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377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docx

03正文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建议书113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

二、承办单位及概况

承办单位: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概况: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理委员会为南昌市政府下属单位,主要负责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管理工作,委员会工作认真,作风优良,曾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在红谷滩未成城区之前,民国时期至新中国解放后90年代靠江及大部分为沙滩,原红谷滩新区部分属于“新建县”,东湖区和青山湖区。

经过各级政府和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努力,红谷滩新区一座从零开始建设的世界级都市,先后经过美国、澳洲、新加坡国际顶级城市规划专家配合南昌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建设,现已成为南昌的政治中心区,国际花园城市典范,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南昌市政府坚持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短短10年间,红谷滩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成为中国瞩目的现代化新城,被誉为“南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部崛起的象征”。

这些变化是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理委员会不懈努力之下实现的。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令第100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通知》;

5、《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7、《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试行)》;

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1、《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12、《南昌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

1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1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6、《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7、项目设计材料;

18、承办单位委托我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的咨询合同。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背景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普遍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转向城镇生活和工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这就对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加迫切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南昌市提出要打造“双核三圈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特别提出要实现“一江两岸、南北两城”,红谷滩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南昌市城市发展中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环湖路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九龙湖新区,为新建路段,暂时没有进行绿化,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美化红谷滩新区的形象,建设美丽新区,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设本项目。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建设地点

本项目场址位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区,沿九龙湖公园一周,为生活性主干道,周边有国际体育中心、绿地博览城、九龙湖公园、万达文化旅游城等。

二、主要建设条件

场地地势较为平坦,无沉陷、坍落、滑坡、风化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面土层较厚。

场址范围内土层结构较稳定,大体为填土层,粉质粘土层,中砂层园砾层,粉质粘土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是较好的天然地基土。

地质结构稳定性良好,适合本项目建设。

项目进出交通便利,施工所需的各种材料,诸如水泥、砂碎石等当地均能采购,运距较短。

施工条件好,项目地块周边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均已到位,供应充足,可直接为本项目使用。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设计范围环九龙湖的道路(除万达段),起至城运大道,止接九龙大道。

全长4.363公里,总绿化面积约30856平方米,包含机非绿化带、边侧绿化带、行道树。

四、项目投入总资金及资金来源

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为1414.63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1178.9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68.30万元,预备费用67.36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建设资金由项目单位自筹。

第二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需求分析

南昌环湖路景观工程规划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营造整洁优美适宜居住生活环境,还将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又能够极大地巩固南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为打造示范性国家低碳生态名城夯实基础。

一、是美化城市景观,促九龙湖新城区发展的需要

目前,九龙湖新城区正在处于开发建设的提速期,环湖路在九龙湖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道路周边有国际体育中心、绿地博览城、九龙湖公园、万达文化旅游城等。

该段为新建道路,道路绿化带内暂未实施绿化。

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对道路景观进行绿化、花化、彩化,拓展视觉魅力和文化内涵,做到道路林荫化、两侧绿带生态化,建成树形美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色长廊,美化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区形象,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安居置业、休闲消费,从而促进九龙湖新城区发展。

二、是巩固南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为打造示范性国家低碳生态名城创造条件的需要

南昌层峦耸翠,山水相依。

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人是城之本,优美的自然环境既是南昌特色,更是南昌优势。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下,南昌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深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大投入,做足绿色文章,2007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来,先后实施了“园林绿化优化工程”,“绿色南昌、花园城市”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植被,使南昌成为安全、舒适、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和创业的生态园林城市。

为进一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抢抓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机遇,《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示范性国家低碳生态名城”战略,重点实施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四大低碳示范区域,这其中就包括红谷滩新区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绿化工作,是建设生态人居环境的基本措施,是人居环境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本项目进行绿化景观等配套附属设施工程的建设,正是策应南昌市大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迫切需求。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红谷滩新区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调节区域微气候,营造舒适生活环境的需要

绿化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在组成,大面积绿化景观的建设,能够起到吸尘、吸毒、净化空气、减噪音、美化环境的同时,植物还能够通过阻挡太阳辐射,有效地减小温差,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区域微气候。

实践证明,绿化地区的太阳辐射温度比非绿化地区降低14%左右,这样便减少了炎热程度和严重的日晒现象。

加大红谷滩绿化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美化环境,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减弱噪音,防风降尘,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活环境,还有利于营造适宜生活的舒适气候。

第二节建设内容及规模的确定

本项目次设计的范围环九龙湖的道路(除万达段),起至城运大道,止接九龙大道。

全长4.363公里,道路红线宽40米,总绿化面积约30856平方米,包含机非绿化带、边侧绿化带、行道树。

第三章场址选择

第一节选址基本原则

1、场址选择符合南昌市城市和红谷滩新区的总体规划的要求。

2、场址应节约用地,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力求节约用地。

3、场址所在地交通便利、公用设施齐全,能够方便地设置给排水和供电等设施。

4、场址服务人群分布在四周,具有较广的服务范围和良好的通达性。

第二节项目建设条件

一、场址位置及区位概况

本项目场址位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区,沿九龙湖公园一周,为生活性主干道,周边有国际体育中心、绿地博览城、九龙湖公园、万达文化旅游城等。

二、地形、地貌条件

南昌位于赣江两岸,为剥蚀堆积物岗埠平原区。

境内地貌轮廊为西北部低山高丘重叠,逐渐向中南东方向降低,群山之中成直线状的山间谷地。

东部西山横亘南北,群峰耸立,山下丘陵与农田相间。

整个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西北部和东南部低山丘陵环抱,中部平原低丘相间,地势由北分别向东南部和东北部缓缓低平。

三、气象条件

南昌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8℃,最低气温-9.9℃,最高气温43.2℃。

年降雨量具有分配不均的特征,每年4~6月份降雨量较集中,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1%,为丰水期;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为枯水期,降水量占总量的12.8%。

根据南昌市气象台资料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610.08mm(1971~2004年),最大年降雨量2356.6mm(1998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2mm(1963年),最大日暴雨量208.9mm,最大时降雨量58.7mm,年平均降雨天数142天。

全年无霜期259~280天。

南昌处在季风区内,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盛西南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平均风速2.1m/s。

四、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南昌市地处鄱阳湖滨湖前后缘地带,地表水系发育,省内五大水系中最大的河流——赣江横穿南昌市区,抚河、玉带河为市区内支流,还有东湖、西湖、青山湖、艾溪湖、瑶湖及前湖等众多湖泊点缀其中,素有江南水乡之美誉。

赣江:

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流经南昌市区注入鄱阳湖,全长827km,总流域面积8.3万km2,在八一桥下游分为北支、中支、南支三支。

据八一桥水文站观测资料,一般水位标高14.5~17.5m,有记录的最高水位黄海高程22.52m(1982.6.20),历史最低水位为12.77m(2007.5.24日)。

其中4~6月为丰水期(据八一桥水文站资料,该三个月的迳流量占全年迳流量的53.4%,6月份最大,占全年的21%),11月~翌年2月为枯水期。

据昌北外洲水文站水文长观资料:

赣江主流百年一遇洪水位为24.21m,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为23.76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为23.25m。

最大洪峰流量21200m3/s(1982年6月20日),最枯流量172m3/s,最大流速2.53m/s。

2、地质条件

场地地势较为平坦,无沉陷、坍落、滑坡、风化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面土层较厚。

场址范围内土层结构较稳定,大体为填土层,粉质粘土层,中砂层园砾层,粉质粘土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是较好的天然地基土。

地质结构稳定性良好,适合本项目建设。

五、地震情况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规定和江西省建设厅、地震局2003年发布的《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南昌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应按相应规范要求做好抗震设防措施。

综合判定勘察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地基属中软~中硬土类型,拟建场地无可液化土层。

六、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

据调查,项目场址周边无珍稀动植物、矿藏、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以及地下文物分布。

考虑到周边生态环境较好,水系发达,项目建筑风格应与周边景观协调。

七、与规划相容性分析

按照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发展布局,以形成“一江两岸、双城八片、轴环串联、分级多中心、依山傍水”的城市布局形态为目标开发建设,项目拟建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是积极落实规划“一江两岸”战略,有利于促进省会南昌城区做大做强。

根据规划目标,区域将建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集商务、办公、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成体现南昌21世纪现代化滨江山水城市风貌和形象的标志性地区之一。

八、交通条件

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

京九、浙赣、皖赣等铁路纵贯城区,105、320、316国道交汇于南昌,昌九、梨温、赣粤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4E级昌北国际机场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香港、澳门、首尔等国内外各大城市40多条航线,并可转机前往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地区。

项目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九龙湖片区,九龙湖片区交通极为便捷。

南昌西站于2013年9月26日完工并投入使用,该站是国家高铁路网重要铁路枢纽站,是沪昆高铁、京深高铁、昌赣城际铁路、向莆铁路、南昌铁路西环线的重要客运枢纽站。

为进一步奠定和巩固南昌国家铁路枢纽地位打下基础。

南昌投资25亿打造九龙湖片区63条道路,昌樟高速以东51条,昌樟高速以西12条,其中16条为城市次干道,其他均为城市支路,现大部分已经完工。

建设所需各类建材及原材料均能方便运输到建设地。

九、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2014年,南昌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以打造核心增长极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践行群众路线为保障,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7.9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9.7%,增长9.8%;完成财政总收入638.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0.8%,按省口径计算增长1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3.3%,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5.1%,增长11.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434.2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8%,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9.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9%,增长12.5%;海关出口总额84.17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109.6%,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32.14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100.4%,增长8.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91元,完成年度计划100.7%,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4元,完成年度计划104%,增长11%。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完成年度计划100%。

城镇就业率达到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5%。

1、大力实施四个“三年强攻计划”,打造核心增长极已经起势

一是打造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完成工业投资1397.46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增加值达到1380.6亿元。

产业集群扬优成势:

四个千亿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电子信息产业连年大幅增长,重点企业持续发力。

江铃集团、正邦科技、欧菲光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500亿、200亿、100亿元大关。

工业园区扩容升级:

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园区快速壮大。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达到40.5%。

商贸、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全省金融商务区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31家;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成功举办世界低碳大会、中国智博会等全国品牌展会。

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一基地多园区”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绳金塔夜市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夜市悄然兴起。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总产244.97万吨,实现“十一连丰”。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6家;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等有效推进。

二是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空间支撑明显增强。

积极推动大建设。

九龙湖万达文化旅游城、绿地国际博览城项目加快推进,片区路网工程完成形象进度超过90%,南昌西站基本建成,九龙湖湖体综合整治和隧道工程加快实施,综合性住房小区等还建房建设全面铺开。

敢于面对“旧”难题。

启动“旧改棚改”项目97个,完成改造33840户,征迁改造面积约685.884万平米;两轮“拆违拆临”专项行动共拆除面积38万平米;深入开展土地收储和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储备土地17万亩。

基础设施更完善:

地铁1号线预计今年年底建成,2号线加快建设,3号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朝阳大桥、九洲高架、象湖隧道、红谷隧道、昌栗、昌宁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

三是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特色支撑明显增强。

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四县一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55.9亿元,占全市24.4%。

四县一区县域主导产业逐步壮大。

安义县铝型材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70%;进贤医疗器械产业比重占全省的70%,一次性输液器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1%;南昌县在全国百强县排名前移15位。

非公经济蓬勃发展。

实现增加值2126.65亿元,占全市GDP5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9.02亿元,占全市总量75.7%。

2、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一是创新发展动力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集中突破,大幅放宽落户条件,推进城区“一元化”户口登记,户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强力推进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共保留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31项;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服务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开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建立;市级公费医疗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环节改革大胆探索。

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有效整合六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全面探索“1+6+X”模式,引进风险投资管理机构,设立了洪城资本创业投资、临空创新股权投资、联昌基金等三个产业投资基金,“财园信贷通”成效明显。

二是开放型经济加快升级。

招商引资结硕果,组织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重大项目224个,签约投资总额1631.2亿元。

项目攻坚见成效。

深入开展“产业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落户重大项目172个,投资总额946.9亿元;开工重大项目144个,投产71个,欧菲光三期、海派通讯、鸿利光电、恒动汽车电池、华南城(电商)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并开工建设。

对外贸易有突破。

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占全省总量28.54%。

企业加快“走出去”。

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5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91亿美元。

航空口岸更开放。

加密和新开辟了一批航班航线,经营航线达79条,旅客吞吐量724万人次,增长6.3%;货邮吞吐量4.61万吨,增长14.1%。

三是抱团发展态势良好。

“内联”合作不断升级,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昌九一体化发展规划(2013-2020)》编制完成,与九江部分实现了金融、电信、社保接续等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昌九大道等城际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昌抚一体化步伐加快。

丰樟高、鄱余万加快融入南昌,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构建。

“外融”对接初见成效。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与武汉、长沙、合肥签订了《长沙宣言》,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步伐加快。

加快融入闽东南和泛珠三角区。

3、突出优化自然社会政治生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自然生态更加优美。

深入开展“蓝天、清流、净土”行动,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

天更蓝。

建筑扬尘、汽车尾气污染专项整治和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新禁燃区锅炉拆改全面推进,推广新能源汽车459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4天,在第一批实施新标准74个城市中排第25名,同比前移10位,优良率80.5%,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

水更绿。

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象湖、抚河截污工程基本完成,梅湖、玉带河截污工程正式启动,前湖、乌沙河、幸福渠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和军山湖、幸福水库、溪霞水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和畜禽禁养区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实施。

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9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土地更干净。

加快推进土壤信息库建设,大力开展土壤污染试点调查,突出做好进贤文港镇重金属集控区建设、重金属防控区土壤修复试点等各项防治工作。

农村环境更美好。

大力实施特色小镇、“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新农村点整治建设,开展了第二批主要通道沿线“五化”综合整治、村民建房规划建设管理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和“六好农户、六好村庄”创建等工作。

二是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

“创文保卫”成效明显,各类专项整治全面推进,卫生死角、垃圾广告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南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餐厨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全面启动。

市民对城市环境面貌改善满意率达85.7%,中央文明办复审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组对我市“创文保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城市管理愈发精细。

着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在56个街道(镇、管理处)、420个社区建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和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

环卫作业全面市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机械化清扫、冲洗率提高到60%以上。

红谷滩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政务环境明显好转。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市政府党组6个方面整改任务和14个方面专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建立健全24项制度,“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取得新进步。

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

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开展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审查与清理工作,建立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推进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信访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33件,办复率100%。

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17661条,政府行政更加透明。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打整治等专项行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廉洁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4、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全市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等关系民生的支出共191亿元,增长14.1%,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0.3%,有效保障了民生需求。

一是社会事业统筹推进。

学前教育三年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建公办幼儿园466所,增加学位43875个。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建设持续推进。

学区化管理试点范围扩大,实现城区义务教育“零择校”。

开展优质普高和一般普高校际共建试点。

教育关爱工程全面推进,安排25535名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就读,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787人。

举办了2014年江西省首届文化活动周,推进了市群艺馆新馆建设、南昌美术馆改造升级、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改扩建工程,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679家。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三个试点县取消药品加成让利近6000万元。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镇村体育设施更加健全。

二是民生实事如期完成。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9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9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15亿元。

“五险”参保任务超额完成。

城区“三个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低保标准、分散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为1.338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事项2.75万件。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16个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已开工1.6万套;基本建成9561套保障性住房,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215户,5900套公租房实施配租。

推进了7.18万贫困人口、100个扶贫村“精准扶贫”工作。

全面解决14.7万农村居民和4.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和升级改造37家农贸市场,巩固提高50家社区菜店和100余家平价商店。

十、公共设施条件

1、供电

项目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