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602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docx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

第十六课-古文翻译

第十六课

1、斗且廷见令尹子常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

“楚其亡乎!

不然,令尹其不免乎!

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

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人谓子文曰:

‘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

’对曰:

‘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四境盈垒,道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

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

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2、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

“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邵穆公对厉王说:

“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

“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说:

“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

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

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

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3、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

"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

叔向回答说:

"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上示众,被诛九族。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

"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

不但我要感谢你的教诲,我的子孙也会感谢你,我的世世代代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

4、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河间献王曰:

“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

夫舍学圣王之

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独思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晋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乐师说:

“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说:

“那(君王)为什么不赶快把火把点起来?

”晋平公生气地说:

“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

“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

我听说:

‘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把的光亮。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平公听了说:

“你讲得很好。

河间献王说:

“汤说学圣王的道义的人,就如太阳;离群索居、独立思考的人,就能火把。

那些舍弃圣王之道的人,就像舍弃太阳的光芒,为什么还要火把的光亮呢?

它只要看见小的方面,而不能得到大的智慧。

只有学问可以扩大、增强自已的道德修养及智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