风成两种说法,更多人接认同风成说。

沙山本身主要是由分选良好的黄色砂层组成,其间尤其是底部与上部夹有层数不一的细粉砂粘土夹层。

沙山砂分选性较好,优于一般河流砂层,更接近风成砂的特点。

砂山砂层的矿物万分主要有石英、电气石、红柱石、直闪石等。

沙山砂层的沉积构造特征也证实了沙山的风成成因。

一般认为沙山是晚更新世中晚其末次冰期的风沙堆积。

第三节典型地貌形态与地质关系

A:

构造地貌

①单斜构造地貌

单斜山

实习时间:

2012年9月14日上午

实习地点:

月照松林

 

图14月照松林

月照松林位于牯牛岭脊背之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

牯牛岭的岩石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其中,砂岩、石英砂岩占有较大比例,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岩层代表

海拔高度(米)

走向

倾向

倾角

月照松林

1123

54°NE—212°SW

132°

31°

表1“月照松林”处岩石样方所测数据

三背两向构造

三背两向构造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是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三叠泉向斜、五老峰背斜等褶曲构造。

三背两向构造是在庐山地区隆—滑构造形成的前期,由于受印支运动影响,当地三叠纪以前的地层发生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受这个三背两向构造的控制加之地层间岩性变化造成差异侵蚀,发育了多条近于平行、顺东北—南西方向延伸的此城山岭和谷地,从而形成了庐山北部“岭谷相间、平行展布”的地貌特征。

图15庐山北区次成山谷示意图

 

②塔状地貌

实习时间:

2012年9月13日上午

实习地点:

好运石

图16好运石

描述:

X节理,剪切节理

岩性:

含砺石英砂岩

成因:

其处于背斜底部,由于崩裂,形成了塔状地貌

实习地点:

仙人洞

图17仙人洞

描述: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砂岩层面平缓,倾斜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

洞宽约4m、深约12m。

仙人洞属于节理构造地貌,其发育主要受不同节理组合和构造部位控制。

在背斜核部发育X节理,节理切裂近水平的硬岩层。

结论:

仙人洞内部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相间分布,懂得上部较坚硬而下部岩性较软,故受侵蚀较严重,而形成洞状。

岩石产状较为水平,受流水侵蚀出现了层状。

B:

流水地貌

①谷地地貌

宽谷

西谷:

在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是以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发育在南沱组(Zy1n21)长石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的次成谷地。

图18宽谷之一西谷

峡谷

锦绣谷:

属于已发育并处于幼年期的V字形河谷,向下为深切峡谷带

图19锦绣谷

②河流袭夺地貌

锦绣谷袭夺西谷,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

图20庐山北部河流袭夺示意图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

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西南向)流动。

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东西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向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河流袭夺标志(以锦绣谷袭夺西谷为例):

第1、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棕黄色砂砾层及棕洪色网纹洪土风化壳。

第2、天桥袭夺湾及裂点,裂点上为宽谷(西谷),下为峡谷(锦绣谷)。

此外还有阶地和反向河等标志。

C:

冰川地貌

冰积地貌

①实习时间:

2012年9月13日上午

地点:

飞来石

图21“冰桌”飞来石

岩性:

该岩石为含砾砂岩,较坚硬,胶结好,抗风沙

成因:

飞来石的由来有三种学说,分别是冰川学说、流水搬运和重力作用。

现在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冰川搬运学说。

有三个方面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首先冰川的搬运力较强,并且飞来石的岩性与牯牛岭的岩性相同;其次冰川的分选性不强,从而才有可能导致巨大岩石的迁移;最后飞来石存在着擦痕,而在冰纯的搬运过程中,岩石与岩石之间相互摩擦就有可能产生冰川擦痕。

 

第四节水文特点与地貌形态

一.水文概况

庐山位于长江以南,鄱阳湖以西,属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地势较高,地形特殊,因而与邻近平原相比,雨量充沛。

由于庐山是一个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显著、切割破碎、垂直节理发育、河溪发达,呈辐射状流入长江、鄱阳湖中。

在深涧岩坎裂点上造成很多瀑布和深潭。

河溪瀑潭与涌出地面的泉水、天然池塘、人工湖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庐山水网。

庐山地区降水量总的趋势是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地区大于南部。

同时,庐山是个孤山,受强气流抬升作用影响比较剧烈,因此降水在高程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密切关系。

在1000~1100米往上随高程增加降水量逐渐减少,往下随高程增加降水量逐渐增加。

庐山地区蒸发量的分布趋势正好与降水量相反,由上到下逐渐增大,丘陵地区南部大于北部。

二.水系空间特征

庐山水系的发育,受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大致沿北东——南西向、南东——北西向构造线延伸。

如大寨山和大月山之间的河流,形成树枝状水系。

青莲寺谷地的河流沿着斜构造向东北方向流去,形成格子状水系。

但至三叠泉以后,河流突然折向东南,兼有直角状水系的特征。

庐山垅的河流沿断裂发育,支流与其直交,形成羽毛状水系。

在庐山的发育过程中,有些河流发生了袭夺,导致水系的改变。

比如,西谷沿南沱组软弱岩层发育,理应继续向西南延伸,目前却从西谷右侧的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