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周备课.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周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周备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周备课
第五课时: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单位:
洪家楼小学设计者:
王云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例1~例4都是以主题图“冰天雪地”为题材编排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5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安排的。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
出示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师板书: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完成练习二第4题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2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第六课时:
练习课
单位:
洪家楼小学设计者:
王云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材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
这样安排的问题和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及应注意的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3)0×78=(4)154-0=(5)0÷23=(6)128-128=
(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
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
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
0不能做除数。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完成课本例6后面“做一做”
2、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7、8、9题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二第10题。
学生先试做,教师画线段图指导学生解答。
2、完成练习二11题。
学生思考试做,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0的计算,我们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关于0的混合运算
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单位:
洪家楼小学设计者:
王云亭
教材分析: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一个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过程与方法: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并会描述线路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位置与方向
(一)
单位:
洪家楼小学设计者:
王云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科书呈现了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例1呈现了一组参加公园定向越野赛的学生,正在确定1号检查点位置的情境,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方位的知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并具有了用行、列两个条件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经验。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确定方向和位置的知识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只根据一个条件(方向或距离)描述位置,给出两种不准确的说法,教师可抓住此矛盾,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使学生明确,想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
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我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
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
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
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
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
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
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
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
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
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
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
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东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
【通过对比练习,学生能理解本课难点,会清晰表述任意角度方向。
】
(4)想一想:
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
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
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
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在这个环节,教师指引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鼓励学生敢说敢想,逐层深入;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自我反复修正中,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
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
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
【在这个环节,当学生遇到复杂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其应用价值,以便今后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最后布置课外题目“请你画一画:
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这个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第二课时“绘制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达到温故知新,培养学习能力的目的。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方向距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位置与方向
(二)
单位:
洪家楼小学设计者:
王云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小组合作制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位置,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绘制方式,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以某地为观测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并在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时候,已经初步感受了方位概念的相对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以不同的城市为观测点来描述其他城市的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
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标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通过图标上的位置,绘制示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2、回顾练习
请根据昨天所学的知识,快速、准确地描绘出图中三个检查点的位置。
3、提问:
这幅位置图包括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知道位置图的基本组成要素,为接下来绘制物体位置平面图打下基础。
二、新课讲授
1、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学校经常会有很多客人来参观,由于他们对学校校园环境不熟悉,所以经常找不到一些地方。
想一想,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该这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讨论得出:
在校门口设置一块学校各建筑物的位置平面图的方法比较好。
(2)引出课题,展开讨论
学校打算在我们班征集一幅学校各建筑物的位置平面图,画的好的平面图将设置在新世纪学校的门口。
今天,我们就来绘制一幅位置平面图(板书课题)。
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
我们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课件展示,自主探究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
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
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
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
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
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
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巩固练习
三、练习三第3题
四、作业
练习三第4题
板书设计: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