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积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1380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诗歌鉴赏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积累.docx

《诗歌鉴赏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积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积累.docx

诗歌鉴赏积累

1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还木棉裳,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诗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一个在秋风中穿着木棉衣,拄着拐杖在郊区散步的老者形象

2此诗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秋风管闲事,吹红了枫叶吹白了人的头发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愁绪。

2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①,九日②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③高。

①蓬蒿和菊有很多相似之处②九日,即九月几日,重阳节③瓦松,寄生在高大建筑物上

1诗中菊花有怎样的形象?

菊花有着不求高位,布幕名利的高士形象。

2结合第四句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展现这一形象的?

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

诗人以池岸边的菊花和高屋上的瓦松相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然生长在低洼沼泽之地,却十分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它的芬芳,把芳香献给人们;然而瓦松虽然身居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

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幕名利的思想品质。

“由来”和“不羡”相映,加重语气,突出菊花高尚气节。

3陪侍郎君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

李白

剗却无限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1本诗后两句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清简要分析。

后两句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描写,又是诗人思想感情曲折的流露,表达出他也希望像洞庭之秋一样,用洞庭水似的无尽的酒来尽情一番,借以冲去积压在心中的愁闷。

4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沉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的曲调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营造凄凉、惆怅的意境,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

5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试分析“争”字的表达效果

“争”字给人时间的紧迫感,说明行程安排的很紧凑,充分表现了旅外游子的急切盼归之情。

2诗中三四句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三四句意在表达诗人如期回家的愿望落空,以及带来的失落、苦闷之情。

却没有从正面表达,而是采用含蓄委婉的手法,将秋风人格化,借秋风先至,说明自己未能成行。

以秋风的无情,突出自己不能如期回家的失落、苦闷之情。

6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元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难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从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谈谈“今春花鸟作边愁”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从昔人的回忆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是令人快乐的景物,但在诗人眼里却成了远去的边愁,此句是以眼前的景来写心中的情,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从艺术手法上看,花鸟和边愁形成对比,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2“独怜京国人难窜”在整首诗中什么作用?

这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的途中。

7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斾影风翻建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征得不回头?

1诗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更喜欢本诗。

本诗的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做了铺垫。

“将军”两军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的思想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此句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2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8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运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心去”,你认为哪句更妙?

为什么?

前一句,因为它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写出李白被赦免的好心情,和后句的“衔好月”互相映衬,且比“雁别秋心去”更具感情色彩,更新颖

2试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两句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如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9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0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首诗借景寓情,表达了诗人离别时萧瑟凄清的愁心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

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1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12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

1、试分析一二句的手法

A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映衬。

B“欲”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花形象化,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态的特点。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描绘了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的景色,作者面对如画的景色,勾起了漂泊之感,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末句流露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13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

闲居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和“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凄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惨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都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14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冷针,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1)孤寂(悲凉、凄凉、凄苦)

(2)①情景交融给(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

②“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写秋风吹来愁思

③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

1《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

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

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④《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从侧面落笔表达诗歌感情

15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上片中的“天涯旧恨”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篇以天涯旧恨统领全篇,言所思者远在天涯,相思成恨已非一日,与后文黛蛾长敛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离别之远、相似之久

2、本词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想象

“任是春风吹不展”一句用奇妙合体的想象将蹙眉愁容写到了极处,春风吹不开紧锁已久的眉头,惹动了无限忧愁

移情于景

“过尽飞鸿字字愁”一句中,作者因思念所思者而满心愁苦,以这种心情来看,天上大雁排成的字,每一个都变成愁字

16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诗中第一句写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以春景烘托,写今日梦后、酒醒的相思,描绘了人去镂空的凄凉环境氛围,烘托出词人的孤寂,“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既是当前写照,也暗示着当初的快乐。

将伤离怀人之愁写的荡气回肠。

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写法写当初曾经照着小蘋归去的明月还在天上,而小蘋却步知所终。

词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怀念小蘋的怅惘之情,也表达了世事、人生无常的慨叹。

17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首句写“菊”与“兰”有怎样的作用?

兰菊本来就含有傲霜盛开的高洁品质,作者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与客观事物,透露出闺中人的高雅和哀愁。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句有怎样独特的表达效果?

作者笔锋斗转,写出开阔的境界,不仅能表示闺中人登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隐现出闺中人有长久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使其狭小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驰望骋怀,包含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

18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

”的“意”指什么?

这是词人心底的挚词,写出词人自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和憔悴,道出了心中浓郁的挚情,把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专一和对心上人的钟情思念都蕴含其中。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危楼”暗示主人公立足之高,游目之远。

“伫倚”表示了主人公怀想之深与凭阑之久。

19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词的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象?

词上阕通过描写“~~~~~”景物,烘托出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并陈的热闹景象。

2、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词人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热闹的场面与灯火阑珊处的冷清相对比,反衬出那人自甘寂寞、孤立不移的鲜明形象。

作者也那人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屡受排挤,但矢志不移,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

20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

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

所以有太白遗风。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21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

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

22客发笤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诗句运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作源源不断的流水

又将流水与客愁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分)

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

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23暗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

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

该词为其一。

②何逊:

南朝梁诗人。

曾作《咏春风》诗。

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

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

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1、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C]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无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红萼”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

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

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2、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

上阕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3、“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

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

“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

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

24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栖栖”既记述了黄莺被困笼中之事,又描绘了黄莺惶惶不安之态。

B.颔联中“有心”一句透露了黄莺的美好愿望,“无计”一句则揭示了它焦躁的缘由。

C.“缄”字写出了黄莺的无助悲哀,满腹怨恨却欲言不得。

D.作者咏物言志,将自己孤苦无依的痛楚寄寓在了笼中孤莺的身上。

②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

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分)

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③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25忆少年

别历下①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②,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③。

①忆少年:

晁补之创调。

又名《桃花曲》、《陇首山》、《十二时》。

历下:

山东历城县

②罨画:

覆盖。

杂彩色之画。

色彩相复,为杂。

绀碧:

稍红的青碧色。

③刘郎:

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首句三个无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上阕写肚子离别历下,起首巧妙地以三个“无”字冠顶的排比句式描写离别场面,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曲折含蓄而由层次地表现出来。

2,末句用了怎样手法?

有何作用?

作者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以几度再起的刘禹锡自喻,也为刘禹锡事伤怀,更兼自伤自慰。

抒发了人事沧桑的感慨。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5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名将范仲淹出任山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时所作。

1、分析这首词运用的写作技巧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助“黄叶”“秋色”“寒烟”“芳草”等意象寄托情感,抒发作者的思乡念亲之情和愁肠悲伤之感。

【2】反衬,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首句)的美好景色,表现词人的胸怀开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反衬除忧愁伤身的离情。

2、具体欣赏“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借喻的手法将酒比作相思泪,写词人本想借酒排遣思乡之苦,结果反而更增加了苦痛。

26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一程”“一更”叠用有怎样的效果

上片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下片叠用两个“一更”,表现了风雪肆虐,长夜不绝。

2、纵观全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上片写“身”,下片写“心”。

身在一步步远去,心却越来越执着于故园。

“身”是奉命办事,欲罢不能。

“心”是真情流露,风牵梦绕。

抒写了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激昂。

27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评价角度不一样,它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杜诗从用兵角度评价;王诗从民心角度评价;李诗从人的气节角度评价。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诗对项羽委婉的进行了批评,“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诗说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诗讲人要讲气节,活着干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8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离坡:

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

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

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

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

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

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

(3)对该诗的描写方法和抒情技巧进行分析。

本诗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除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烘托出山雨的特征。

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雨中的喜雨之情,与雨后喜悦之情。

(应结合诗句再解释下)

29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行文顺序上是否相同?

请作简要分析。

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

《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抒发的情感。

《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

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0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诗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

A]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

描写远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处翠竹遮阴这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些红河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B]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断”“明”“隐”,以动写静,使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

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

C]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初雨后鸟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2、最后两句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谈谈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