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790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docx

人民日报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一

人民日报:

十个人物事迹,十则主题热评

(一)

1、12月7日:

自立自强

  【人物】付凡平:

自强的火种点亮美好生活(记者:

原韬雄)

  【故事】付凡平是陕西省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一夜之间失去3位亲人,自己也失去双手,后又患胃癌、丈夫意外受伤。

2015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帮扶下,她搭乘电商扶贫快车,先后创办多家公司。

致富后的她,资助了2名残疾贫困学生,建立蒙恩优选扶贫助残平台,创办蒙恩优选智能供应链,优先吸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并帮助乡亲建网店60多个,带动620余名残疾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前不久,付凡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

  一场大火改变了付凡平的人生,面对苦难,她也曾想过放弃,是爱心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她说:

“大火过后,全县人民为我家捐助了6万元钱,我才得以渡过难关,我创办的公司和助残平台,都以‘蒙恩’为名。

”她期望用余生回馈党和社会的恩情,帮助更多残疾人和困难群众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社会的善意点燃了希望的火苗,但要让生活红火起来,还是要靠自己。

“拿不稳东西,掉了捡起来,再掉再捡起来……”失去双手、容颜不再的付凡平,从自己料理生活到创业改变命运,成就了属于她的精彩。

她曾为自己写下一句话,“如果我不放弃生活,生活也不会放弃我。

”拥抱生活,咬紧牙关不低头,逆境对于强者而言,只会让战斗的号角更加响亮。

  战胜苦难和贫困不是终点。

一颗感恩的种子种下,经过汗水浇灌成长为一棵大树,付凡平想要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她说:

“要感恩!

要奋斗!

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小生意有了点起色,她就资助了一名年轻残疾人完成学业;通过电商脱了贫,她就为残疾人开展电商培训,建立助残平台吸纳残疾人就业。

付凡平说朴素的话、做朴素的事,不仅是老乡们身边的奋斗榜样,也是倾尽心血热心助人的实干者。

脱贫好政策、致富好门路的东风一吹,脱贫奔小康的种子遍地播撒。

  自强与奉献,在付凡平身上闪闪发光。

脱贫攻坚路上,我们总能看到“付凡平们”,他们靠着自己的坚韧勤奋,成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也都有着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肠。

自强的火种星星点点,聚起来就是照亮美好生活的灿烂星光。

2、12月14日:

脱贫攻坚

   【人物】“最美奋斗者”裴春亮:

只有干,才会变(记者:

张龙辉)

  【故事】裴春亮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他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凭着能吃苦、不服输的劲头,艰苦创业,率先脱贫。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打水井、建水库、发展高效农业、创办股份制企业,把一个不到600人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全国文明村”;整合11个村创建裴寨社区,扩建商业街、建设服装产业园,带动11800人稳定脱贫;创新电商扶贫、实施旅游扶贫,以多种产业为支撑,带动太行山区5万多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他用“最美奋斗者”的初心坚守、使命担当,唱响了“乡亲不富誓不休”的奋进之歌,并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

“乡亲不富誓不休”,是裴春亮当选裴寨村村委会主任后,面对裴寨村的落后现状和乡亲们的期盼,许下的誓言。

为了兑现这一誓言,裴春亮出资、出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商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他说,脱贫致富不只是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子,还要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这样,长久的好日子才有保障”。

  

成就的取得源于坚守,而坚守离不开信念的支撑。

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过程中,裴春亮树立了“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还不算富,把周边村都带富才算真正富”的坚定信念,不仅带领全村人摆脱贫困,还让周围村庄的乡亲们逐渐步入小康。

他明白,自己的工作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自己必须承担起扶贫责任。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裴春亮帮助家乡数万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只有干,才会变!

”这是裴春亮的心声,也是我们时代的强音。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能出彩的伟大时代,有奋斗就能成就人生精彩。

对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裴春亮来说,改变自己命运、回报父老乡亲,是出彩的;让荒山秃岭变社区、村民实现安居梦,是出彩的;实现农工商业齐发展、人人“乐业”有钱赚,也是出彩的。

心中有梦、脚下有根,把想法付诸行动,就能梦想成真。

如今,村子美了,老乡富了,而裴春亮没有停止奋进脚步,一直为共同富裕拼搏。

  

裴寨社区创业园的路旁,立有一块大石头,其中一面写着“创先争优,持之以恒,科学发展,无愧时代”。

的确,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致富发展,都是对行动决心的锤炼、对精神意志的考量,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千千万万名扶贫工作者、致富带头人,一刻不停地苦干实干着,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同创业、共致富,我们需要更多像裴春亮这样的带头人、好党员,以崇高信念、踏实作为践行铿锵誓言,在新征程上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拓宽美好生活路。

3、1月4日:

初心如磐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

奋斗永似少年时

【故事】周永开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

之后,他放弃安逸闲适的生活,来到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自然保护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头植树1000余亩,带动附近村民成为义务护林员。

他以巴渠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系列丛书,到机关、学校义务上党课100余场。

他还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

前不久,周永开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年逾92岁高龄,离休已29载,一颗为党为民的赤诚之心依然充满活力、澎湃如昨。

周永开,一名有着75年党龄的老党员,似乎永远有忙不完的事:

倾情生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热心公益事业……为党和人民事业继续奋斗,是周永开的选择。

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回报党的教育培养,满足人民幸福期待,是他老有所为、奋斗终身的不竭动力。

75年,四分之三个世纪,不可谓不长。

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

“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关!

”若不是怀着一腔恪尽职守的忠诚、为群众谋利的热忱,怎么有底气、有勇气作出承诺?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

周永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下“桑榆晚”的深沉之美,绘就“霞满天”的壮丽之观。

即便如此,他仍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近年来,由于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亲友们劝他“该歇下来了”,他却说:

“我还能为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永开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干劲,就在于心中铭记,“我的初心不变!

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初心不变,就能以人民情怀滋养生命。

周永开是这样,“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杨善洲是这样,解甲归田的“农民将军”甘祖昌也是这样。

他们在岗位时兢兢业业,离开岗位后也不改本色。

牢记党员身份、尽好党员本分,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都是一辈子的事。

认定了,就要实干到底;认准了,就要有始有终。

作为党员,应当抱有怎样的心态、怀揣怎样的追求,周永开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示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党员应当像周永开那样,一辈子保持专注、执着、笃定的态度,始终热情不减、信念不衰、本色不变,永远行进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途上。

4、1月7日:

人生价值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

“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

【故事】卢永根院士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

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

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决定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前不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如果以物质条件衡量,卢永根的生活并不富裕。

身为校长、院士,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一床简席、四壁白墙,家中的摆设能让人恍如回到上个世纪。

如果论学术贡献,卢永根应该很“富裕”。

近些年,他带领团队选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就有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就超过15亿元。

如果说到人生价值,卢永根无疑留下了一笔无价财富。

19岁,他毅然放弃了香港优渥安逸的生活,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内地;53岁,他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打破人才困局,给年轻人广阔成长天地;76岁,他说把晚年继续献给科教事业;87岁,又捐出了毕生积蓄……关于人生价值这个问题,卢永根用一生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卢永根一生学农、爱农、为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

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几句话: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这四个“一点”并非什么豪言壮语,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参照。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能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榜样还是一座蕴含着巨大资源的精神“富矿”,我们不会忘记,曾领导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物理学家方守贤,将段氏伽马刀用于肿瘤治疗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长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的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纺出我国第一根合成学纤维的化纤专家郁铭芳……一代代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他们是榜样,我们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榜样,将激励我们见贤思齐,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逐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5、1月11日:

青春如火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

青春如火,初心如炬

  【故事】张小娟为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

2019年10月7日,在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34岁。

她主动放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

她敢于担当、务实勤勉,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分工负责全县脱贫攻坚有关工作,都是政策数据的“活字典”,推动工作落实的“排头兵”,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离不开的人”。

张小娟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前不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

  生来平凡而人格生辉,朴素踏实而尽显崇高。

回望张小娟的人生轨迹,可以深刻感受到:

正因为心中有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信仰,她的脚下才会有事不畏难、行者恒至的奋斗力量;正因为肩上有青春中国、奋斗有我的担当,她的工作才能打开局面、作出成绩。

  精准脱贫,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驻村队员的帮扶,张小娟是其中一员。

作为党员,她和很多扶贫干部一样,把自己的根扎在基层、服务于基层,头顶星空、脚踏实地,矢志带领大家摆脱贫困;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用行动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并将其变成干群同心、携手脱贫的精神力量。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有形的价值观。

张小娟曾写道,“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

”在脱贫攻坚中,她用共产党员的本色,铺出了一条青春如火、初心如炬的大道。

作为藏族姑娘,她如同格桑花一样,绽放在高山上。

有人如此评价,“她灿烂的人生没有因为短暂而失去光泽,她崇高的精神在短暂人生中充满无限光热。

”这样的“光泽”和“光热”,既能温暖因扶贫事业而受益的群众,又将带动更多“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干部。

  张小娟是党员的楷模,也是青年的代表。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当张小娟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时;当黄文秀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虽然辛苦却很快乐时;当“00后”护士刘家怡逆行援鄂、坚守方舱医院,坚定地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时……我们知道,青年一代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大青年就能掌握真才实学,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更多的青年来勇挑重担、勇克难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6、1月12日:

无私奉献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夏: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故事】李夏,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

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

李夏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奉献皖南山区,多次放弃到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勇于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随叫随到,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

他认真负责、有情有义,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前不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点评】

  “有事情、找李夏!

”虽然李夏已经殉职一年多,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句话。

短短6个字,浓缩着群众对他的依依深情,还有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怀念。

一名年仅33岁的党员干部,何以让群众如此牵挂?

行走在皖南的山山水水,就能感受到李夏的群众情怀和人生境界。

  “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最有劲!

”出生在安徽省黄山市,在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在市里工作的李夏,给人印象就是典型的“城市娃”。

然而,从他一身迷彩服、背着包裹来到绩溪那一刻起,就把根扎在了基层。

为了能和群众融在一起,他学会了绩溪方言;为了随时让群众找到自己,他把手机号码贴在群众的家里。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李夏服务群众从来不分上下班,也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听到大院里一叫李夏,哪怕正在吃饭,也会立刻放下饭碗出门。

在他心里,爱群众就要动真情,即使工作调离,仍然真心实意、尽心相助。

长安镇高杨村村民葛洪亮因摔倒昏迷在医院抢救,已经调到荆州乡的李夏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150公里外的医院,陪其度过危险期,还带头捐款。

把乡亲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困难群众当作亲人,李夏用朴素的行动践行着朴素的道理。

真心换真心,真心赢民心。

当地群众冯兰香的手机里仍然存着李夏的号码,也把高山贡菊叫做“夏花”,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许许多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的党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扎根最基层、情系老百姓,用无私大爱和奉献担当在群众心中树立起共产党人的不朽丰碑。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

”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也是他短暂人生的生动写照。

2021年,我们党迎来建党百年,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以榜样为引领,把初心融入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多谋为民事,多尽为民心,时刻与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7、1月14日:

执着追求

【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

执着的追求,崇高的事业

【故事】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

她在党支部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

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以坚韧执著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前不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称号。

  

【点评】  

63岁,20多种疾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12年把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张桂梅创造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数字。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张桂梅认识到,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

所以她坚定地创办了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让女孩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张桂梅没有儿女,却有着深沉的母爱。

不计回报、倾其所有,甚至不顾生死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

“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

张桂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与坚守,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是张桂梅最喜欢唱的歌,也是华坪女高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

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

当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入社会,当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这种红色文化的熏陶,仍能激励她们不畏艰难、继续前行。

张桂梅所做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引领她们自立自强改变命运,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写的、站立的人,成为一朵朵傲然绽放的红梅。

  最让张桂梅欣慰的是,那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又选择回到大山,选择最艰苦的岗位、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张桂梅坚守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培养更多对家乡、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让爱心、奉献之心汇聚成河,让责任和使命代代相传。

这也正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8、1月21日:

不辱使命

“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人物】“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孔特特:

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故事】1983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长,已在雪域高原中坚守了18年。

18年来,他先后参与灭火战斗130余次,开展防火讲座100多场,培训护林员2万余人,参与重大抢险救援90多起,挽救群众生命20余人,抢救群众财产400余万元。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经年累月的无私奉献。

进藏多年,孔特特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没有休一次完整假,全心全力守护着西藏的绿水青山,用无悔青春丈量理想信念的“高海拔”。

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授予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点评】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格外显著。

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孔特特从一进藏,就暗下决心,“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环境有多艰苦,就有多锻炼人。

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很低,即便躺着,心脏负荷也很大,孔特特就这样待了18年。

与指战员一起进山入林、摸爬滚打,摸索适合藏东南林区灭火作战的新战法,努力提高队伍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孔特特和战友们在守护这片林海的同时,也锤炼了“坚守极地、不畏极难、甘受极苦、挑战极限”的精神,让险情退却、向胜利招手。

有人在雪域高原坚守使命,有人在洪水面前奋不顾身,有人在疫情来袭时冲锋值守,有人在生产一线扛起责任……像孔特特一样,不同战线上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力把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力把灾情降至损失最低、伤害最小。

有人说,应急管理工作者是一群“守夜人”,因为他们枕戈待旦、向险而行;也有人说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守业人”,因为他们总是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各类突发灾情疑难险情,他们始终冲在前面,和隐患、灾难近身搏斗,为生命、平安夙夜奋战。

可以说,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应急管理工作者,切实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精神,用生命与行动践行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誓言。

“时刻准备着”,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孔特特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

换上“火焰蓝”,担当永不变。

在新征程上,日益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一定能打赢每一场灾害事故战斗,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守好责、护好航。

9、1月27日:

光明使者

【人物】“最美科技工作者”次旦央吉:

“无影灯”照亮光明路

【故事】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次旦央吉,是西藏眼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为给更多患者带去光明,她常年奔波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巡诊行程达18万公里。

从医32年来,她始终坚持学习藏医学著作和现代医学理论,并运用于实际,在守正创新基础上加快推进藏医药现代化,完成了包括第一台眼底激光术等在内的西藏眼科治疗多项第一,用“无影灯”照亮更多患者光明路。

前不久,她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等6部门授予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点评】

很多人把次旦央吉称为“光明使者”,她却常与星月为伴:

下乡巡诊时,清晨6点,高原还未迎来日出,就要赶到医院准备手术;走出手术室大门时,时间已是凌晨。

回忆起高原上30多年的行医之路,次旦央吉时常感慨过往条件的艰苦。

尽管如此,她却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只有战胜不了困难的人”。

山路艰险,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吃住简陋,没有让她停止付出。

对次旦央吉来说,“心不离病人,身不离病房和手术室”是医者的本分;“守正创新藏医药事业”是她身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同时,由于病患多为农牧民,次旦央吉把健康知识科普作为自己的又一项本职工作。

她积极参与眼病普查工作,为全面收集高原白内障形成原因和患者人数等详细资料贡献力量,还投身眼科卫生防治健康宣教,开设专题讲座,就眼科保健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深受群众喜爱。

次旦央吉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锦旗,她说,“我把患者当家人,尽己所能,为他们减轻病痛。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方面,“最美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临危受命,兼任雷神山医院院长,带领医护人员筑起阻击新冠病毒的钢铁长城;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示范推广3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陈亮用一年半的时间,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促进科技经济深入融合,科技工作者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追求,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事业,才能更好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10、1月29日:

短暂永恒

【人物】2020年“最美大学生”李莎:

风雨磨砺,青春出彩

【故事】李莎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生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

她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去家访;关心班上每一个孩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2020年5月,李莎在回支教学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年仅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前不久,李莎等10名大学生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

【点评】

李莎的家乡在四川大巴山脚下,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她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她,在毕业之际决定到山区支教,点燃更多孩子们求知、求学、成长的火种。

“越是痛苦的东西越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

”这是李莎生前对自己的评价,坚韧的品格点亮了她短暂的人生。

在支教学校老师们看来,李莎总是倾尽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去家访,就去最偏远的学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选择更难走的那条路,才更能激发青春风采,把汗水洒在深爱的土地、把精神镌刻于奋斗的征途。

其实,坚韧是2020年“最美大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