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485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摄影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摄影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摄影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摄影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入门.docx

《摄影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入门.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影入门.docx

摄影入门

我佳能(Canon)EOS7D单反套机(EF-S15-85mmf/3.5-5.6ISUSM镜头)

  F3.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

帮楼主总结一下

1、定焦距构图

2、设定安全快门:

快门≤1/焦距(有防抖可以再慢1、2档)

3、光圈

4、由光圈去衡量ISO值,尽量能低就低

F:

3.2/4/5.6/8一般适合拍摄人像

F:

16/22/32左右数值光圈数值大,我们一般称为小光圈适合拍摄大场景如风光,建筑

光圈小贴士:

    相机里面的Av模式为光圈优先模式,掌握了以上光圈的特性以后,你就可以将图片设置为这个模式,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设置好相机的所需光圈参数,相机将会为你自动默认一个曝光准确的的快门速度。

让你随意的拍摄!

85MMF3.5就能虚化背景突出主题

1.成像的第一道门----镜头

让外面的景物在相机内成像,要经过的第一道门,是一道玻璃门。

今天的数码相机与传统菲林相机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的部件,我们经常讲的镜头,就是相同的部件之一。

镜头,它能够将外面景物以光线形式汇聚到传感器上而成为影像。

而镜头的不同,对景物涵盖面及形成的影像在透视变化上是不同的。

人眼观察景物,大约40度左右的涵盖面,我们称之为视角,如果镜头的视角同人眼接近,我们就把这个镜头叫做标准镜。

小型数码相机的镜头往往可以随意伸缩,我们也知道镜头的伸缩影响到画面范围的大小,如果我们想用摄影行话去描述这个问题,那先认识一个术语:

焦距。

焦距是当相机镜头对焦于无限远时,透镜中心至传感器的距离。

标准镜的焦距在45-60mm*范围。

视角同镜头焦距及传感器面积有关,焦距越短视角越大﹔传感器面积越小,视角也越大。

在画面效果上,镜头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所能拍摄到的场面范围也越大,但人或景在比例上则显得越小。

拍摄宽广的景物、大草原、很多人的集体相等,都可能利用短焦距镜头。

镜头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所能拍摄到的场面范围也越小,但人或景在比例上则显得越大。

我们拍摄一个少女的特写头像,往往就是用较长焦距的镜头,以求获得较大的成像,所以有人把影楼拍摄的人像特写称为“大头相”。

很短焦距的镜头如6-15mm,因需要涵盖的视角太大,所以镜头的玻璃透镜突出来,很象鱼眼,人们也就将其称之为“鱼眼镜”,15-35mm我们称为“广角”,70-135mm为“中焦”、再长的可称为“长焦”。

不过这些界限是人为的、不严格的,称谓只不过是方便大家使用把一支镜头的焦距设计成在能一定范围内变化,这就相当于一支镜头等于多支焦距不同的镜头,使用起来更方便,这样的镜头我们称之为“变焦镜头”。

现在绝大多数小型数码相机的镜头都是变焦镜头。

*焦距与视角成一定关系,也与成像底片的尺寸有关。

以传统的菲林相机来说,标准镜头的焦距45-60mm,其视角约40度,这是对应于成像为25×35mm菲林底片来说。

现时小型数码相机的传感器尺寸小于135菲林底片,如果要求视角一样的情况下,因为成像的传感器尺寸不同而焦距也不同。

为了简化统一便于人们易记,对不同尺寸传感器的数码相机,说到它们的焦距,是通过己换算成相当于25×35mm菲林相机的视角来说的。

本文其它地方说到焦距问题都是如此,不再注释。

而已,不必过于拘泥。

2.让光线进入相机----光圈

外面的光线进入相机,要通过镜头,光线通过的数量,用进光量度量。

能够控制外面光线进入的多与少,靠的是镜头上一个可调节大小口径因而控制进光量的部件,这个部件就称为光圈。

表达光圈口径大小我们用f值。

常用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2、f2.8、f4、f5.6、f8、f11、f16等。

这里要注意的是:

数字越小表示囗径越大,数字越大口径越小。

在光圈值系列中,前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后一级的2倍。

例如f5.6的进光量是f8的2倍。

小型数码相机的光圈值,除以上标准的系列值外,通常在一级之间还可以作1/3级的调整。

光圈除了能调控进光量的大小外,还能调整景深。

3.时间的控制----快门

上节说过,控制进光量的大小是光圈,而光线进入相机除了进光量大小,还有时间上的长与短。

在相机里能够控制光线通过的时间的部件,我们叫做快门。

例如外面光线进入相机,我们可以控制它的时间为1/100秒或者1/10秒。

快门的标准值为(秒):

…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

当然,还可以按倍数关系向时间更长或更短方向延伸。

也可以在整倍数之间加插时间中间值,如1/45、1/90等等。

小型数码相机主要面向清费型群体,以易操作易上手为宗旨,所以往往设计成自动状态,即操作者使用时,相机会根据拍摄对象光线的强弱自动调整一个恰当的快门时间值。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拍摄环境光线强,快门自动快﹔光线弱,快门自动慢。

原本由注册很难发表

谭老师:

镜头的大小与光圈大小、摄光量也有一定关系吧?

同样是F2.8,58mm与72mm的摄光量是否成正比呢?

与景深是否成反比呢?

镜头的物理直径(例58mm、72mm)属制作工艺,与进光量无关,进光量以光圈衡量。

平时我们关心囗径,其存在的意义仅是假如买滤镜时注意尺寸吻合而已。

再简单举例:

f2.8、口径58mm与f2.8、口径72mm的镜头其进光量相同。

入门初阶04-摄影技巧如何判断景物的亮度-测光

拿起一架相机去拍摄,是由拍摄对象的亮度决定相机的曝光量,景物亮度高,相机曝光量减少,景物亮度低曝光量需加大,一张照片曝光的恰当与否取决于对景物亮度的测量。

今天的数码相机都内置有测光系统,一般小型数码相机的测光感应器在机身上,直接测量环境亮度,高档的小型数码相机的测光感应器在镜头内传感器附近,称为TTL,测光时通过镜头测量环境亮度,后者制造工艺较复杂但准确度高,一般高端机及专业机均采用此种形式。

测光有多种方式,常用的有:

矩阵、中央重点及点测光。

矩阵是将画面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单独测光,之后中央处理器cpu汇总每个区域测出的数值并通过权重计算最后得出一个最终值(见图)﹔中央重点是在整个观景窗中,.处于中央位置直径为10mm左右的圆圈中为主要测光区域,圈内测光值占70-80%,圈外测光值占30-20%﹔点测光是在观景窗中心一小圆点,直径为2mm左右,圈内测光值占100%,圈外不能测光。

使用时,对一般生活相、新闻相,或者说画面明暗反差不太大,、光线相对较为均匀的对象,宜用矩阵测光,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拍摄艺术照片,例如光线变化较大、低调或高调这类题材,宜用中央重点测光,它能较机动地人为控制与调整,但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点测光准确度很高,点到哪里测哪里,没有权重比例,使用时很自如,很机动,适宜拍摄曝光上高要求的题材,如强反差对象、一些产品广告、翻拍等,但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否则很容易弄巧反拙。

点测光操作正确时测光的准确度高,操作不正确时则可能完全失败,这种可能较为极端。

矩阵不一定很准确,但它也不容易失败,始终都八、九不离十。

中央重点介乎两者之间。

拍摄照片的成败关键-曝光量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光圈、快门的意义与作用,接下来我们将不难理解“曝光量”这个概念。

先看示意图。

我们要将水注满水桶,细水喉的需长时间,粗水喉的可短时间。

用数学术语表达:

注满一桶水=进水量×时间。

外面光线进入相机,一是以一定的进光量进入,二是以一定的时间进入,进光量由光圈控制,时间由快门控制。

光线进入相机投射到传感器上形成影像,称为曝光。

曝光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就是光圈与快门了。

在这里,曝光量等于水桶内的水量,光圈相当于水喉粗细,快门相当于注水时间。

这样就不难理解:

要相同的曝光量,光圈越小快门需要大,光圈越大快门可以小。

如果用相应于以上的数学术语来表达,就是如下的公式了:

曝光量=进光量(光圈)×时间(快门)。

曝光不准确怎么办-曝光补偿

相机进行测光后,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以一个合适的组合进行曝光,我们称为“自动曝光”,它使我们不管环境较暗或较亮,都能获得正确的曝光。

使用小型数码相机拍照,实际操作时往往观察显示屏以检查图像曝光准确与否。

我们首先要学会判别一幅照片是:

正常曝光?

过曝光?

欠曝光?

我们在照片上寻找主体,以人物脸部为鉴定对象。

明暗合适,影调丰富,很有层次感为正常曝光

部分高光较大面积反白,亮部失去层次者为过曝光

主体偏暗偏灰,暗部与中灰反映不出层次变化者为欠曝光

左图主体欠曝光(我们遇到上面第一种情况,我们就要正补偿,增加曝光量,让主体人物曝光正常。

如果遇到大面积的亮背景,小面积的暗主体,就要进行“正”曝光补偿。

),右图主体曝光正常

这一张照片的背景很亮,主体人物较暗,这样就形成背景环境比主体人物亮很多的反差效果。

相机测光时,因为亮背景较大面积,所以相机判断为亮,相机内的中央处理器马上自动调整光圈孔径稍细、快门时间稍快以获取较小的曝光量,如此一来,大面积亮背景曝光正常,小面积的人物就曝光不足了﹔

另一张照片刚好相反,背景很喑,主体人物很亮,因为背景面积很大所以相机测光判断为暗,马上自动调整光圈孔径稍大、快门时间稍慢以获取较大的曝光量,这样大面积的喑背景曝光正常,小面积的人物就曝光过度了。

左图主体过曝光(如果遇到大面积的暗背景,小面积的亮主体,就要进行“负”曝光补偿,)右图主体曝光正常

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小型数码相机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都设有这样一个功能:

曝光补偿。

所谓补偿,就是有正补偿,即增加曝光量,也有负补偿,即减少曝光量。

例如我们遇到上面第一种情况,我们就要正补偿,增加曝光量,让主体人物曝光正常。

遇到上面第二种情况,我们就要负补偿,减少曝光量。

相机上的曝光补偿功能往往分为多档,例如Nikon****,其补偿分别是+2、+1.7、+1.3、+1.0、+0.7、+0.3、0、-0.3、-0.7、-1.0、-1.3、-1.7、-2.0。

补偿的大小需要使用者根据现场情况决定。

不过现时数码相机真方便,都带有显示屏可供人即影即看,所以对曝光补偿值的判断,更为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观看显示屏,见到曝光不足就正补偿,见到曝光过度就负补偿。

最后,对这样的技术问题就剩下您能否熟练地判别显示屏的图像是过曝光抑或欠曝光。

总结:

以相机自动曝光为前提,如果遇到大面积的暗背景,小面积的亮主体,就要进行“负”曝光补偿;如果遇到大面积的亮背景,小面积的暗主体,就要进行“正”曝光补偿。

通过选择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就能达到调整曝光量的目的。

人物暗就增加曝光

人物亮就减少曝光

学习+思考

1、用好测光模式

2、适当进行曝光补偿

学习小结

背景比较亮,主体比较暗,就增加曝光

背景比较暗,主体比较亮,就减少曝光

入门初阶05-景深

所谓景深概念,就是要拍摄的主体,在它前后都有一个清晰范围,这个范围就叫做景深。

拍摄的前后清晰范围有多大

主体前后的清晰范围大,就叫大景深,反之,就叫小景深。

大景深善于表现景物的深度感,能够使前后较大的空间范围清晰地表现,一般较多使用在拍摄风景、建筑或者有众多被摄物的照片;而小景深善于突出主体,能使主体前后景物虚化,令主体清晰突出,从而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一般较多使用在拍摄人物、花卉等有特定或单一的题材。

如何调节景深大小呢?

就控制光圈大小而言,如果想得到大景深,就尽量使用小光圈;如果想得到小景深,就尽量使用大光圈。

因为标注的F数值实际上和光圈孔半径的倒数成正比而镜头的通光量又和孔的面积成正比(好复杂)所以换算下来就是F值每增大1.4(即根号2),通光量增加一倍通常F值顺序如下(一个等比数列)11.422.845.6811162232......以上每级通光量减小一半

  现在就很清楚了,F4比F5.6光圈大一级,单位时间的通光量大一倍即在曝光量相同的前提下,采用F4比采用F5.6,快门速度可以快一倍。

换句话说,F4,1/125'=F5.61/60'这样看起来,大光圈的作用就很明显。

比如拍舞台模特,光线不足,这时候同样焦距下,sonyF717的F2.4(长焦端)能够比普通家用机的长焦端F4.8快门快4倍左右这样因为快门慢导致的糊片几率当然大大缩小了。

除了调节光圈大小可以控制景深外,还有镜头焦距的长短和拍摄距离的远近。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镜头焦距越短,景深就越长。

拍摄距离与被摄物越近,景深就越小,拍摄距离与被摄物越远,景深就越大。

首先来看看小光圈有什么用。

进光量小也是有特殊用途的。

典型例子是拍瀑布和夜景。

瀑布有两种拍法,要凝固瀑布的流动,清楚的看透水滴自然是大光圈+短快门,但要创造那种象拂尘一样的水线流动效果,就必须要尽量拉长快门时间(1/2秒或更慢)这时候就需要小光圈了。

用canonA系列拍过瀑布的都有体会,F8对于白天的瀑布还是太大了,如果强行降快门速度势必造成过曝。

这时候就觉得,如果有一个F26的光圈就好了。

 所谓景深,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照片中清晰的那部分距离范围。

你拍照时候,以对准焦的那个物体为中心,离它距离前X米,后2X米那的东西都是清楚的这个X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景深,X越大,景深越深,反之亦然。

大家都看过那些经典的人物片子,除了主体人物是清晰的以外,比主体近和远的东西都有一定的模糊,这样你一眼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上。

没错,这就是利用大光圈造成浅景深的例子。

同一个镜头,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

镜头焦距15-85mm(换算为35mm规格焦距,视角相当于约24-136mm)

大光圈则小景深

小光圈则大景深

在小型数码相机里,部分型号有全手动模式(man),亦即是光圈大小可以人为调整。

这类相机,通过手动调整光圈可以控制曝光量,也可以控制景深。

另一类型号相机,则有光圈先决模式(aperturepriority)。

所谓光圈先决,即是手动调整光圈大小以获得预想的景深,快门由相机根据现场测光而自动选定。

还有一类型号相机,只有全自动模式(auto),但相机内己存有多种程式,例如能提供较小景深(突出主体的人像场景)程式或最大景深(风景场景)程式。

大光圈则小景深

 

小光圈则大景深

原本由小雨发表

认真学习中老师能不能把每张照片的数据也发出来方便学习那样就更好了

很多片时过境迁,尤其以前胶卷片,我又不太习惯记录教据,因我认为没多大用。

所谓光圈快门焦距之类,你明白了原理并有一定实践后,根本不用多费精力,因为实在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

拍片所花的精力在于两点:

你想创作一个怎样形式,你怎样利用对象去达到这形式

入门初阶06-了解传感器的ISO  

传统相机用胶卷记录影像,数码相机用传感器记录影像。

不同的传感器对相同的曝光量其反应可能不同,有些传感器灵敏度高,有些传感器灵敏度低。

另外,同一张传感器,也可以通过电子技术以改变增益的方式调整灵敏度。

数码相机传感器的灵敏度我们称为感光度,感光度用ISO表示。

感光度高要求曝光量较小,感光度低要求曝光量较大。

高感光度的传感器是它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它的劣势。

以同一张传感器来说,感光度越高则拍照时出现的噪点越明显,在图像上所呈现的效果是颗粒点较粗且带有杂色干扰。

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能用低感光度则尽量用低,以求获得清晰细腻的照片效果。

低端小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一般设置在ISO200﹔高端小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有几级选择,如感光度调节有:

ISO50、100、200、400及自动档

低感光度拍摄画质细腻

图1环境较亮用低感光度ISO拍摄,所以画面细腻质感丰富。

 

高感光度拍摄画质粗糙

图2因环境较暗用高感光ISO度拍摄,所以画面颗粒较为粗糙,且有杂色。

小结

本课的精髓:

感光度高要求曝光量较小,感光度低要求曝光量较大。

入门初阶07-为什么拍的照片颜色偏了

 

色温概念

世间景物,无非是在光线(如太阳光、灯光)照射下经过该景物的反射到达人的肉眼,人眼因此感受到景物的轮廓与色彩,从而辨认到该景物。

这个过程我们称作“看见”。

光由光谱组成,因光谱组成的侧重不同,可能偏向于蓝青绿色(冷调),亦可能偏向于红橙黄色(暖调)。

衡量光源这种色调称为色温,色温的单位:

度/K。

色温高为冷调、色温低为暖调。

色温高画面呈冷调

色温低画面呈暖调

解读白平衡

白天中午太阳光照射下,我们观察景物的色彩,觉得舒服自然,以这种阳光照射一张白纸,所反映出来的颜色我们称作“白色”,并以此人为地作为标准,其色温为5500度/K。

凡其它光线照射这张白纸时不是呈现出这种“白色”,我们就据此作技术上的调整,力求让拍摄出来的白纸重现的色彩达到这种“白色”标准色。

以上所作的技术调整这一过程,我们就叫做“白平衡”。

白平衡调整

在我们生活中,其它光线如早晨、黄昏的太阳光偏暖调﹔阴晦天偏冷调﹔白炽灯偏暖调﹔日光灯偏冷调…….等等。

在这些偏色的光线下拍摄,都需要我们对此作白平衡调整

小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调整选择有:

闪灯、日光灯:

当使用此类灯种照明时,白平衡可选择这些选项﹔

自动:

当光线种类不容易作出判断时可用自动﹔

手动:

当环境光源几种混合又不易作出判断,且要求较高时,又或者故意想做成某种色调效果时,使用者可用手动调整,通过试拍逐步修正以获得预想效果。

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选项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本身又掺有较多的主观成份,不容易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了。

首先找一张白纸,将镜头对准白纸,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光线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有一个问题请问谭老师,怎样可以使拍出来的雪景有例图中的蓝调冷色出来?

要出现例图中的蓝调冷色,条件要:

1光线色温低(例如早上自然光或白炽灯照明之类)﹔2以低色温亮区做白平衡标准(则暗区便会大幅度偏向冷调)﹔3且暗区曝光足够(注意此时亮区会过曝,不管它)。

三个条件成立后,后期还适当地全画幅调整偏向冷调,饱和度故意推大些。

高档小型数码及单反均有白平衡校准/在测量区用一白纸,相机镜头充满白纸测白平衡/具体按键请查阅相机手册并参考以下例图方式

[谭小伟编辑于2008-02-1911:

17]

入门初阶08-您拍片时所用的光圈、快门和ISO都合理吗?

凡带队去外景摄影实习,时不时总会有人问我,光圈该用多少,快门该用多少,ISO调到哪为好。

有时面对千变万化的不同景像,基础的问题真一时不知怎回答才恰当。

拍片时一些最简单的技术,往往很基础,但并不是人人都己熟练掌握,我一直就此构想专门开一个主题了。

首先解释EV值:

用数字表示相机所需要的曝光量。

同一EV值,可以由光圈与快门配对成多种组合。

以下讨论我们干脆直接研究具体的光圈快门,甭管EV了。

我拍数码片的习惯是,如果手持相机,先定焦距构图,然后快门根据经验公式:

快门≤1/焦距

有了快门,再定光圈

由光圈去衡量ISO值,尽量能低就低

以上这几步是我的一般习惯。

我很强调技术原理要明白,创作思维要宽拓。

总结报告

15-85MM相机7D

1、人像80mm焦距

2、快门《1?

80—80*15

3、光圈2.8--3.5

4、iSO100

1、风景15mm焦距

2、快门《1?

15-15*1.5

3、光圈5.6---15

4、iSO100

1、夜景30mm焦距

2、快门《1?

30-30*1.5

3、光圈5.6---15

4、iSO400--800

 

下面我用自己最近两次外拍的数张照片,大约包罗了多种不同性质的对象,分别列出光圈(f)、快门(T)、感光度(ISO)和焦距(F),并作技术点评,让大家对设置的合理性有个参考。

以下照片我全部是手持相机,本机ISO最低200。

1

f8、T1/60、ISO400、F38mm

点评:

38mm×1.5=57mm,手持机推荐快门≤1/焦距,即1/57秒,f8保证了一定景深,设置合理

 

2

f8、T1/200、ISO400、F26mmVR(防抖镜)

点评:

推荐快门1/26×1.5=1/40秒,用防抖镜可慢2档,即1/10秒,现1/200浪费了,不合理,可用ISO200、f11、T1/50,这样EV并没变,但ISO低噪点小,景深也更大些。

 

3

f4.5、T1/30、ISO1000、F34mm

点评:

光圈到极限,快门慢了些,ISO用到1000,证明环境较暗,合理。

 

4

f5、T1/15、ISO1000、F56mm、VR

点评:

光圈到极限,快门临界,ISO1000,合理。

 

5

f10、T1/500、ISO640、F52mm

点评:

因汽车高速,所以合理

 

 

6

f16、T1/100、ISO200、F125mm

点评:

光圈很小,以保证前后大范围清晰,但快门慢了容易手晃,不合理。

应该ISO用400,T用1/200。

 

7

f11、T1/200、ISO200、F34mm

点评:

环境光足够,一切便容易设置,合理。

 

8

f8、T1/50、ISO1250、F31mm

点评:

光圈8为了大景深,快门OK,ISO用到1250,会粗些,但没法,环境较暗,所以合理。

 

9

f4.8、T1/50、ISO1000、F45mm

点评:

光圈到极限,快门慢了一点,但ISO己用到1000,证明环境较暗,合理。

 

10

f5.6、T1/500、ISO500、F125mm

点评:

快门太高浪费了,人物走路不快,用1/250己可以,光圈缩小为8,加大景深且镜头质素更好。

原不合理。

 

11

f7.1、T1/500、ISO640、F24mm

点评:

因人物跳跃所以快门设高速,以凝固动作,光圈适中,合理。

 

楼主总结一下

1、定焦距构图

2、设定安全快门:

快门≤1/焦距(有防抖可以再慢1、2档)

3、光圈

4、由光圈去衡量ISO值,尽量能低就低

很好,学习了,谢谢斑竹。

说说我拍片的习惯:

第一步:

先看光线,如果光线不好宁可不拍,因为很难拍好。

第二步:

如果非拍不可,一般用光圈优先,根据需要景深设定光圈值,如果手持,一般尽量开大光圈,尤其是拍人像,如果风景照片上架子用最佳成像光圈。

如果是需要交代背景的纪实类照片,我一般会用景深自动模式,由相机自己设定最佳光圈,保证拍摄对象都在清晰的景深范围之内。

第三步:

设定ISO,在保证能够达到安全快门(焦距的倒数)的情况下,尽量把ISO设定在400以内。

ISO的设定要看相机的降噪性能以及所拍图片的用途。

第四步:

快门速度基本由光圈和ISO决定,特殊情况是在拍摄运动的主题的时候,快门速度就要尽可能的快一些,当然,你如果想要动感效果,仍然可以采用慢门。

总结,原则是可以变通的,要为拍摄目的服务。

对于初学者而言,推荐快门优先档和P档,合影用景深自动曝光。

快门优先主要用在拍摄运动物体,一般1/200s或者更快

一般情况下,根据拍摄对象设定光圈与快门,尽量使用低ISO,主要是注意安全快门即谭老师说的快门小于等于1/焦距,这个焦距应该是全幅换算的,一般的APS-C,或4/3画幅需要乘以相应倍率,如有镜头或机身防抖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