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562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6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docx

山东中药专业国家财政项目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中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4年升格而成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山东省中医药学校。

办学50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相继开设了中医学、中药、针灸推拿技术、护理、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等14个专业,在校生9000余名,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

我校中药专业(专业代码630302)作为学校首批开设的专业,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在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8年,本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2009年,本专业主干学科“中药鉴定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医药学科。

1.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建立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三通),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教学场所与职业环境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三融)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为内涵的“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了“全程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考核。

先后与山东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作开办订单培养班,实施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中掌握了职业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近年来,学校坚持培养、引进与聘用并重的原则,通过聘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聘用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引进或培养专业领军人才,外派优秀骨干教师到著名高校深造、参加企业实践等手段,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6人,博导1人,硕导1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双师素质教师22人;另聘用客座教授2人,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32人,建立“大师工作室”,业已形成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医药企业专家为依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为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成员主持建设的“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分别在2007年、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涌现出大批在国内同类院校有较高知名度专业领军人才。

其中,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第四届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人次,获得市级劳动模范、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6人次;当选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教育职业技术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4人,理事与常务理事6人;当选山东省药学会、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等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3人,常务理事3人,理事9人;受聘山东中医药大学博、硕士生导师各1人。

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优秀教师队伍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面向中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坚持年度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逐年增强。

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制定并规范了高职高专中药专业设置标准,为国家制定高职中药专业办学基本条件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国家对高职中药专业建设和管理标准的空白,获第六届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主持完成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

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探讨出“3343”课程开发模式,实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新。

该成果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3等奖,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已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推广应用。

2010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十二五”建设项目“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规范”研究,完成《中药专业目录调整方案》、《中药专业调研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起草与论证,并提交教育部职成教司,对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专业探索实施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模式阶梯化、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四化”课程建设模式,“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本专业已逐步形成了围绕“职业能力”一条主线,建立“工学结合、弹性学习”两个机制,搭建“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三个平台,提供“双师素质教师、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共建学习基地、现代教学手段”四个保障,实现“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能力标准与岗位需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五个结合的目标,形成了“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发展潜力”的专业培养特色。

4.加强课程与立体化教材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该专业教师主持建设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及《中药炮制技术》2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鉴别与栽培技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3门课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药品营销与管理》、《药用植物学》等9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中药专业教师编写教材、论著、网络课件、视听教材等100余部。

其中,主编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理学》,副主编的《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等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分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本专业教师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的《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和“《中药炮制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中药制药技术》视听教材获全国中医药教育视听教材一等奖。

5.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中药专业现有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实验实训室12个、精密仪器室1个、专业技能实训基地5个,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薄层色谱扫描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中药标本馆现有干药材标本1700余种、植物浸液标本1000余份、海洋药物标本400余份、蜡叶标本10000余份、方剂标本130余首,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馆藏标本较多的数字化标本馆之一;药用植物园种植药用植物400余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扩大了对外交流。

本专业现有药用植物野外教学见习基地2处,中药制剂GMP实训基地1处,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60余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学校一次性投入450万元,建成“中药实践教学中心”,使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条件又上新台阶。

6.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本专业师生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先后承担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40余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荣获各级教学奖励20余项,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荣获各级教学奖励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企业研发中药新药、保健产品10余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余项,开展国内外技术培训60余次,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指导山东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3000余亩;为荷兰青白中医学校培训中医药学员7届330余人,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7.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近年来,学校加大校内实训、技能考核、技能比武、顶岗实习、职业资格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和就业竞争力。

在“全省卫生系统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全国首届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获优异成绩。

迄今为止,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就业率达98%以上。

毕业生以良好的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享誉省内外,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虽然我校中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中药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创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育人需要,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行业企业新技术的不断提升要求尚存在差距;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双师结构的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缺乏在国内同类院校、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满足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和公共管理平台等方面的需要。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中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第一线,以中药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度;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灵活适应订单岗位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新建“模拟药房”、“中药调剂实训室”、“中药煎药实训室”、“中药真伪鉴别中心”及“中药标本馆”等一体化的中药综合实训基地;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任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12名骨干教师;校企携手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建成一个国家级的交互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成立技术服务办公室和中药研究所,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整体建设与协调发展。

力争通过两年建设,将中药专业建成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品牌优势专业或国家级重点专业;在校学生达到9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一年后就业稳定率90%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5%以上。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按照学校“两个机构、两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总体规划,建设系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逐步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促进专业主动适应中药行业企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准确专业定位、把握专业方向,使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和学生就业等实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

有力促进校企高新技术共享、师资共享和资源共享。

1.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

立足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中药企业深度合作,成立由系主任与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中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成立主要由来自多家中药行业企业专家、技术权威和同类院校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评价和优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技术服务、师资培养、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等工作。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实现培养与就业的全面对接,探索实施招生的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

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探索建立“互动共建、双向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合作

内容

合作形式

途径和方法

1.专业建设规划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校企合作委员会由校企负责人、行业企业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任职要求,对专业方向优化与调整进行论证;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涉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

与山东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密切合作企业逐步发展为战略伙伴关系,制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信息互通机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专业建设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聘请中药行业企业相关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建立定期活动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课程、教材开发与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专家骨干作兼职专业带头人,参与专业建设工作,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服务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中药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规格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培养目标,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建立“校企确定订单→学生报名→企业选拔→组班→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校企双元考核→零适应期上岗(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作流程。

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高级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任职要求,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灵活适应订单岗位的课程体系,并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审核。

确保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检验等专业方向的“定向+定岗”订单培养方案切实可行。

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中药综合实训基地营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根据中药各岗位的职业活动要求,在专业核心课程中逐步实现课程项目化。

通过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形成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评价机制。

实施“轮岗轮班”教学组织模式

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职业化的车间,实现班组学生“轮岗轮班”、指导教师“专兼结合、定岗定职”教学组织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总结归纳,定期提交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分析和优化。

4.课程开发与建设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

在中药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根据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编写融入中药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技术文件的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指导材料;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审与反馈。

5.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与合作企业携手建立兼职教师企业库,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授课、生产性实习实训指导等教学任务。

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阶段性全脱产”教学

根据企业具体生产周期和学校教学规律,由企业安排兼职教师企业库的兼职教师到学校担任生产性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阶段性脱产时间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到期时由企业负责安排相应人员接替,确保换人不空岗。

在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企业专家培训教师机制

企业专家定期为学校教师举办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内容的培训,或企业安排技术革新、产品研发人员对专业教师进行“导师制”的传帮带。

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

通过校企共同安排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技术改造项目,企业把某一技术课题的技术攻关或技术改造项目委托给学校教师完成,以便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修实习、顶岗锻炼等并形成制度。

学校教师对企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进行培训

学校教师按照企业具体需求定期为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实现教学相长;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6.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技术先进

校企共建

学校投资、校企共同设计中药综合实训基地,打造整体技术水平国内一流、“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的“真岗实练”型中药综合实训基地。

重点围绕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加工、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检验、中药制药等9大核心技术,建设4个实训中心。

保证教学内容与现场技术的一致性和先进性。

对接企业

校企共管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4个实训中心主任,实行定岗定职,具体负责本实训中心的项目课程、实习实训的教学指导工作。

并将企业内的安全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生产管理规定、岗位职责、操作标准等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全面对接中药企业文化,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真刀真枪”的锻炼。

产教结合

共享共赢

与中药企业共同设计中药综合实训基地的教学、培训和实习实训功能模块,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班组模式实行“轮岗轮班”式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以灵活适应企业订单和岗位订单的不同需求。

并积极为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革新、项目研发等。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群

按照“统筹兼顾、功能互补”的原则,在不断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考核、管理制度;制定顶岗实习的教学文件、管理文件、考核标准,建立回访、巡访、网上联络制度等,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生实习实训保险制度,形成校外实训基地长效合作机制。

加强教学功能建设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功能建设,学校将部分项目的课程教学任务和毕业设计放到企业现场或企业的培训中心进行,毕业设计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真题真做,校企专兼教师共同指导、共同考核。

7.社会服务

开展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和技能鉴定

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设备、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为中药行业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和技能鉴定。

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技术服务

企业在进行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时,吸收学校师生参与;专业教师主动为中药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

国内对口支援与国外师生交流

选派骨干教师分期到西部地区对口支援院校开展短期培训、为支援院校培养骨干教师和联合培养学生等,与国外中医药院校进行师生交流互访、共同培养学生。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深入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灵活适应订单岗位的课程体系;实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实施“轮岗轮班”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学校“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形势,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入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开辟订单市场。

为培养目标岗位单一的企业,开展定岗培养,为多岗位用人需求的企业开展定向培养。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实践企业订单和岗位订单两种培养模式,实现“岗位课程动态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施方向化,项目教学轮流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培养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课程体系改革: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指导下,深入中药企业开展调研,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的课程体系,灵活适应企业订单和岗位订单的不同需求。

“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突出岗位技能培养;“个性培养模块”主要培养职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

该模块包含选修课、创新教育、主题学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五部分。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项目化的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

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总结分析中药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专业教学项目,营造职业化的教学环境,进行企业化的管理,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

(2)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依托校内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共同实施具有行业特点的“轮岗轮班”教学组织模式。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和具体参与下,打破原有班级建制,按照企业班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学生“轮岗轮班”,指导教师“专兼结合、定岗定职”,依次完成专项技能的学习。

4.课程开发与建设

(1)课程标准建设: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与企业密切合作,加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融中药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学时安排、教学组织、考核方式提出明确要求,校企共同制定9门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

(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专业定位,结合订单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

教学中根据订单企业不同,灵活选择相应模块实施专门化教学。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4门精品课和3门专业优质课程。

同时建设包括课程标准、电子课件、学习指南、典型案例、在线测试等内容的课程网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3)主题学习设计:

为了更好地兼顾学生“首岗适应”和“多岗迁移”等现实问题,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拓展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发个性化、项目式的主题学习模块。

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采用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五个主题学习项目及创新教学项目。

(4)考核方式改革:

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心,采用比武考核方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建立“抓过程控制、重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内容由重理论逐步向重技能转变;考核手段由重笔试逐步向重操作转变;成绩评定由重教师评价逐步向重校企共评转变。

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并逐步推广实施。

5.特色教材开发

为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具体案例和操作规章,建成融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于一体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及配套相关教学资源。

校企共同编写4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6.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托学校信息化平台,在现有课程和教学素材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国内同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及与全国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学会各理事单位共建交互式、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涵盖行业企业技术及标准、网络课程、教学素材等相关资源。

其中,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指导、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在线测试等要素。

教学素材资源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