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004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是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它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是提升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实现“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校专业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概况

(一)专业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专业已由2006年的48个增至2010年的64个,涵盖31个专业二级类;在校本科生数由15526增加到16817人,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其中法学2个、工学21个、管理学11个、经济学3个、理学9个、农学12个、文学6个;现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专业结构与布局日趋合理。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灵活设置了专业方向,形成了新的专业增长点,为学校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1.在专业建设的整体结构上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待进一步优化。

2.部分新办专业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师资数量尚显不足,亟待加强。

3.重点专业在教学研究方面承担高层次的精品项目不多,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

4.教学改革有待深化,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待完善。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优化结构、分类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定位为指导,突出学校农科优势,积极培育扶持新兴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内涵深厚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大力推动专业整体发展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专业建设基本原则

(一)总体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专业建设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既要目标集中,重点突破,集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培育品牌,强化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又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慎重设置新专业,坚持以需求为前提,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原则。

专业建设必须结合我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着力整合、优化配置全校资源,加强相关、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坚持“四点结合”的原则。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四点结合,即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课程建设(含教材建设)相结合,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二)专业结构调整原则

坚持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原则,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对我校的专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坚持“调整数量、发展内涵”的原则,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规模,实施“调整专业数量和发展专业内涵”相结合的战略,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对部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加以更新、调整、改造或停止招生,同时依据国家专业目录,有计划地增加前景广阔、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原则,根据我校本科专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各专业实际状况及学校未来发展定位,对于重点专业的发展及资源配置,要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更要充分体现本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对于一般专业的调整及资源配置,应更多考虑社会需求与办学特色。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校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中,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撑。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建设,适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实现门类较为齐全、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成优势互补的专业群。

坚持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手段等措施,保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

(三)增设新专业原则

坚持目的明确、条件允许、社会所需的原则。

增设新专业要明确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发展方向,要确立把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并且要与学科建设统一起来。

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着眼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特色,即要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和“如何建设专业”两个问题。

坚持以农科为优势,注重新兴专业的发展,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校发展目标定位,大力发展包括高新技术学科、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等方面的新专业(经济类、管理类、工学类和理学类专业),通过发展加速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四、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结构与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符合社会需要,各学科门类发展相对均衡,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成果显著。

以创新的思路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体现和发挥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优势。

坚持“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整体审视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学术队伍、实验室条件、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对专业布局、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的调整力度,使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构建与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二)新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

到2015年,增设10-15个左右新专业,年招生专业总数达到60-70个左右。

在现有双学位的基础上,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十二•五”期间,拟增设新专业有信息安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城市规划、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植物检疫、应用气象学、电子商务、播音与主持艺术以及动画等12个左右目录内新专业,设置土地整理、绿色食品生产、肥料加工等3个左右适应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培养紧缺人才的目录外特色专业。

(三)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在建设好目前已有的10个国家特色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省级重点专业达到18个左右、国家重点(特色)专业10个。

对于省级重点专业要继续总结经验,凝炼特色,逐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社会声誉和地位,朝着国家重点(特色)专业的方向努力。

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中,集中优势资源培育教学名师、出精品教学研究成果,目的是将重点专业建设成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教学成果突出,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依据现代农业产业链,设立植物生产专业群、动物生产专业群、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群、生物技术专业群、农业工程专业群、农产品贮运加工专业群、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群等7个专业群。

通过专业群间的有机衔接,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硕博连读、动物医学专业本硕连读的基础上,增设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农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农业经济管理类等5个拔尖创新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一方面,保持传统专业优势,找准发展方向,将其做强、做精,要上层次;另一方面,加强对一些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和充实提高,设置专业方向,调整传统专业的侧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专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全面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五、专业建设重点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

遵照“改善结构,形成梯队;精心选拔,严格培养;提高待遇,大胆使用”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工作奖惩机制,切实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教学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助教助课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

培育教学名师。

坚持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发展相配套,建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变我校师资“总量不足、局部过剩”的现象;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有创新思想、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和实施教学综合改革来牵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压缩课内总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三)课程及教材建设

1.整合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重视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程,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改革不配套的状况。

不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加快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实现部分课程网络教学。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方法。

3.着力创建更多精品课程。

“十二·五”期间,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以点带面,建设一批精品课程,拓宽精品课程受益面。

校级精品课程达到30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0门,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4门。

启动精品视频共享课程建设。

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

加快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部分精品课程网络辅助教学。

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引进100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进行网上教学。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4.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和选用

做好“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积极开展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北方寒地农业特色的教材,逐步形成立体化系列精品教材。

“十二·五”期间,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0~20部,主编出版省部级规划教材50~60部。

推进数字化教材、优秀外文原版教材选用,提高新版优秀教材选用率。

(四)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努力建设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建成校、省、国家级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十二·五”期间,适度增加实验室数量,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使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0.8万元以上。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完善动物生产、植物生产两大校内主要实验实习基地教学功能。

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学生生产实习2000人次,教学实习5000人次的能力。

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在稳定原有校外165处实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的实习基地(重点与农垦系统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

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各学院在专业建设中主体作用,各学院要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各专业要制订详细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形成校、院、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的实施体系。

(二)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

积极开展高层次、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工作,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突破。

积极促进教研与教改良性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三)加强专业建设投入。

继续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要保证重点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

合理规划、投放、使用和管理建设经费,提高有限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专业建设费、课程建设费、教材建设费等教学经费充足,保证实验室建设费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四)建立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

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实行重点专业项目管理制度,对新办专业实行办学状况评估制度,完善经常性专业评估和校级重点专业评选制度,树立和强化专业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优胜劣汰意识,建立和健全本科专业办学质量自我约束、自我监控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循环、良性发展。

建立专业调研制度,对于专业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或不符合学校整体和长远规划,学校将对其进行整合、调整或停办,经多年建设,仍未达到预期建设效果的专业,原则上予以撤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