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544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论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简答论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简答论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简答论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简答论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论述2.docx

《简答论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论述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论述2.docx

简答论述2

1.什么是教师的职业良心?

其具体的要求有哪些?

所谓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其要求有:

(1)有强烈的教育信念;

(2)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不断反思,经常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3.教师成长的历程经历哪几个阶段?

(l)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简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简述教师的劳动价值。

(1)发展价值:

(2)文化价值;(3)政治价值;(4)经济价值。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

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

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1)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2)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人手。

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教师看做知心人。

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2.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准。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①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内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②教师的外因作用固然重要(外因),但是外因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培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品德,:

③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育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并独立完成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会具有肓目性。

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1.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按照加涅的观点,存教学中需要完成哪几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

(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

3.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展现教师的热情。

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

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

③使学习富有意义。

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培养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教学技巧多样化。

⑤提供明确的反馈。

⑥表示关心。

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1.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

①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②稳定性。

俗话说: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③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④复杂性。

鲁迅曾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⑤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3)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

(4)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

(5)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影响人格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认知。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②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③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已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2)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

父母和社会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

2.20世纪,美国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政府为保护鹿把狼消灭了,结果鹿大量死亡,最后又把狼放进森林。

试分析“以狼促鹿”和“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1)“磨难教育”,顾名思义,也叫“挫折教育”。

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即通过有意创设艰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使其在艰苦环境中学会生存。

(2)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

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

因为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

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首先,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其次,当学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

 

1.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2)教育具有历史性。

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白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本题共20分)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

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

(6)尊重家(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四、论述题(第l题10分,第2题9分,共19分)

1,试结合实例谈谈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培养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践证明:

素.质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能更好地发现和培:

养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30分)

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

“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

“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

”“为什么呢?

ot‘因为铁重。

”“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

”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你有什么感想?

(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如何叙写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什么?

根据什么标准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具体化。

教学目标既要比较详细,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主要要求如下:

(l)行为主体学生化。

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

(2)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

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

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辣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等。

(3)行为条件情景化。

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

如“通过听说交流…”、“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根据所给的图表……”、“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4)行为标准表现程序具体化。

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2.教学互动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如何有效开展教学互动?

(一)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

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

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

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

这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二)

(1)师导——学生练师生互动井小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拔,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

(2)学生想——教师导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教。

《3》学生议——教师导“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老师参加议论。

(4)学生做——学生说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中安排学生动手,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学生自己做要按懂、会、熟、巧的顺序分阶段有计划地练,要按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3.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人的发展有着指导的作用。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2.简要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在功能、容量、表征方面各有各的特点:

(1)功能:

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2)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士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3)、表征:

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达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3.简述教师期望效应的过程。

(1)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与期望。

(2)不同态度与期望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3)学生对教师不同的态度、方法产生不同的态度、反应。

(4)学生的反应加强印证了教师的期望。

(5)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证实期望。

4.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

(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定势的作用。

5.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

(2)以爱学生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3)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4)要讲民主,宽松和谐;

(5)塑造和提升现代教帅人格

6.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如何?

低智商的人很难有高的创造力;而高智商的人也可能口右低的创造力。

因此,智商高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高智力不一定都有创造力,但低智力却实实在在阻碍创造力。

四、论述题(共30分)

1.论述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者的主观因素

(1)学习者的智力发展水平。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将认知:

伊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逻辑阶段。

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阶段相同,但不同的个体其三个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有的已经处在较高级的第三阶段,而有的可能还处在第二阶段,甚至是第一阶段。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个体智力倾向是不同的、多元发展的。

就同一个体而言,在其不同的认知领域的智能和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所以对同样概念的学习就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学习者的经验水平。

班级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水平(前科学概念)是学习科学概念的基础,人们往往是根据亲身情感或实践体验来理解概念。

当然,对概念的学习会起积极作用的是那些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科学概念;而不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前科学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科,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会起障碍作用。

如在学生的经验中“茎总是向上生长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果实总是长在植株的地上部分”,所以很难想象“藕、荸荠是茎,而不是根,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因此,鲸、甲鱼都是鱼”“鸟是会飞的,所以蝙蝠也是鸟,而家鸡不是鸟”“酸是酸性的,所以酸性的一定是酸”“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这里,经验反而成为概念学习的阻碍因素。

(3)学习者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或面对不同的概念学习情境时,会出现不同倾向的情感体验。

通过积极的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出现时,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能选择最优的认知策略,使概念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概念的建立快速、牢固;反之,当学习者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处于疲劳状态,则心理趋向消极,思维迟钝,精力不易集中,其效果可想而知。

(4)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不同学习者对同样的概念的学习,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有的所作出的学习决策是科学高效的,有的则是低效率的。

因此对同样概念的感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不正确的学习:

策略,会影响概念的正确习得。

如类比不当:

将“珙桐”的两1片白色的大苞片说成是花瓣;将银杏的“白果”说成是“果实”等等。

再如,随意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习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原有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因为菜豆种子没有胚乳,故所有的双子叶植物都没有胚乳”,忽略了像蓖麻等个别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IOO℃,所以水的沸点是100℃,”忽略了?

一个标准大气压“这个条件;“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高,所以认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二)概念本身的客观原因

研究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者的体验越深,印象越深刻,学习起来则越轻松,对科学概念的建立越容易;相反,无关特征或干扰因素越突出,信息的提取越难,获得概念也越困难。

此外,概念是否有通俗易懂的典型的正例或反例,来佐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对待与处理师生冲突。

(1)远离“师道尊严”的封建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待,减少师生冲突时的对立情绪,班主任必须远离“师道尊严”的封建教育思想,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平等的对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减少对立情绪,为师生冲突的解决创造一个轻松互信的心理环境。

(2)以退为进,注重引导,发挥学生自己解决师生冲突的主体性。

教室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主要场所,师生冲突大部分发生在教室。

此时,班主任的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师生冲突扩大化,特别是面对有心理障碍或在班集体中有威信的学生,班主任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使他们感到没“面子”,误认为班主任是故意让他们丢人现眼,从而采取激烈的对抗行为,导致不可收拾的场面6班主任在处理师生冲突时如能以退为进,落其锋芒,引导、学生解决师生冲突,效果有时反而会更好o

(3)做学生利益的维护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班主任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关心学生,对学生遭受的家庭冷漠和家庭暴力要加以抚慰,并与家长联系,在教育方式上给予引导。

 

一、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l)加强目的性教育;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