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49479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docx

出入段线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

 

出入段线基坑降水开挖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1.1.1太平桥出入段线第二册地下明挖与U型槽段维护结构设计图纸

1.1.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1.1.3《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1.1.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1.5《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03);

1.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2、编制原则

1.2.1严格执行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设计标准;

1.2.2遵守、执行合同文件各条款的具体要求,确保实现业主要求的工期、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的目标;

1.2.3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应用新技术成果,使施工组织设计具有技术先进、方案可靠、经济合理的特点;

1.2.4充分研究现场施工环境,妥善处理施工组织和周边接口问题,使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1.2.5施工方案突出重点难点工程,力求做到多方论证优化施工方案。

二、工程概况

2.1设计情况

本工程包括太平桥车辆段出段线和入段线。

其中入段线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明挖区间,另一部分盾构区间分别于DRK0+425和DRK0+598处设置盾构工作井。

出段线盾构工作井为地下一层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结构内包尺寸为12.5mX8.8m,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约13.1m,顶板覆土厚度约3.7m~4.1m,基坑采用600mm厚23.5m~25.5m深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墙脚落于

粉质粘土层中),沿深度方向设置3道钢支撑+1道换撑作为支撑体系;出入段线明挖区间(暗埋段)为地下一层现浇钢筋砼箱型结构,基坑宽度约5.5m~14.8m,开挖深度约7.8m~14.7m,顶板覆土厚度约1.3m~5.5m,围护结构采用600mm厚地下连续墙沿基坑深度方向设置2道或4道钢支撑(局部位置加设1道换撑)作为支撑体系。

出入段线明挖区间(敞开段)为U形混凝土结构,基坑宽度约12.8m~19.2m,开挖深度约3.3m~8.2m。

设置1道或2道钢支撑作为支撑体系。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1工程地质

①1杂填土:

杂色,松散,由粉质粘土、中粗砂混碎石和碎砖填积,层底埋深2.5~5.7m,平均层厚3.72m;

1粉质粘土:

黄褐色~灰褐色,软塑~流塑,中—高压缩性,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7.0~12.0m,平均层厚5.11m;

1T2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黑褐色,流塑,高压缩性,含有机质,有腥臭味,含少量粉细砂夹层。

层底埋深9m,平均层厚2m;

1T3粉质粘土:

黄褐色~灰褐色,可塑,中—高压缩性,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4.5~8m,平均层厚2.94m;

3中砂:

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12.0~25.0m,平均层厚4.91m;

3T2粉砂:

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少量细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10.0~26.0m,平均层厚1.58m;

3T3粉砂:

灰色,稍密~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少量细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10.0~24.0m,平均层厚1.58m;

⑨粉质粘土:

灰色,可塑,中压缩性。

切面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23.5~29.0m,平均层厚2.61m;

⑨T2粉砂:

灰色,中密,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少量细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25.5~27.5m,平均层厚2m;

⑩1中砂:

灰色~灰绿色,中密-密实,饱和,颗粒成份为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

颗粒分选磨圆一般,含大量粗砂夹层及少量粘性土夹层。

层底埋深28.7~40.0m,平均层厚6.07m;

⑩1T1粉质粘土:

灰色,可塑,中压缩性。

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底埋深29.6~36.0m,平均层厚0.82m。

⑩3中砂:

灰色~灰绿色,密实,饱和,底部含有10-20cm卵砾石,卵砾石以石英质成份为主,大多呈亚圆形,粒径一般在1~8cm。

层底埋深40.0m,平均层厚1.50m,渗透系数k=10000×10-6cm/s。

2.2.2水文地质

本车站拟建场地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其中承压水有两层,分别为第一层孔隙微承压水和第二层承压水。

潜水含水层由

1层杂填土、

1粉质粘土、

1T3层粉质粘土构成。

勘察期间稳定水位埋深在地面下2.8~4.6m,高程为116.53~117.27m,水位起伏和地形起伏基本一致。

场地地下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下管线渗漏补给,亦和松花江、马家沟河水呈互补关系,以蒸发和侧向径流排泄为主,水位和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地下水位的年变化幅度在2.00m左右。

第一层孔隙微承压水由

3中砂、

3T3砾砂构成构成。

相对隔水底板为

层粉质粘土。

微承压含水层水头高度为4.9m。

承压含水层由

1中砂层。

相对隔水顶板为

层粉质粘土。

承压含水层水头高度为20m。

2.3施工现场环境

本工程位于规划红旗大街与北圆街交界处的西北侧,呈南北走向。

工程周边建筑物为东南侧的隆平小区8号楼(7层),基础形式为桩基础,距盾构工作井基坑最近约7.8m;隆平小区13号楼(7层),基础形式为桩基础,距出段线明挖区间基坑最近约35m。

工程范围内管线错综复杂,距盾构工作井正前方10米处有一2.6×3m混凝土排污方渠,6根高压管线(覆土厚度2m左右)斜穿围护结构。

入段线管线施工范围内管线众多,

基坑开挖工程数量

2.4工程特点

本工程地下潜水水位埋藏较浅,易发生坍塌变形和不均匀沉降,侧壁易坍塌失稳。

出入段线基坑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以地下连续墙加钢支撑作为基坑支护体系。

2.4.1工程重点、难点

在本工程施工中,基坑开挖与降水、钢支撑安装的协调配合是重点环节,本工程的难点是地下连续墙的接缝漏水、6.6万伏管线处的土方开挖、地下涌水涌砂的治理问题,拟采取如下施工对策:

2.4.2、保证降水井的施工质量,做好基坑降水工作,形成无水作业环境

1、保证无砂抽水。

在滤水管上裹无纺布,在管井和滤水管之间填充滤料,控制好涌水量Q和水头降深S,并随时检测井水中的含砂量。

2、加强基坑外的水位监测。

在基坑外打水位孔,监测基坑外的水位变化。

3、控制降水效果。

基坑开挖前15-20天开始抽水,分层降水,使基坑开挖时地下水位疏干至基坑底部1.0m以下。

三、施工总体安排

3.1、施工管理机构

 

3.2、施工进度计划

基坑开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地连墙冠梁、墙趾注浆、场地硬化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

根据目前工程实际情况,出入段线基坑降水及土方开挖的进度计划如下:

1、导墙施工:

2010年6月1日~2010年10月15日

2、地下连续墙施工:

2010年6月18日~2010年10月31日

3、降水井施工:

2010年8月20日~2010年8月25日(出段线)

降水井施工:

2011年3月20日~2011年3月30日(入段线)

4、土方开挖:

2010年8月15日~2010年9月31日(出段线)

2011年4月1日~2011年6月15日(入段线)

3.3、基坑开挖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基坑开挖

m3

13256

出段线

m3

39872

入段线

2

钢支撑

预埋钢板

t

3.512

φ609钢管

m

4987

3

钢围凛

Ⅰ50c工字钢

t

502

四、基坑降水施工

根据围护结构设计图纸,本标段工程所处位置地下水场地内潜水稳定水位埋藏较浅,在自然地面下2.8-4.6m。

承压含水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8.7m,承压水头高度20m。

为确保基坑开挖在无水条件下作业,当地下连续墙施工完,具备工作面后,即可在该部分选取井位,测试水量等各项指标,在取得实测结果后根据设计图纸、基坑开挖施工经验和现场实际进行布井。

4.1、基坑降水计算

为保证基坑开挖在无水条件下作业,在基坑内实行深井井点降水,井点埋设深度为L=h+5m(h-对应井点里程处的基坑深度)根据具体位置的地质情况作相应调整,避免井点管伸入承压水层。

设计围墙(地连墙)未穿透承压水层。

经验算,

承压水头高度20米压力ρgh=1000kg/m3×9.8N/kg×20=196KN

开挖至垫层底后剩余土体压力(承压水层至垫层底土体压力)

ρgh=1930kg/m3×9.8N/kg×16.7=315KN

ρ粉质粘土层比重

h承压水层至结构垫层底之间高差

承压水层至垫层底之间土体主要为粉质粘土层、粉砂层、中砂层,其中以粉质粘土层比重最小。

经过计算上层土压力大于承压水压力,基坑开挖不设置减压井。

4.2、出段线降水基本参数

出段线基坑开挖外包尺寸A=10.2×13.9+8.3×62.26+14.57×22.64=988.4㎡

地面标高取值120.000

一般部位结构底标高106.920

潜水含水层水位取值h1:

116.9m;

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

hw1=114m;

微承压水水头标高平均值h2:

115.1m;

微承压含水层顶板标高平均值:

hw2=110.0m;

微承压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

h’w2=95m;

相对隔水层粉质粘土⑨层渗透系数k:

0.05m/d;

水力坡度:

i=1/15;

降水井半径rw=0.4m;

无砂管长度:

HS=0.95m。

(1)潜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

1层杂填土、

1粉质粘土、

1T3层粉质粘土构成的潜水需要疏干,储水量计算如下:

=471.387m3

式中:

Q1: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储水量(m3);

μ1:

含水层疏干时的给水度(本层μ1取0.04);

S1: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A:

开采区面积(m2)。

(2)微承压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空隙微承压水储存在

3中砂﹑

3T3层砾沙构成的空隙微承压水需要疏干,储水量计算如下:

1、弹性释水量

=157.914m3

式中:

Q2:

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量(m3);

S2: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μe:

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μe=mμe1;

m:

含水层厚度(m);

μe1:

比弹性释水系数(本层μe1取0.002)。

2、含水层顶板至结构底板以下1.0m左右含水层内的储水量

=2356.938m3

式中:

Q3: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储水量(m3);

μ2:

含水层给水度(本层μ2取0.2);

S3: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总计出水量:

Q1+Q2+Q3=2986.639

(3)疏干井井数、井深及配泵:

主站体结构一般深度部位疏干井内控制的水量包括:

Q1+Q2+Q3=2986.639m3

依公式q*n*a*k≥Q1+Q2+Q3

式中:

q:

泵量(m3/h);

n:

疏干井数量;

a:

超前抽水天数(本处取10天);

k:

折减系数(本处取0.7)。

出段线计划使用40m3/h水泵,则需要疏干井8口,井深设置为底板以下5米。

另外6.6万伏管线处(基坑外侧)各设置外侧降水井2口,基坑外侧设置观测井7口。

出段线降水设计参数表

位置

井型

井径

(mm)

管径

(mm)

井管类型

井深

(m)

井间距

(m)

滤料

(mm)

砂网

(目)

井数

出段线

疏干井

600

400/50

无砂水泥管

13-18

15

2~4

100

8

观测井

600

400/50

水泥管

13

-

2~4

100

4

4.3入段线降水基本参数

出段线基坑开挖外包尺寸A=852×5.9=5026.8㎡

地面标高取值120.000

一般部位结构底标高105.916

潜水含水层水位取值h1:

116.9m;

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

hw1=114m;

微承压水水头标高平均值h2:

115.1m;

微承压含水层顶板标高平均值:

hw2=110.0m;

微承压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

h’w2=95m;

相对隔水层粉质粘土⑨层渗透系数k:

0.05m/d;

水力坡度:

i=1/15;

降水井半径rw=0.4m;

无砂管长度:

HS=0.95m。

(1)潜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

1层杂填土、

1粉质粘土、

1T3层粉质粘土构成的潜水需要疏干,储水量计算如下:

=2536.322m3

式中:

Q1: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储水量(m3);

μ1:

含水层疏干时的给水度(本层μ1取0.04);

S1: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A:

开采区面积(m2)。

(2)微承压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空隙微承压水储存在

3中砂﹑

3T3层砾沙构成的空隙微承压水需要疏干,储水量计算如下:

1、弹性释水量

=814.426m3

式中:

Q2:

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量(m3);

S2: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μe:

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水系数,μe=mμe1;

m:

含水层厚度(m);

μe1:

比弹性释水系数(本层μe1取0.002)。

2、含水层顶板至结构底板以下1.0m左右含水层内的储水量

=12989.251m3

式中:

Q3: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储水量(m3);

μ2:

含水层给水度(本层μ2取0.2);

S3:

开采初期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总计出水量:

Q1+Q2+Q3=16339.573m3

(3)疏干井井数、井深及配泵:

主站体结构一般深度部位疏干井内控制的水量包括:

Q1+Q2+Q3=16339.573m3

依公式q*n*a*k≥Q1+Q2+Q3

式中:

q:

泵量(m3/h);

n:

疏干井数量;

a:

超前抽水天数(本处取10天);

k:

折减系数(本处取0.7)。

入段线计划使用40m3/h水泵,则需要疏干井36口,井深设置为底板以下5米。

另外6.6万伏管线处(基坑外侧)各设置外侧降水井2口。

入段线段降水设计参数表

位置

井型

井径

(mm)

管径

(mm)

井管类型

井深

(m)

井间距

(m)

滤料

(mm)

砂网

(目)

井数

入段线

疏干井

600

400/50

无砂水泥管

10-19

20

2~4

100

36

观测井

600

400/50

水泥管

13

-

2~4

100

10

4.4、出入段线降水布置见附图

4.5、降水井的施工工艺

1、施工流程

准备工作→钻机进场→定位安装→开孔→下护口管→钻进→终孔后冲孔换浆→下井管→稀释泥浆→填砾→止水封孔→洗井→合理安排排水管路及电缆电路→下泵试抽→试验→正式抽水→记录。

 

(1)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工程施工及满足本次降水技术要求的洗井、降水的机械设备;

(2)施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施工的关键节点做详细的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掌握本工程的技术要点;

(3)电缆线配电箱的布设与安装要合理,不影响挖土机械正常作业;

(4)布设排水管道与集水坑;

(5)井管施工过程中,控制井径、井深、井管配制、砂石料填筑、洗井、试抽等工序质量。

(6)落实材料和人员,合理安排人、财、物,与业主及各相关单位保持密切协作。

(7)专人负责进料、核定,确保井壁管、滤水管(外包100-150g/m2无纺布,滤水管的直径与井壁管的直径相同)、围填砂、粘土等材料的质量。

(8)降水井的质量检验标准

 

降水井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值或允许偏差

测量方法

单位

数值

1

排水沟坡度

1~2

水准仪测量:

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通畅

2

井管(点)垂直度

1

插管时目测

3

井管(点)间距(与设计相比)

≤15

用钢尺量

4

井管(点)插入深度(与设计相比)

mm

≤200

测绳测量

5

过滤砾砂料填灌(与设计相比)

≤5

检验回填砾沙用量

6

粗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中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细砂含水层出水含砂量

≤1/5万

≤1/2万

≤1/1万

实验测定砂水重量比

(9)降水井施工的机械及人员配置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总体进度安排,配备如下施工设备

降水施工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功率或吨位

单位

数量

1

反循环钻机

QZ-150

柴75

3

2

铲车

ZL-50

柴油动力

1

3

路面切割机

HQS-500C

22kw

1

4

小龙门吊车

2

5

电焊机

BX-500

22kw

1

6

空压机

P600

17/7

1

7

泥浆清运车

-

6方

1

8

渣土运输车

CA-140

5t

1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总体进度安排,人员需求计划如下:

序号

分项工程名称

普工

钻工

电工

电焊工

司机

1

成孔

24

2

下管、填料、封井

10

3

洗井

5

4

下抽水泵

6

5

供电系统

2

1

6

排水系统

6

2

7

正常抽水、维护

3

1

1

8

后勤供应

5

9

管理技术人员

2

10

合计

34

24

2

3

5

4.6、基坑开挖后降水井的处理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降水井管随着基坑分层开挖随时拆除开挖面井管,开挖至基坑底施工垫层前,沿基坑内纵向设置盲沟配合降水,在井点管位置设置垫层泄水孔。

施工底板时,在井点管位置设置底板泄水孔,然后拆除井点管,待车站顶板覆土及内部铺装层施工后方可封孔。

封堵采用碎石填实降水井孔,再浇筑微膨胀砼封堵

4.7、降水排水系统

4.7.1主排水管尺寸和类型应满足顺畅排水和抗压要求,排水管线铺设的纵向坡度应不小于千分之五。

4.7.2拟排入的市政管线(网)的尺寸应满足现状城市排水和计划施工排水量要求,目前管线状态完好,无重大破损现象。

4.7.3对交通及结构施工有影响的排水管线应暗埋于地下,其它位置的排水管线可采取在地面明铺的方式。

4.8、降水监测

1、监测的项目与目的

由于降水期较长,降水使场区地下水均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场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工程实施的同时,应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2、建立地下动态监测网

由于降水工期较长,降水使场区地下水均衡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掌握场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在降水工程实施的同时,应建立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监测点的布设应掌握以下原则:

(1)在抽水影响半径内呈放射状布设观测孔;

(2)抽水影响半径以内的高大建筑物,古建筑物,危改类建筑与抽水系统之间设观测孔;

(3)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提供的资料为:

地下水位日监测数据、排水含砂量及监测数据。

3、建立沉降监测网

在降水工程实施之前,要根据降水设计中计算的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典型建筑(高大建筑、古建筑等)布设沉降观测点,在抽水期间要进行连续沉降监测,监测资料应及时上报监理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

4、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1地下水位监测通过暗埋降水井口观测了解水位下降情况,以确保土方开挖和各降水井调节泵量,减少盲目抽水强度,有效节约地下资源和抽水用电量;

2对安装的排水支管、集水管要进行防渗、防冻监测;

3对排水接头井,排水市政地下管线、汇水口等要进行巡视监测;

4对降水排水在进入市政地下管线之前要进行含砂量分析,要求达到设计排水含砂量要求。

5维护组人员全部24小时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更换水泵必须通知全部维护人员,如待遇特殊情况需要同时更换多台水泵,大的线路、水管须项目部派人配合,确保施工安全进度。

4.8.8建立沉降监测网

1利用排水表或孔口流量计对区间排水量进行监测,抽水初期每天一次,稳定后每5天一次,当抽水量有变化时加密监测次数;

2对安装的排水支管、集水管要进行防渗、防冻监测;

3对排水接头井,排水市政地下管线、汇水口等要进行巡视监测;

4对降水排水在进入市政地下管线之前要进行含砂量分析,要求达到设计排水含砂量要求。

5维护组人员全部24小时待命,手机24小时开机,更换水泵必须通知全部维护人员,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同时换多台水泵,大的线路、水管须项目部派人配合,确保施工安全进度。

五、基坑开挖施工

5.1、开挖原则

(1)基坑开挖施工以保证施工和周围环境安全及节点工期为原则。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竖向分层、水平分段、对称、平衡、快速开挖、快速支撑、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先探后挖、严禁超挖、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快速施工”的原则,充分利用“时空效应”,减小变形量。

先中间后两侧,确保两侧预留土堤护壁,减少围护墙的悬臂时间和悬臂长度。

每步开挖所暴露的部分地下墙体宽度宜控制在3~6米。

(2)墙顶混凝土用风镐破除到冠梁底标高,清理干净后绑扎钢筋,立设并加固模板结束后,浇筑混凝土。

浇筑同时要保证预埋钢板位置无位移,且与冠梁表面平顺。

(3)基坑开挖前15-20天开始降水,基坑开挖必须在地连墙、墙顶冠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

(4)基坑开挖时,每步开挖所暴露的部分地下墙体宽度宜控制在3-6米,每层开挖深度控制在2-3米,严禁在一个工况条件下,一次开挖到底。

弃土堆放应远离基坑顶边线20米以外。

(5)纵向分台阶开挖时,应在每个台阶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土堤,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和基坑外排水再回流渗入坑内。

(6)基坑开挖后,应及时设置坑内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坑底积水,在雨季施工,严格执行雨季施工方案。

(7)每一工况挖土及钢支撑的安装时间不得超过16-20小时,对各道支撑必须采取可靠的支托和连接,并用钢丝绳每个单独悬吊于冠梁外,防止因围护结构变形和施工撞击而发生支撑脱落。

(8)机械挖土时,坑底应保留200-300mm厚土层用人工挖除整平,防止坑底土扰动。

(9)挖土机械和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上行走操作,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撑、井点管、围护墙,钢支撑顶面严禁堆放杂物。

5.2、车站基坑土方开挖

5.2.1施工组织

车站总体施工顺序:

施工分段→井点降水作业→分段开挖→分段支护→分段施作主体结构→分段恢复路面。

出段线基坑土方开挖总量13256m³³入段线基坑土方开挖总量39872m³。

车站采取分段进行施工,每段控制在6-8m范围内。

按出入段线施工总部署,在出段线距小里程端95米处设地下连续墙堵头,对堵头西侧部分进行单独施工。

首先进行基坑降水。

降水井纵向按单排布置,由于基坑宽度较窄需要避开墙及腋角,以免对后续主体结构施工造成影响。

降水井安排专人看管,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