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82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docx

改革开放实录范文五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

柳州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回眸

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柳州市被列为全国72个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柳州市充分利用这一改革先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敢想敢试敢闯,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果断地革除阻碍改革发展的弊端。

经过1984年至1988年连续四年多的改革实践浪潮,创造了如“放水养鱼”、“藏富于企业”、“母鸡下蛋”、“国营带集体”、“一厂两制”等成功经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

通过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柳州市成为全国78个重点城市中经济效益较好的10个城市之一,这个时期创造了柳州改革发展的第一个辉煌业绩,开启了新兴工业城市崛起的历程。

一、柳州市被列为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

(一)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

1978年5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落实党的政策工作。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和群众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对落实政策有抵触情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根据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全错全平,部分错部分平,不错不平”的工作方针,以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为重点,加快了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的步伐。

从1978年5月至1983年5月,先后抽调1060名干部参加落实政策工作,召开了12次全市性的落实政策工作会议,对“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历史重大案件以及对各级领导班子重新进行审查,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干部。

其中,对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右派的363起案件、涉右案件131起,给予全部平反纠正。

同时,对一批“文化大革命”以来提拔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干部进行了审查和调整。

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有1320名科技干部评定了中级以上职称,并注意解决知识分子入党的问题。

1983年5月,市委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成立了市委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和市委处理地下党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在全市开展“处遗”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处遗”工作。

全市共有5590名干部、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有2880名遗属得到抚恤和安置;有1060人分别受到党纪国法的处理,其中54人被判刑。

使一大批因受到冤屈待遇而背上包袱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心情舒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通过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定团结,推动了柳州市各项改革、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城市改革的局部探索

1979年2月,市委召开五届三次全会,按照中央关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要求各级党组织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

1979年至198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先是从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起步,逐步发展到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时,改革购销体制和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贸市场,发展经济联合体和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城郊农业和乡镇企业。

这些改革和探索,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柳州市在城市也开展了一些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实验,如在部分厂(或者车间)、商店进行“联产承包”试点;经国务院批准在73个市属国营企业进行“利改税”试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联营经济;向企业下放部分产、销自主权。

这些城市改革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地布局社会生产力,柳州市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抓住“调整”这一关键环节,在调整中整顿,在调整中提高,在调整中前进,确立柳州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对轻纺工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对重工业采取挖潜措施,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尽快走出困境。

为此,采取了“积极调整机械工业,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的措施,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轻纺工业上,并从能源、交通、技改、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支持轻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

产品结构调整着重抓住家用电器、汽车工业、纺织行业三大类,经过调整,柳州市轻重工业的发展逐步协调。

1981年,轻纺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1%,重工业占39%;1984年,轻纺工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4%,重工业占40.6%。

重工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立足于为轻纺、为市场、为人民生活、为农业、为建筑业、为出口服务;轻工业经过调整,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竞争能力较强的行业。

2.企业改革的探索

从1980年起,柳州市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是在部分企业中推行财务包干、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包干、企业对职工实行超额计件工资等措施,激励了企业和职工生产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也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兼顾了三者利益关系。

企业在完成规定的国家利润后有了一部分可以支配的留利,增强了企业活力。

二是改革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

柳州市在这方面的改革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1979年,柳州市首先在轻纺行业采取全民带集体的办法招收集体工,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1982年,在部分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允许企业用减员指标择优录用职业中学毕业生;1983年,推行各种形式的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改革探索;1984年,在市属74家工业企业实行税利工资率的尝试,按企业经济效益推行分等分级分类的职务工资、升等升级的奖励浮动工资的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都对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横向经济联合的探索。

1979年至1980年,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柳州市的工业企业着手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批轻纺工业企业冲破“统购统销”制度,进入市场,寻找合作伙伴,自产自销部分产品,努力发展轻纺工业生产,拉开了横向经济联合的序幕。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一批工业企业结合支援社队企业的发展,与社队联合办厂,发展新的联合。

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开展和经济发展,企业间的联合更加广泛、形式多种多样。

3.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柳州市在企业改革方面进行探索的同时,对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是合理地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实行利改税,扩大了企业财权,明确了企业对国家的经济责任,使企业受益分配发生了根本变化;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用责、权、利挂钩的方式,把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主管公司(局)和企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企业的经济核算、成本管理逐步走上正轨。

其次是利用财政税收调节产业结构,对一些应保护、发展的产品或行业,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照顾;市政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减免税收政策,用以归还到期银行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发展生机;市财政采取财政补贴、免征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办法,促使企业发展生产,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二是税收体制改革。

1980年,柳州市被列为全国税制改革试点城市后,对市属国营企业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对盈利的市属国营企业缴纳工商税后的利润采取“两税一分红”的做法,即征收国营企业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和实行资金分红。

通过实行“利改税”,把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纳入固定轨道,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财权,调动了企业与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

从1979年开始逐步进行金融机构改革,并在拓宽信贷领域方面进行了探索,突破银行不能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的禁区,从主要对国营企业的单层次贷款扩大到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多层次贷款,在信贷制度方面制定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购、以销定贷”的信贷原则,运用信贷、利率杠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价格体制改革。

物价部门为适应改革、放开、搞活的要求,对价格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调整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整消费工业品价格;改革物价管理,缩小国家订价,扩大国家指导价和企业订价范围;灵活变通地执行价格政策,搞活物资流通,促进生产的发展。

五是政府机构改革。

在进行政府职能方面改革探索的同时,对政府机构也进行了改革,将市委工作部门由原来的11个减为7个,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57个减为37个,体现了精兵简政的精神。

4.流通体制改革的起步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市场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了探索阶段。

整个商业体制的改革也是从企业整顿入手,层层落实和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开始。

改革地方产品的收购形式,让企业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给商业企业让利放权,使企业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改革供销体制,允许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使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逐步开放城乡集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实行工商联营,促进商品流通。

这些措施使商业流通体制纳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等开放式的轨道,商品购销政策突破长期实行的工业统购统销,农副产品统购、统派、强购的旧模式,商品的管理制度得到了极大地改革。

1978年至1984年,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柳州市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流通、从经济形式到经营方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改革措施,探索了经济改革的新道路,改革的初步成果在各个领域显露出来。

尽管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改革特别是城市的改革还是局部的、探索性的,但这些探索为下一步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为柳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二、柳州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

1984年,柳州市被列为广西和全国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按照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以工业和工业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进行全面改革。

(一)企业改革

柳州市的企业改革,以工业企业为主,并涉及交通、邮电、建安、商业、粮食、供销等行业企业。

改革从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入手,设法解除计划经济体制对企业的束缚,以使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放搞活。

1.向企业放权让利

为了解决企业行为受政府的行政指令直接支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等问题,柳州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指示精神,于1984年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措施,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把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企业经营权逐步交还给企业,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计划部门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到1987年指导性计划已占全部计划的80%左右,企业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自行安排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

干部管理部门逐步将干部管理权限下放,1984年至1987年先后6次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管事管人的管理办法,到1987年市委和组织部管理的干部比原管理的干部减少66%。

用人单位干部自主权的扩大,提高了干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合理使用人才,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企业自主权的落实,市委和市政府指定市体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于1987年到企业进行扩权检查。

检查结果:

企业认为完全享有自主权的占53.12%,部分享有自主权的占7.65%,尚未落实享有自主权的占22.83%,其他暂无条件落实的占16.4%。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利润全部上交财政,企业发展生产所需资金靠财政列支拨给,这种由政府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企业留利甚少,缺乏自有资金,很难自主发展生产。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柳州市列入“利改税”试点城市。

1984年,又全面开展了“利改税”的第二步改革,企业利润按55%所得税上交,扩大了企业的财权。

为了解决税负不公平问题,柳州市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包干上交财政”的制度。

1985年又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