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136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docx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文言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第1篇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初识文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几篇文言文,知道了学习文言文主要用各种读得方法:

(课件出示:

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

)我们今天继续用这种读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二那么》中的第二那么《铁杵成针》,你知道这个故事是讲了关于谁的故事吗?

(出示课件,简介李白)

2.引伸学习:

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现在,故事浓成了很短的文言文,让我们一起穿越到李白的幼年时代,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含义呢?

二、断句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原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用铅笔在课文中用“/”划出朗读节奏。

并用小窗发语音。

(检查纠正读音。

注意“还”的读音。

2、课件出示断句,学生对照。

3、谁来读读试试?

(指名朗读,把握节奏)。

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没有标点符号的,根据意思也需要适当读出停顿,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发语音。

(李太白白太白)

⑵辩一辩:

为什么不都称呼李太白?

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防止重复,表达更简洁。

⑶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⑴出示句子:

白笑其拙。

太白感其意。

⑵议一议:

李白笑谁笨拙?

太白感受到了谁话中的意思?

(老媪、老妪,所以,“其”在这里指老妪、老媪。

⑶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听听故事,组组词语。

⑴教师讲述。

在眉州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

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

磨针溪这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

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世”就是?

对,世间、世上;“传’呢?

对,传说。

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

你们来看看,“过小溪”的“过”,组个词,“路过”可以,“经过”也很好,“跃过”,也可以,“趟过”,这个词最好了;“笑其拙”的“拙”呢?

笨拙;功到自然成,功?

功夫;成?

成功。

古时一个字,现在一个词,所以说古文语言简洁、凝练。

5.调调顺序,感受句式。

⑴看,下面这三句话,读一读,说一说,意思相同吗?

表达的顺序有什么变化?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世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

(意思一样,可是表达的顺序不一样,第一句强调的是“山中”,第二句强调的是‘读书”,第三句多了一个字,是现在的说法,感觉是大白话,语言不简

练了。

⑵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6.猜猜“之”字,一字一句。

⑴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之=问谁?

问什么?

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

⑵读一读带有“之”字的语句。

六、变幻朗读

1.变成诗歌,更加醒目。

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小溪,

逢老媪

方/磨铁杵,

问之,日:

“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妪日: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如讲故事。

⑴教师讲述:

磨针溪呀,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哪,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⑵学生讲述,讲后评议。

(一个故事大王诞生了,一个未来的会讲故事的爸爸诞生了......)

4.抑扬顿挫,像说评书。

(教师引领,一句一句说评书。

话说,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5.教师吟诵,音韵悠悠。

(这篇小古文,语言凝练,语句像诗一样,不但可以读,而且还可以唱。

如果有古琴来伴奏,那就更好了,你听——(教师吟诵)

6.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一篇小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七、尝试背诵

7.看着填空,尝试背诵。

⑴出示内容。

磨针溪,在。

世传,未成,。

过,逢老媪,问之,曰:

“。

”白。

老妪曰:

”太白,。

⑵自由背诵。

8.乐于展示,我来背诵。

9.眉飞色舞,齐声背诵。

八、拓展延伸

1.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看: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小古文,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开开心心地诵读,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下课。

第4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外表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

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

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

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①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

你对他了解吗?

(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李白的资料的课件)

③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那么成语的意思?

铁杵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

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④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

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却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六)总结

师:

李白被人们成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第5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走进成语故事,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了解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内涵。

3、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明白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谁来说说看。

(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师: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

很多成语还包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2、小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几个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

二、故事一《铁杵成针》

1、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可他小时候却非常的顽劣,成绩并不好,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

课件。

出示思考题。

2、学生观看视频《铁杵成针》。

(思考:

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是呀“铁杵成针”的故事也是对他后期的学习影响很大。

也从这个故事中,李白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生读后,背一背。

李白被人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都需要刻苦的学习,那么作为普普通通的我们,无论我们的天资如何,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三、故事二《悬梁刺股》

1、常言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读书的人有很多,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故事,边看边想: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人读书很勤奋?

2、学生观看视频《悬梁刺股》,指名回答。

3、小结:

面对学习,古人从来不懈怠,《悬梁刺股》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记录了。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一-《三字经》

4、师领读,生齐读。

背诵

四、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悬梁刺股第9篇教学设计

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板书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月字旁,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

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

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状:

认识月字旁,了解月字旁的含义。

与“壮”字进行比照。

2.继续:

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

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

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

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

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

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

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

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

(1)第四段

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

5、我们接力来读读试试吧?

看谁读音准确,读得流利,朗读过程中注意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同时,故事内容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大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借助故事内容,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达本钱课的训练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内容。

借助注

1.文章的节奏感读好了,下面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看看能理解课文吗?

2.请同学们小组群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你从文中理解了什么?

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可以说文章的出处,或者词语的意思)小窗发语音到群交流。

3.活动检测自学效果。

活动1.下面老师出一个词,你会解释吗?

(出示课件词语解释,提问:

你是怎样知道它的意思?

借以总结理解文言文词语方法:

借助注释;组成词语;借助经验)

活动2、你能理解这句的意思吗?

发语音解释一下吧?

(课件出示句子)

活动3.下面请大家互相考核,一人读原文,请另外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

预设

铁杵:

用来捣米或者捣衣的铁棒。

大家看图片,“杵”,本来是舂米或者捣衣的铁棒,要把它磨成缝衣服的针,得需要多长时间?

多大的耐心啊,作者正是借用此意,来激励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

这,它和现代文中的“是”意思一样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词?

方:

正在,也和现代文意思有较大差异。

感其意:

被她的意志感动。

感:

被感动。

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

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

树上长鸟窝

(3)第六段

①鸟窝的形状: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②还会有什么形状?

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④出示句子练习: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

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

我变成了一棵的树:

......O

【设计意图:

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

我还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

问题一抛出,孩子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仿照课文说一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第七段

树上都住了谁?

(5)第八段

①你觉得哪里有意思?

“我会弯下腰”

②指导读。

(6)十三一十四段

一棵饿得肚子“咕噜噜”直叫的树

(7)十五-二十段

①分角色加动作扮演读。

②这水珠是什么?

4.故事里的妈妈你喜欢吗?

为什么?

二、总结写法,拓展想象

1.理清故事创作思路:

变树经过——变树后的趣事。

2.假如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

又会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

3.把你想到的以《我变成了》为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

学完课文,学生头脑中一定有许多遐想不吐不快,适时进行拓展练笔,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颗树

痒冒变树

各种形状

“咕噜噜”趣事

口水

媪:

妇女的统称,这个我们在第一课《清平乐・村居》一文学过。

我们可以借助经验理解

弃:

放弃(从“弃”字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李白不能坚持学习的做法)

卒业:

完成学业。

指导书写“卒”

4.通过这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词语:

铁杵成针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检测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同时积素词语,溶实本课朗读课文,表达感悟。

四、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1.请大家再次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

2.谁来朗读一下?

大家评一评,他读的怎样?

3.你还想试试吗?

(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通过朗读表达文意,同时积累语言关联文本,拓展提升。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谈话引入:

像“铁杵成针”这样告诉我们要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再看篇《司马光好学》这那么文言文故事,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1、断句读;2结合注释理解读;3、品读感悟读,自己读明白这那么文言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假设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①患:

担忧。

②假设:

如。

③游息:

玩耍休息。

④迨:

至,到。

⑤倍诵:

“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

才。

⑦尝:

曾经。

⑧或:

有时

⑨咏:

吟咏。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单独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所收获就多了!

六、分层布置作业

A.读熟课文《铁杵成针》,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诗仙“李白”一生诗作颇丰,请其中一首,进行诗配画。

第2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学设计四年级,欢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外表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

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

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

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①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

你对他了解吗?

(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李白的资料的'课件)

③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那么成语的意思?

铁杵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

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

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④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

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却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六)总结

师:

李白被人们成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

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第3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局部文言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诵读方式,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

1.李白诗歌,比赛诵读。

同学们,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吧,你最喜欢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着的小古文,请看课题。

(PPT出示:

17、铁杵磨针)

2.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⑴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可是中间无停无顿。

跟老师来读——铁杵/磨针,这样来读,有什么感觉?

对,有了节奏,感觉很有味道,别人听了,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⑵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

那么“铁杵”呢?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

是木头,是木棒?

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

那么“铁杵”呢?

③看一看

请看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ao)/方/磨铁杵,问之,曰(yuO):

“欲作针。

”白/笑其拙(zhu。

)。

老妪(yu)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huan)/卒(zU)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诵读。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两句话:

相同语句,不同断句。

在/眉州象耳山下

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4.标出停顿,自由朗读。

5.同位互读,互帮互辅。

三、检查自读

1.读读词语,重点正音。

⑴示词语,指名朗读下面词语:

磨针溪眉州弃去yuzhudhuanzu

chuaoyu欲作针笑其拙还卒业铁杵老媪老妪

⑵教师领读,读出节奏,读得连贯。

⑶学生齐读,读得整齐,读得响亮。

2.看看部首,猜猜字义。

老媪老妪

(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老妪”指的就是老奶奶或老婆婆。

3.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

4.学生齐诵,诵得整齐。

五、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日’字。

⑴找一找,“日”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读一读带有“日”字的语句。

⑵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日”字字形,说谢日”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日”就是说的意思。

(3)读一读带有“日”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幻。

⑴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

找一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