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961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重点.docx

西方经济学重点

西方经济学

第1章绪论

1、基本概念

1、微观经济学:

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它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单位的家庭。

2、宏观经济学:

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要解决的是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3、实证分析:

是指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前提出发,来分析人的经济活动。

4、规范分析:

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2章需求、供给和价格

1、基本概念

1、价格下限:

是指出售一种物品、服务或者资源的法定最低价格。

若低于均衡价格,价格下限对均衡价格和数量没有影响。

若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当价格处于下限时供大于求,造成供给过剩。

2、价格上限:

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价格上限可以高于均衡价格也可以低于均衡价格,高于时价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低于均衡价格时是限制性的。

3、需求价格弹性:

衡量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需求收入弹性:

是用来测量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5、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和供给?

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为基础。

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如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与该商品相关商品的价格高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市场流行的时尚和消费者的偏好,人口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范围,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社会风尚、地理气候、文化习惯、消费示范和攀比、广告的影响,等等。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商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多数商品来说,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消费者也有能力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购买更多的商品。

因此,收入提高将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然而,对某些商品来说,情况恰好相反。

这些商品主要是穷人赖以为生的食品,如土豆、面包等等。

收入水平提高后,对这些物品的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因为当穷人变得更有钱时,他们将会更多地消费更有营养的食品,而相应地减少对价格低廉且营养较差的食品的消费。

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正常品(normalgood),如果这种商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增加,那么我们就称这种商品为低档品(inferiorgood)。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西方经济学把相关商品分为两种:

替代品(substitutes)和互补品(complements)。

一种商品的替代品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茶是咖啡的替代品,猪肉是牛肉的替代品,等等。

一种商品的互补品是指必须和该商品一起消费的另外一种商品,如汽油是汽车的互补品,显示器是电脑主机的互补品,左手套是右手套的互补品,等等。

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呈方同相变化。

例如,当猪肉的价格上涨时,对牛肉的需求会有所增加。

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那么该商品的需求增加。

也就是说,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例如,汽油的价格上涨会减少对私人轿车的需求。

关于收入变化和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的影响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弹性理论中作更细致的分析。

(2)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应的概念,也是市场上决定价格的两种力量。

需求来自消费者,而供给来自生产者。

西方经济学在使用供给这个概念时,总是指在生产者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可以分为单个厂商的供给和整个行业的供给。

除商品本身价格外,成本、相关商品价格、价格预期、技术、经济制度和组织、政府政策和一些非经济因素都影响供给。

决定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

如果价格不变而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下降,生产者大量供给该商品就有利可图。

当生产成本相对于商品的售价而言较高时,生产者将提供较少的供给。

如果生产成本超过了商品的价格,该生产者就会退出该行业。

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投入品价格和技术进步。

如果工资提高或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就会上升。

技术进步,将会降低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的数量,从而使生产成本下降。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可以引起对相关商品供给变化。

相关商品既可能是生产性替代品,也可能是生产性互补品。

一种商品的生产性替代品(substituteinproduction)是指可以替代这种商品进行生产的另一种商品。

例如,一家汽车制造厂既制造轿车又制造卡车,如果卡车的需求提高而使价格上涨,整个工厂就会转向生产卡车,从而轿车的供给就会下降。

一种商品的生产性互补品(complementinproduction)是指必须和这种商品一起生产的另外一种商品。

例如,某一屠宰工厂在生产牛肉时,也生产了牛皮。

当牛肉的价格上升时,牛皮的供给就会增加。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如果生产者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下跌,他会增加现在的供给而减少未来的供给;反之,如果他预期未来商品价格将会上涨,他的供给行为会恰好相反。

技术、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对供给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率而体现的。

生产率是指每单位投入的产出。

生产率提高表现为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数量的降低,或者单位投入的产出数量的增加。

技术进步、或采取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会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供给。

如果生产率下降,那一定是由于技术退步,或者是由于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出了毛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外生变量如政府的政策、资源状况、天气情况、战争等都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2.说明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及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区别。

答:

为了说明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和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强调需求量变化(ChangeintheQuantityDemanded)和需求的变化(ChangeinDemand)之间的区别。

前者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在原有的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的移动。

后者是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影响需求量的诸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在图形上它表现为需求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同分析需求的变化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区分了供给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供给量的变化(Changeinquantitysupplied),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对应不同价格的点的运动;另一种是供给的变化(ChangeinSupply),是供给曲线整个位置的移动。

5.运用供求原理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它的需求弹性。

就供给来说,农产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因受气候影响而波动很大。

随着农产品供应量的变化,农产品的价格也经常起伏不定,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会影响第二年农产品的供应量,使其随之大起大落。

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经常起伏波动,说明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大。

就需求而言,由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对它的需求弹性很小。

下图说明,如果让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由自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农民丰收使产品的供给曲线由S1向右移至S2。

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致使价格由P1大幅度下降到P2,而需求量却仅仅由Q1增加到Q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致使农民的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与OP2E2Q2的面积之差。

第3章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

1、基本概念

1、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西方经济学最早也是最粗糙的效用论。

这种理论认为,可以用基数既1、2、3······衡量商品的效用,就如同衡量物体的重量、体积、长度一样。

2、序数效用:

序数效用论认为,虽然消费者不能说出自己对某种商品的效用量究竟是多少,但他可以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的偏好顺序。

因此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比较和排列。

3、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根据其边际效用大小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间的差额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4、无差异曲线:

是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5、边际替代率:

是某种消费者在保持同等程度的满足时,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

二、思考题

1.分析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之处。

答:

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视为欲望的满足过程,因此,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是效用论。

最早解释消费的效用理论又叫基数效用论。

这种理论揭示了效用与消费需求的基本关系,但在如何衡量效用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但是,从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上说,它却是效用论的起点。

物品所具有的这种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称之为效用(Utility)。

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论是西方经济学最早也是最粗糙的效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可以用基数即1.2.3……衡量商品的效用,就如同衡量物体的重量、体积、长度一样。

测量效用大小的单位叫做效用单位(Util)。

效用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觉,实际上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后来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识到效用不能由基数来衡量,但他们又认为,效用论是分析消费需求的重要工具。

因此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用序数效用取代基数效用,以弥补后者之不足。

序数效用论认为,虽然消费者不能说出自己对某种商品的效用量究竟是多少,但他可以说出自己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顺序。

例如,他可以说出对A商品的偏好甚于B,对B的偏好甚于C,或者对A和B的偏好是相同的,等等。

因此,可以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对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比较和排列。

这种理论叫序数效用理论(OrdinalUtility)。

序数效用论强调相对效用,而不像基数效用论注意绝对效用。

前者并不意味着后者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它们二者仅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揭示效用的特征。

以序数排列比以基数排列所受到的限制要少,例如,某一消费者在电影和戏剧两种消费品之间进行选择时更乐意去看电影,但又说不出看电影比看戏剧能多得多少效用单位的满足,用序数效用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效用论认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的目的是在既定的收入下通过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选择来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就是表示消费者实现这一目的时的心理满足状态。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

MRSXY=ΔY/ΔX=PX/PY

此式表示,消费者主观的边际代替率等于市场上客观的价格比率。

如果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解释为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那么,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就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完全一致,其公式为:

ΔY/ΔX=MUX/MUY=PX/PY或ΔY/ΔX=MUX/PX=MUY/PY

2.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说明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和该规律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答:

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记作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追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能增加的总效用,它是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公式为:

MU=ΔTU/ΔQ,即总效用增量与商品增量之比。

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效用是随着某商品消费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的,即最初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为最大,以后逐次增加的单位商品的消费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依次递减,直至下降为0,这时再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边际效用将为负数,负效用表示消费者从某商品消费中获得的不是满足而是痛苦。

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以人们的欲望强度递减和欲望饱和规律为基础的。

人们的欲望是无限,这是就欲望的多样性和分层次性,以及每一种欲望在被满足之后还会具有重复性和再生性而言的。

但就每一种具体的欲望满足过程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却不是这样。

当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种商品时,对该种商品的需要欲望因为得到即刻的满足而使其欲望的强度减少;随着消费数量和次数的增加,该种欲望会由获得部分的满足变成满足的最大饱和程度。

这样,边际物品(即每新增加一个单位的物品)的消费使消费者感到增加的满足程度或效用越来越小,直至下降为0、为负数,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说明消费者均衡,并推导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

答:

(1)无差异曲线

如果效用是按序数排列的,我们就可以用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述消费者的偏好。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记作IC)是表示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相等的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根据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其形状,可归纳出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无差异曲线表明,两种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为维持相同的效用,增加X就必须减少Y,X、Y两种商品是替代品,但替代的程度不完全。

第二,在坐标平面上存在一组无差异曲线群(IndifferenceMap)。

在无差异曲线图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因为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意味着消费者拥有的X和Y两种商品的数量越多。

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说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

该曲线凸向原点,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所使然。

(2)消费者的预算线

消费者的预算线(BudgetLine),又叫消费可能线(ConsumptionPossibilityLine),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3)效用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代表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每个消费者都有获得更大满足的愿望,这表现为在无差异曲线图上想要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

但是,这种愿望要受到预算线的限制,就是说,一个消费者只能在收入和价格所限定的范围内购买各种商品的组合,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

序数效用论借助于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这两个分析工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

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一块,预算线和IC的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或效用最大化点。

在消费者均衡点上,预算线的斜率正好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我们知道,前者等于X和Y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后者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因此,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

MRSXY=ΔY/ΔX=PX/PY

(4)收入—消费曲线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不变,X和Y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消费预算线平行向上移动。

随着预算线平行上移,较高的预算线将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新的消费者均衡点。

预算线的变动引起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切点的移动,把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者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新的曲线,这条新曲线叫作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Curve)。

可见,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5)价格—消费曲线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不变,而X和Y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即引起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连结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便形成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Curve)。

4.用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恩格尔曲线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答:

恩格尔曲线(EngelCurve)是以19世纪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曲线。

虽然在恩格尔以前,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收入变动对某种商品购买量变动的影响,但以恩格尔的研究最有影响。

因此,凡是反映收入变化与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都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是从收入消费曲线中推导出来的,见图教材3-10中的(b)图。

在(a)图中可知,在收入水平为M0、M1和M2时。

X的均衡购买量分别为QX0、QX1和QX2(X轴上分别对应于E0、E1和E2的X商品的购买量)。

(b)图的纵轴代表货币收入水平,横轴代表X商品的购买量。

对应于M0和QX0的座标为a,对应于M1和QX1的座标为b,而对应于M2和QX2的座标为c。

把a、b、c三点连起来,就会得出恩格尔曲线。

可以根据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到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教材图3-12(b)说明了推导过程。

从(a)图中可以看出,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0、E1和E2上,都存在X商品的价格和对商品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在价格为P0时,对X的需求量为QX0,P1和P2对应的需求量分别为QX1和QX2。

把X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一一对应点绘制在X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从序数效用论对需求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需求量,它是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对某一商品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第4章成产和成本

1、基本概念

1、机会成本:

是指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

2、显明成本:

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

它是指厂商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各项支出费用,由于这些成本在账目上一幕了然,所以称为显明成本。

3、隐含成本:

是指厂商自己提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但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会计账目上表现出来,所以叫隐含成本。

4、正常利润:

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资源用于其它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5、经济利润:

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利润,但经济学家认为,还必须再减去隐含成本才是经济学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二、思考题

1.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答:

(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

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

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2.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

答:

所谓收益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Returns),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

这是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

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提高,例如,只有当劳动者人数增加到一定量时,才能在生产中实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

当可变要素的投入超过最佳配合比例后,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劳动者人数过多会导致人浮于事,偷懒怠工,增加监督和管理人员等,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和生产率递减。

收益递减作为一个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其前提条件的。

忽视了这一前提,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预言,随着人口的膨胀,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最终导致劳动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下降,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和社会灾难。

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

马尔萨斯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技术的进步。

事实上,在马尔萨斯之后,许多国家在食物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发展神速,这些进步包括:

高出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等等,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没有下降反而上升。

技术进步不能取消收益递减规律,但能抵消该规律产生的负面效应。

5.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

答:

短期的AC、AVC和MC都是先降后升,呈现字母“U”形,这是因为这几条曲线先受边际收益递增,而后又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阶段。

正因为如此,MC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由此决定了AVC和AC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如同字母“U”,它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基本相同,都是先下降然后上升。

但是,形成U型的长期平均成本的原因与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的原因并不一样。

我们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但不能用它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同样形状。

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它只能说明短期成本的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

西方经济学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上一节已经说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厂商增加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有规模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

但是,规模经济的效益并非是无限的,当企业超过了一定规模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发生作用,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6.什么是规模经济?

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答: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生产规模扩大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对地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一般性费用的支出等等,从而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

一般而言,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有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

8.为什么MR=MC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确定产量的基本原则?

答: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要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将不改变产量水平,因为这时的产量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边际收益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收益变动的数量,边际成本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成本变动的数量,如果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生产这一单位产量则必然使利润总额提高;反之,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增加这一单位产品的生产必然使利润总额减少。

只有生产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