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302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docx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导言

教学目标:

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

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

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

词有音和义两部分。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

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

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

汉字部分:

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

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

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

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

音韵部分:

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

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

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

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

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词汇方面:

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

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

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语法部分:

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

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

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

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

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

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

古书注解部分:

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

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

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

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

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

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附录:

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

• 文选:

主要为

1.先秦:

《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

2.汉代:

《史记》、《汉书》、《文选》等

3.唐宋:

韩、柳、欧、苏散文

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

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

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

(二)通论:

1.文字

(1)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2)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因形求义

(4)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1)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3)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1)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2)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3)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4)上古字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1)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一般动词:

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

尔欲吴王我乎?

(左·定十)

意动:

(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

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数词用作动词

(2)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名+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名)

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

动宾语序:

A疑问代词作宾语;

B否定句中的宾语;

C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3)句子

判断句(无判断词“是”)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

“见(……于)”、“为(……所)”、“被(……所)”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1)古注

A.作用:

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

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

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

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2)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3)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

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汉字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2

教学内容:

第3—4学时

导入

“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

(一)形体演变;

(二)六书;(三)因形求义;(四)古书用字。

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最重要的是实践)。

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

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

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

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

如:

“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

《说文》:

“自,鼻也。

”“辠,犯法也。

从辛,从自。

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

”“臭,味也。

从自,从犬。

“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

“鼻,始也。

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

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

“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后代有“渊源有自”一语。

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

“知风之自。

”注:

“自,谓所从来也。

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

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

“人之生死自有长短。

”(副词)

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副词)

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

”(介词)

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

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

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

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

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

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

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

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

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

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

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

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

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

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

(二)通论:

1.文字

(1)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

(2)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因形求义

(4)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

2.词汇

(1)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2)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

(3)同源词——因声求义

3.音韵

(1)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

(2)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

(3)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

(4)上古字音的判定

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

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

4.词法与句法

(1)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一般动词:

段不弟;晋灵公不君

使动:

尔欲吴王我乎?

(左·定十)

意动:

(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

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

数词用作动词

(2)短语问题

名词作状语(名+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名)

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

动宾语序:

A疑问代词作宾语;

B否定句中的宾语;

C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

双宾语

主谓之间加“之”(或“其”)

(3)句子

判断句(无判断词“是”)

被动句

无标记

有标记:

“见(……于)”、“为(……所)”、“被(……所)”

5.虚词

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

6.古书阅读

(1)古注

A.作用:

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

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

的文献的能力。

B.发展:

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

C.类型:

传注;章句;义疏;集解

D.内容、体例、术语

(2)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

(3)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

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