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623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 2.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2

种群和群落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但不能任意调控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正确。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D错误。

考点:

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解析】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A正确;调查古树木和蝗虫幼虫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羊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C正确;假设种群数量为N,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重捕的n只,其中被标记的m只,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3.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增长速率不变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增长速率=λ-1,A错误;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4.研究者调查了某山地南坡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植物多样性,记录统计结果如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

B.海拔2600m处的植物种类数一定最多

C.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D.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

【答案】B

【解析】样方法是调查植物多样性的常用方法,A项正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说明群落中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但种类数不一定最多,B项错误;海拔高度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C项正确;不同海拔高度的生境影响植物多样性,D项正确。

5.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血浆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由下丘脑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同时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向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结果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A项正确;诱捕雄虫,会使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进而引起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B项正确;单侧光燕麦胚芽鞘,会引起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项错误;在抗原刺激下,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项正确。

考点:

水盐平衡调节、种群的特征、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体液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以“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为情境进行考查。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的相关知识,并且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抓住模型中“箭头所指”的含义,结合所学相关知识逐一分析各选项。

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B.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

2、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

A、海洋生态系统中会出现群落演替,A错误;

B、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B正确;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C正确;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D正确.

故选:

A.

考点:

群落的演替.

7.在某草场,第一次捕获田鼠80只,做上标记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田鼠85只,其中有标记的20只,则该单场上共有田鼠约()

A.85只B.145只C.340只D.370只

【答案】C

【解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80=85:

20,N=340条。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

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群落结构太复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则说明该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解:

A、种群处于衰退期,说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越来越小,A正确;

B、种群内雄性大多不育,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衡,降低出生率,B正确;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则种群密度越来越小,C正确;

D、群落结构太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越能保持稳定,所以与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无关,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

9.下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

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A错误;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λ大于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B正确;定入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D错误。

考点: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0~40年间,λ均大于1,说明这4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40年及之后,λ均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10.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即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也不断增强。

所以A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原因,解决群落演替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1.下图是用来描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个简易模型,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的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C.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物种减少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B错误;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正确;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免疫调节

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

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样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较高,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B正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存条件,也能促使它们通过食物特化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的统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3.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错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

考点:

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14.图示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当种群数量Nt+1大于Nt时种群数量呈增长型,等于时呈稳定型,小于时呈衰退型。

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数量Nt小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A项正确;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B项正确;据上分析可知,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项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对于乙种群而言,D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D项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需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静置后才能取样

C.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HCl的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使染色体分解

D.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CaCO3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

【答案】D

【解析】“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在解离步骤时,细胞已经死亡,A项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静置的试管震荡摇匀后才能取样,B项错误;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HCl的的作用是: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项错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CaCO3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D项正确。

【考点定位】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

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而且还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每个实验的设计思路,做到触类旁通、能力迁移;

(2)每个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研磨、过滤、细菌培养等);(3)多注重教材实验原理的对比和归纳:

①原理对比:

可从纵向角度比较实验原理、材料等,如颜色反应的实验、活体染色的、本色观察的等:

②原理归纳:

可从横向的角度拓展实验原理、材料等不同方面的应用。

16.(2015•绍兴校级模拟)如图为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解:

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垂直结构,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

D、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

C.

考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17.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

B.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D.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永远呈“J”型增长,应为“S”型增长,A正确;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不只受天敌的限制,还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不等于零,与死亡率相当,C错误;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有关,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的能力。

18.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年龄期

个体数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

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幼年个体数比较多,老年个体数比较少,所以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一样多,所以为稳定型;丙种群幼年个体数比较少,老年个体数比较多,所以为衰退型。

答案是A。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年龄组成

19.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定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②意义:

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20.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A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B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二、综合题

21.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

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培养液中小球藻数量(106个/mL)

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

实验期间室温(℃)

——

9-13

8-18

8-18

9-17

1-11

2-12

10-17

(1)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可否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__,理由是:

______。

(3)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_____。

第5~6天,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请指出一项可能的原因是____。

(4)流入小球藻种群的能量去向包括储存和___________。

【答案】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不能培养液中空间和食物有限,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绿色逐渐加深温度变化影响酶的活性散失(或呼吸散失)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

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不呈“J”型增长,这是由于实验室温度波动导致的,培养瓶中小球藻的能量来源于光能,能量的主要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据此答题。

(1)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

微计数法)。

(2)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增长倍数不固定,说明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由于温度适宜,前4天,小球藻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

第5~6天,由于温度下降为3-15℃,抑制了酶的活性,因此小球藻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4)小球藻作为生产者可以固定光能,小球藻固定的光能大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还有一部分用于小球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小球藻的有机物中。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小球藻的计数方法、种群数量、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9分)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

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为。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

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答案】

(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5.6%(2分)

(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有机物中化学能(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答出前者即给分)5(4)CE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