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2334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docx

中医综合复习总结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

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

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

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

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

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

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

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中医诊断学的复习比较系统,简单说几句吧。

症状、体征的鉴别,病历书写,这些如果你还有很大难度,我觉得你也没必要考什么医学类研究生了。

中医诊断学发展史随便看看吧,太难了,我从头记到尾,考试前还是没记住。

我感觉这个出题就是难题,为了1.5分或者2分不值得。

我说的重点是如何根据考点提炼考试信息。

比如针对考点:

恶寒发热的概念、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

我们主要注意临床意义。

书上或者傲视宝典上写的很多,我们需要提炼的是一道选择题。

如下:

下列可见恶寒发热的病证有:

A,表证B,肠痈C,疮疡D,瘟疫E,邪毒内陷

虽然出题可能性很小,但是这么一道选择,我想应该把该考点扫得一干二净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中医诊断学的复习就是在提炼单选或者多选的题目,你只要抓住了考点,就能自己设计很多单选多选,这些题目就能把诊断的考点涵盖90%。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考点里面内容的交叉,所以在设置多选题目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结合真题,自己分析可能命题的形式。

例如:

我们知道潮热有三种情况:

阳明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

但在此考点设置题目的时候,可以单单抓住阳明潮热来设计单选,或者湿温潮热的特点设置单选,见1992-19,1995-19,2008-26,1996-82,2005-19.这样设计题目是比较简单的,出题人还可能如下出题,比如:

潮热可见于:

A,湿遏热伏B,热入营分C,阴虚火旺D,淤血久积

这样题目难度就加大了,这需要你细心的总结,同时你也学会了,淤血也能导致潮热的症状。

你得学习才能系统,才能调理,才能清晰。

举一个真题的例子吧,这个真题是2009-134,2009年题目总体给我感觉是很难。

2009-134,渴不多饮可见于:

A,痰饮内停B,湿热证C,热入营分证D,血瘀证

答案:

ABCD。

自己看书想一下为什么,感受一下题目难度吧。

中医诊断学的复习整体思路就是如此了,通过考点总结可能的单选或者多选。

一些经典的题目是肯定要记忆的,一些以前没有考过的考点,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你研究傲视宝典没章节题目前面的题号,你会发现有些章节今年的考试量在增加,中药上体现的更明显。

所以,诊断这一部分,那些没有考过的题目,但是体现中医特色,能设计单选或者多选的题目,需要你尤为注意,并且总结在笔记本上,反复熟练。

一些症状表现是不用你背诵的,你只需要找到对应关系,看到能想到,想到能选出就行了。

一些西医更占优势的内容,比如按诊。

所以,希望大家在看过第一遍后,或者复习两边后,能对那些内容是重点有足够的认识,不要浪费时间。

另外补充一些方法:

2005-116寒凝肝脉可见

A,小腹冷痛B,绕脐痛C,睾丸坠胀冷痛D,少腹冷痛

2008-134可发生绞痛的病证有

A,心脉淤阻B,结石阻络C,寒凝肝脉D,寒滞胃肠

这两个题目,通过题目的对比,首先,我们要了解肝脉。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西医知识去理解一部分中医考题。

寒凝肝脉主要表现在肝经循行部位的症状,2005年的题目告诉我们,表现是睾丸坠胀冷痛,从西医理解,ABD都能理解,C就不能理解,不要因为仅仅看到一个寒字就ABCD满贯了。

下面一些内容比较散,希望大家结合考纲自己总结。

真寒假热=阳虚阴盛,阳气浮越=虚阳浮越=戴阳证=阴盛格阳证,题干或选项中经常有表达的变化,其实是一个意思,需要我们揭开表面的面纱,揭露题目的实质。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那一部分,主要考察相似证之间的鉴别,你需要把相同症状和不同症状总结到笔记本上,这些是多选题设置的热点。

另外,你需要结合历年考题,因为有些共同症没有写在教材上,但是通过往年的题目,需要补充道笔记本上。

这一部分由很多重点的对比证型。

风热犯肺=上焦病症=卫分证

肺热炽盛=气分证=上焦病症

我感觉这一部分主要是鉴别干扰项,做多选的话就会很容易。

不好意思,我的笔记一部分我都看不懂了,例子太多。

我尽量补充。

肝阳化风:

上实下虚,中风表现:

中风偏瘫,可有眩、麻、抽、颤

热极生风:

热证,痉证表现:

热、痉、抽

阴虚动风:

虚证,热病后期:

手足蠕动,可有眩、麻、抽、颤

血虚生风:

虚证,慢性久病:

肌肉闰动,可有眩、麻、抽、颤

该处要与中基处多多比较,有点繁琐。

望面色记忆几句话:

常色分主客,病色辨善恶

色生病为吉中顺(另外的几句不记,注意推)

平人病人要分清(有华无病,无华将病,有华主生,无华主死)

面色青:

寒痛瘀滞惊

面色黑:

寒痛瘀虚饮

这样念顺就记住了。

有个考点是关于面部色泽变化的,比较难记忆,虽然近年考的比较少,但是不排除在B型题中出题可能,为了节省时间,我当时写了五句话来记忆:

白裹朱赭鸡冠衃

鹅羽如盐豕膏骨(那个字年shi三声)

罗裹黄土蟹腹实

苍璧如蓝翠羽草

重漆地苍乌羽台

你一定要结合这个诗,跟书上表结合几次,不然你记住不一定会用,或者你自己编一个更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节省时间,记得最好。

六经辨证:

1.太阳病:

包括了: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蓄水、太阳蓄血。

太阳中风证可见:

(1995)

A,脉缓B,鼻鸣干呕C,汗出D,发热、恶风E,体痛(干扰)

太阳伤寒证可见:

A,恶寒、发热B,无汗、脉浮紧C,气喘D,头项强痛E,身体疼痛

这两个题目略略体现了,中医综合大多数题目设置干扰项的技巧,就是把相关性略高的知识点,互作干扰项。

体痛是伤寒里的症状,拿来作为干扰。

太阳蓄水证可见:

A,发热恶寒B,小便不利,腹满C,口渴或水入即吐D,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可见:

A,如狂或发狂B,善忘C,脉沉涩或沉结D,大便色黑如漆E,少腹急结或硬满F,小便自利

注意划线部分是可以作为干扰项设计题目的,另外,我喜欢这样通过设计题目来记忆知识点,同时,可以用红笔对陌生的症状做个记号,每次看笔记的时候强化。

2.阳明病

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问题不大,注意2010年一道题目,问阳明经证和阳明府证共有症状。

3.少阳病

A,口苦、咽干、目眩B,寒热往来,胸胁苦满C,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D,脉弦

建议大家被原文,这个考的比较少。

出个单选不错了,而且典型症状比较明显。

4.太阴病(难度来了)

病机(可以预备单选):

脾阳虚弱,寒湿内生。

(注意:

寒湿)你就救助后面这个证型,然后遇到题目就用这个推,不要用太阴病与其症状建立联系,你会记不准确的。

太阴病证见:

A,腹满而吐,食不下B,大便泄泻C,小便自利,口不渴D,时腹自痛E,脉沉缓或弱F,四肢欠温

常设干扰项:

脉象、舌苔;下利清谷;但欲寐;自利而渴;饥不欲食。

5.少阴病:

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

少阴病病位:

心肾

少阴寒化证:

心肾阳虚或虚阳上越(原则同前)

少阴寒化证可见:

A,无热恶寒、四肢厥冷B,但欲寐C,下利清谷D,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E,身热反不恶寒F,面赤G,脉微细(1993)

看到这你知道前面太阴病提到的干扰项是怎么来的了吧?

少阴热化证:

心肾阴虚,阴虚阳亢(1998)

少阴热化证可见:

A,心烦不得眠B,口燥咽干C,舌尖红D,脉细数

*出题常围绕的几个点:

1991,心烦不寐的原因:

水亏火旺(注意说法的改变),考察病机的理解

1993、1998.2000.20002.2005,考察症状,围绕:

下利清谷、面赤、脉微细、口燥咽干、自利而渴、脉细数出题设置干扰项。

该证的症状也可作与其他证的鉴别比较,如2002,2007分别设“自利而渴”“但欲寐”为干扰项,常与太阴、厥阴混出题。

6.厥阴病

厥阴证特点:

A,阴阳对峙B,寒热交错C,厥热胜复D,寒热错杂E,上热下寒

厥阴证见(1992,1999,2000):

A,消渴B,气上撞心C,心中痛热D,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其他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我也是如此分析做笔记的,供大家参考。

另外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是如何记忆一些知识点的,我怕口头说不清楚,笔记原文照抄:

局部汗出掌握五道题目:

1、但头汗出见于:

(1994,95,98,2005,2010)

A,中焦湿热B,上焦热盛C,虚阳上越D,辛辣、热汤、饮酒

2、半身汗见于:

A、痿病B,中风C,截瘫D,(干扰)

3、手足心汗见于:

A,阴经郁热B,阳明燥热C,脾虚失运D,(干扰)

4、心胸汗见于:

(注:

虚)

A,心脾两虚B,心肾不交C,D,

5、阴汗见于:

(单选)

A,B,C,D下焦湿热郁蒸

这个考点,我每复习一次,只要能应付这几道题目,这个考点我就过,或者看熟了就过。

你在自己总结和写的过程中,其实记忆了很多。

其余大多知识点仿此。

望舌、脉诊部分是重点,每年都考。

需要系统化。

比如,淡白舌主病有气血两虚、阳虚。

但下面还细分有: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气血两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阳虚水湿内停

举这个例子只是说明问题,真题里有这样的命题形式,但是不是这个考点。

该考点有一个总分的点在里面,那么可以取下面的分点来命制单项选择题,也可以直接问淡白舌见于什么证型,而设计多项选择题。

通过这个例子,希望你明白,并不是见到淡白舌就是气血两虚、阳虚了,下面还有鉴别的点。

出题人往往利用这个总分的点,采取总的点来设计多选。

这是我要说的。

脉象方面,需要你自己多多总结,比如:

主宿食的脉象有;主痛症的脉象有;主虚与湿的脉象有;气滞血瘀可见的脉象有;洪脉主病;伏脉主病等。

中诊就到这了,我写的比较乱,希望读者能从中体会到我的意图,重点是方法和思维。

我感觉这种思维用于西医综合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重点就是一个对比,通过题目的对比,考点之间的对比,发现异同,异和同都是命题的点,这样虽然是应试,但是我感觉比趴在那学中医还有效。

本来中医的学习就应该系统,逻辑。

希望能帮助你,谁要说中医的思维和西医的思维是不同的,那么我只能说他的立足点和我不同,而且他可能是特殊的人类。

中药复习方法总结

中药内容比较多,大部分人都会头痛,其实我从三月份开始背中药,背到11月份都不行,贵在总结和使知识结构系统化。

注:

部分药物功用我做了修改,为了方便记忆,我对功效的顺序也做了修改,方便对比记忆。

中药有必要结合方剂,或者方剂有必要结合中药记忆,但是你至少都得先过一遍,然后再结合。

我是按药对记忆,希望能达到看到其中一味,就想一组的记忆效果。

另外,个别中药后面我加入了考过的年份与题号,希望能加强潜意识对部分中药的敏感性,帮助记忆。

如果按我给的顺序被点名诗,会记得快很多,当然,你看的足够熟练也可以,不一定会背。

解表药:

慎用解表药的有:

A,表虚自汗B,阴虚盗汗C,疮疡日久D,淋证E,失血

发散风寒药:

1.麻黄与桂枝结合记忆,两个也经常结合出题。

兼利水消肿的解表药:

麻黄、浮萍、香薷

调和营卫的配伍: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1994-138)

1998-139,功能宣发或肃降肺气、利水消肿的药是:

(注:

这里有个宣发或肃降,可拆题哦)

2.生姜和紫苏结合记忆,因为都辛温,一个归肺脾经,一个归肺脾胃经

生姜是呕家圣药,两药都可解毒,紫苏有行气宽中的作用,不宜久煎。

注:

含姜字的都是根茎,比如姜黄、高良姜。

3.防风与羌活结合记忆

防风:

祛外风、熄内风;风寒风热风湿表证、瘾疹瘙痒、风寒湿痹、热痹;“治风通用”。

羌活:

归膀胱、肾经;用量过多导致呕吐。

4.荆芥与香薷结合记忆

两个药都辛微温,一个归肺肝经,一个归肺脾胃经,荆芥不宜久煎,香薷利水消肿浓煎。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5.白芷、细辛、苍耳子结合记忆

白芷归阳明,肺经+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通鼻窍

细辛归少阴,肺经+肾、心,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窍

苍耳子,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杀虫止痒(风疹、疥癣)

6.藁本、辛夷、葱白结合记忆

藁本,膀胱经,太阳引经药,又引厥阴,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太阳头痛、风寒湿痹)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发散风热药

1.薄荷、牛蒡子、蝉蜕结合记忆

薄荷,辛凉,肝肺,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胃肺,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滑肠通便

蝉蜕,甘寒,肝肺,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2.桑叶与菊花比较记忆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3.柴胡、升麻、葛根结合记忆

柴胡,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脾胃,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

4.蔓荆子、淡豆豉、浮萍结合记忆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宣发肺气)

其他解表药:

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青蒿、独活、藿香、佩兰、苍术、前胡。

1996-136,治疗风热目赤、肝热目赤的:

桑叶、菊花

引经药:

太阳:

羌活(膀胱、肾),川芎(肝胆心包),蔓荆子(膀胱肝胃),藁本(膀胱)

阳明:

葛根(脾胃),白芷(胃大肠肺),知母(肺胃)

少阳:

柴胡(肝胆),黄芩(肺胆大小肠脾胃),川芎(肝胆心包)

厥阴:

吴茱萸(肝肾脾胃),藁本(膀胱)

少阴:

细辛(肾心肺),独活(肾膀胱)

清热药

清热泻火

1.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结合记忆(希望重点记忆,因为这四味药物重点得不得了)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润肠)(考点)

(重点)用于: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芦根,甘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考点)

用于:

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胃热呕哕;热淋涩痛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生肌(考点)

用于: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2.栀子、淡竹叶一起记忆

栀子,苦寒,心肺三焦(1991),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

凉血止血(一字不漏的记!

用于:

热病心烦;黄疸;血淋;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3.决明子、夏枯草、密蒙花结合记忆

决明子,肝大肠,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平抑肝阳)(肯定也清热泻火)

夏枯草,肝胆,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熬膏)(乳痈)(考点)

密蒙花,肝胆,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考点)

养阴生津:

知母、芦根、天花粉;生地、玄参。

了解:

(随便看看,我都没记住,跟考试无关)

清胃火: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黄连、穿心莲、蒲公英

清肺热:

黄芩、石膏、知母、芦根、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金荞麦、射干、马勃、山豆根、天花粉、地骨皮

清气分实热:

石膏、知母、栀子、竹叶、芦根、天花粉、鸭跖草、黄芩、黄连、黄柏、寒水石、金银花、连翘

清气分湿热:

黄芩、黄连、黄柏、穿心莲、白头翁、龙胆草、夏枯草、苦参、秦皮、青蒿

清热燥湿药:

1.黄芩、黄连、黄柏结合记忆

黄芩(根)苦寒,肺脾胃胆大小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考点)

黄连(根茎)苦寒,心脾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树皮)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应该也泻火解毒吧)

2.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秦皮个别记忆(记特点)

龙胆草(根、根茎),苦寒,肝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祛风止痒

白鲜皮,苦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祛风通痹(热痹)(考点)

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清肝明目(考点)

黄芩:

枯芩,清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泻大肠湿热,用于湿热泻痢腹痛

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炙,止血炒碳(考点)

清心火:

黄连、木通、郁金、牛黄、冰片、朱砂、连翘、栀子、竹叶卷心、丹参、麦冬、犀角、莲子(划线的需要重点记忆)

1992-29,1997-35既治疗风湿热痹,又治疗湿热黄疸的:

白鲜皮

被李时珍称为:

“诸黄风痹之要药”的是:

白鲜皮(可以备题)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连翘、穿心莲结合记忆

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热毒血痢)(内痈外痈要药)

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瘰疬痰核、热淋涩痛)(疮家圣药)

穿心莲,苦寒,心肺大肠膀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消肿(肺痈);燥湿、止痢(泻痢、热淋、湿疹)

2.蒲公英、紫花地丁一起记忆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量大缓泻)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3.鱼腥草、败酱草结合记忆(1994-109,110、2009-96、1996-87、2006-32)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不宜久煎)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肝热目赤肿痛,赤白痢疾)

4.射干、马勃、山豆根结合记忆

射干,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消痰(痰盛咳喘)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清肺止咳;清热利湿(肺热咳嗽、湿热黄疸)

马勃,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止血(考点)

5.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结合记忆

白头翁,胃大肠(阳明),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崩漏、便血、湿热淋证、带下)

鸦胆子,小毒,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热毒血痢、冷积久痢)

6.大青叶、板蓝根、青黛一起记忆(松蓝)

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痄腮、丹毒)

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斑)

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冲服)

青黛主治:

(备)

A,温毒发斑、血热吐衄B,咽痛口疮、火毒疮疡

C,咳嗽胸痛、痰中带血D,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7.贯众,小毒,肝脾,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烧烫伤、妇人带下)

贯众主治:

(1995-143)ABCD

A,钩虫病、绦虫病B,风热感冒、温热斑疹

B,血热吐衄、便血崩漏D,痄腮、咽痛、大头瘟疫

蚤休(重楼),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化瘀止血(三七派)(娱乐记忆)

蚤休主治(了解):

A,痈肿疔疮、咽喉肿痛B,毒蛇咬伤C,惊风抽搐D,跌打损伤

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

熊胆,苦寒,心肝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小儿疳积、风虫牙痛、黄疸)

野菊花,清热解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外用湿疹、湿疮、风疹)

漏芦,苦寒,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湿痹拘挛)

7.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边莲一起记忆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蛇咬、热淋、黄疸)

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化痰(瘰疬痰核、风痰癫痫、症瘕痞块)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水肿、湿疮、湿疹、疥癣)

8.败酱草、红藤(大血藤)

败酱草,肺,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痈,肺痈肠痈,产后瘀阻腹痛)

红藤,大肠肝,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风止痛(肠痈要药、跌打损伤、经闭痛经、风湿痹痛)

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与玄参一起记忆

生地黄,甘苦寒,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甘苦咸微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养阴生津

2.紫草、牡丹皮、赤芍

紫草,心肝,清热凉血;活血消肿;清热解毒;透疹(水火烫伤)(考点)

牡丹皮,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赤芍,肝,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泻肝火)

牡丹皮用于:

(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动血1998-34)

A,温毒发斑、血热吐衄B,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考点)

C,经闭、痛经、跌打损伤D,痈肿疮毒

赤芍用于:

(不能清虚热)

A,温毒发斑、血热吐衄B,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C,肝郁胁痛、经闭痛经D,癥瘕积聚、跌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