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431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

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5.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内容

提要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

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疑难

题例

分析

教学策略例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说说,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4.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5.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

6.延伸与拓展。

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探究,总结出对人类有价值的信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小发明。

 

教学内容

9.自然之道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直接导入、理解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请大家看课题。

板书,齐读课题。

大家看到这个“道”字,知道它都有哪些意思吗?

看来,这个“道”字的意思还真不少,那它在“自然之道”里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提出要求:

(1)大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馈:

检查生字词语: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响彻云霄踌躇颓丧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

解释:

踌躇:

犹豫;企图:

图谋;打算。

颓丧:

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读音:

嘲、蠢、彻、侦、啄都是翘舌音。

书写:

“幼”与“幻”的区别;“啄”不要少一点。

3.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方法:

(简明扼要)

确定主体(主要讲谁干什么)联系首尾(开头、结尾)

抓住重点(过程中的重点)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自问自答,串成一段话即可)

三、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来,我们先认识一位自然界的朋友。

“太平洋绿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2.生自由读,从体重和习性上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解。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

3.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幼龟入海的过程顺利吗?

一、二两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4.读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5.反馈,交流。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9.自然之道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复习导入

1.生读词语。

2.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词语,请两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争先恐后)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气喘吁吁)

(5)吃得特别饱。

(饱餐一顿)

这儿,最容易错的字是“贯”中间是斜竖。

“愚”字的一竖贯穿下来。

把自己容易错的字再书写一遍。

3.出示一段内容:

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二、品味语言,感悟“蠢事”

1.在这一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含这个词的句子。

出示: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指名读。

2.现在我们就是那一群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是愚不可及的?

细细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有关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

3.交流: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你觉得自己愚蠢在哪儿?

(2)朗读。

教师:

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出示: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1)你怎么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2)教师采访向导:

请问,你当时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呢?

可为什么你又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扔向大海呢?

教师:

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

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出示:

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的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过渡:

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是可悲的,大家来读读七八自然段,

三、明白后果,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七八段。

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怎么样?

2.引读:

一只海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我们做

了什么?

学生继续读文。

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3.一齐有感情地朗读七八两段。

4.填空。

四、再读课文,发挥想象。

1.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

何尝不自责?

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去。

想到心里难受极了。

2.指导朗读。

五、回归整体,提升文本。

1.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这“自然之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请学生谈谈人们在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子。

3.其实,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

如:

《揠

苗助长》、《一个小村长的故事》……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守自然之道。

4.怎么样才能不违背“自然之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导入揭题

1.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认识长江和黄河在地图上的位置。

2.出示黄河的图片,感性认识黄河。

3.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从题目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这一课是围绕“变化”一词,着重向我们介绍黄河哪几方面的内容?

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学习课文。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祸河乃至媲美侵蚀开垦土壤频繁关键

经营肥沃忧患无限制江淮流域生息繁衍叫苦不迭不折不扣随心所欲数管齐下折腾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

边度边思考:

(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哪几个段落?

(2)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哪几个段落?

(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2.学习生字词。

3.交流问题

(1)

(2),理清文章结构。

第1——5自然段 黄河的变化;第6自然段 变化的原因;第7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

第7自然段 黄河的治理。

三、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1.读句子,说说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叫苦不迭”

2.联系第1、3小节对比感悟“忧患”与“摇篮”。

摇篮:

指发源地。

课文中指黄河流域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这里采用的是比喻说明方法。

忧患:

指如今的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3.问题出在哪里呢?

指名读第5小节。

4.学习第6节,了解变化的原因

(1)认真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哪些原因导致黄河发生了变化?

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指名读,归纳出示:

黄河

变化的

原因

自然

原因

秦朝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

黄土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

社会

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开垦放牧,

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更严重。

出示:

“更严重的是……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抓住“越”体会水土流失和乱垦滥伐的恶性循环,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5.学习第7小节

母亲河在向我们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治理好黄河呢?

(1)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2)学生边读边画,指名回答。

治理黄河的关键

把泥沙管住

治理黄河的方案措施

林牧为主;保护好森林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四、拓展,明理

1.其实,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管住泥沙。

补充阅读“资料袋”

2.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九八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造成的危害。

3.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

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1.蝙蝠和雷达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在预习的基础上,正确认读“蝙、蝠”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铃铛”等字词。

初步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2.能通过提出疑问、列表、图画等方法读懂科普文章,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知道科学家如何开展实验,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运用提问、列表、画图等读懂课文,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表格有所发现。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指导写“蝙蝠”两字。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轻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

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1.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1)出示过渡句。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东西

吗?

(2)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

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2.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这个自然段主要

写了什么?

(2)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什么?

(3)出示句子,读句子,说体会。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4)模拟体验:

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

说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1.蝙蝠和雷达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提出疑问、列表、图画等方法读懂科普文章,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知道科学家如何开展实验,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利用表格,感受作者表达的简明、准确。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提出疑问、列表、图画等方法读懂科普文章,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知道科学家如何开展实验,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复习引入:

回顾主要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夜间飞行之谜。

1.导入:

人类是怎么发现蝙蝠的秘密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到6自然段。

2.学习第4-6自然段

(1)读这三段,科学家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代科学家提问。

①学习第一次试验:

自由完成表格(见课件表格)

试验条件

 第一次

蒙住蝙蝠的

 

结果 

②交流反馈(第一次)

点拨学生进行语言的概括,并充分肯定学生不同的表达。

(2)回归课文,比较发现

①课文是怎样写第二、三次试验的。

A继续独立完成表格:

试验条件

第一次

蒙眼睛

结果

第二次

塞耳朵

结果

第三次

封嘴

结果

结论

B、学生交流

【学生的交流中,在“实验室布置”一栏出现了“同上”,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变相思维,又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学会文字表述的方法。

特留着,以备教师上课时参考】

②再读4-5,对哪些词印象比较深刻。

(3)学习第6段

句子: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看路的。

A这句话中哪个词语很特别?

(配合)

B为什么说要配合?

(科学家是经过缜密的分析,才得出的结论。

(4)再提问题

生:

蝙蝠为什么靠嘴和耳朵飞?

怎么配合的?

生:

嘴和耳朵是怎么帮助蝙蝠飞行的?

生:

眼睛干什么用?

4.读第7自然段,再提问题。

四、总结

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试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2*.大自然的启示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回忆《蝙蝠与雷达》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2.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是什么?

2.读书交流。

(1)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同桌相互检查认读。

(2)概括每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同桌听。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打扫”森林》。

(1)自读第一到三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部分的大概内容。

(2)“打扫”为什么加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第五六两段。

(1)默读课文,思考:

使森林遭殃的原因是什么?

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4)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学习《人类的老师》

1.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学习文本,在方式上仍然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着重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什么启发?

(2)科学家从鲸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反馈:

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4.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拓展:

大自然还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三、写法对比:

两篇小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呢?

用小标题的形式:

层次清楚,内容明白,用拟人的手法吸引读者。

第一个故事从反面:

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个例子从正面讲:

大自然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

四、总结

1.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促进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

2.把自己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例子说一说。

3.介绍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着运用。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读了一组与大自然有关的课文,能告诉我是哪些课文吗?

——盘点课文每篇课文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词语盘点。

1.回顾本单元词语:

同桌一起读一读所有词语。

2.要注意哪些词语的读音?

轻声:

蚊子、折腾、扫帚

形近字:

蝙蝠、捕捉、栖息、揭开、响彻云霄、堤坝、侵蚀、气喘吁吁

(1)词语分类:

近义词、同偏旁的词

(2)出示:

根据意思说词语。

(说出词语。

3.回顾课文,选词复述。

这些词来自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请你选择统一课文中的五个词语以上,把课文内容简单说一说。

三、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课文中出现的句子,然后全班分析交流: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2.指名读,很明显,第二句话中多了——终于。

从带点的“终于”二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自己读一读。

交流。

出示: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3.那么,从这两组句子的加点词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汇报交流。

4.看来,一个句子中有些关键词,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

那么,你能选择这三个词中的任意一个,写一句话吗?

请大家打开语文课堂作业本28页第3题,请选一个词语写一写。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教学重难点

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一、导入:

由大自然图片欣赏引入。

二、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

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

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

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

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

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两则同样是关于大自然的,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

然规律和从自然规律中得到的启示。

一、强化提高

1.除了老师说的这些和自然规律有关的谚语外,你还知道哪些?

2.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谚语。

3.你观察到的自然规律也用谚语的形式说一说?

四、创设情境,激发激情

除了书中介绍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情感升华,引起共鸣

学习了这个单元的课文,练习身边我们的环境污染等,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三

主备人

杨玉娟

课时

3、4、5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预设过程

调整记录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交流了“大自然启示”的有关资料,你们完成得很出色,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请你们用一句话把你搜集的“启示”说清楚。

(说时要注意句子形式的变化:

近义词的运用——受到、得到、深受、获得;启示、启发、启迪、灵感、;发明、创造、研制、制造等)

大自然真奇妙,给人们的启示还真不少。

同学们,我们可以用一段话,说出你搜集的和刚才交流的“启示”吗?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同样内容很多且是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对,排比句,会说吗?

刚才说的这个排比句是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对,可以把它放在排比句的前面,作为这段话的中心句。

好,我们连起来说出这段话。

同桌间互相说说听听,好吗?

二、展开想象,细说“启示

1.大自然太奇妙了,人们从它们身上得到很多启示,在这些“启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

为什么?

预设1:

植物叶的光合作用——脏水吸收器

预设2:

我查到了“大自然的启示”的有关资料: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

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