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032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归鹿门歌教案1.docx

夜归鹿门歌教案1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

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明确:

1、置身诗境:

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教师引导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

月(月落,暗示时间已过夜半)、乌(乌啼,凄清,使人心伤)、霜(凄冷,暗示已是深秋)、江枫、渔火(对愁眠,愁思缠绕,不能成眠,实际是舟中人)、寒山寺、钟声(由远到近,打破夜的沉寂)、客船(实为舟中之人钟声传到舟中,让羁旅之人心烦意乱,凸显主题)。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

其次把握意境。

明确:

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

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三、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四、自主赏析合作发言

(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wù]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五、教师点评赏析情况

六、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留心鉴赏方法的实践性流程。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常见题型。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评点提示: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提问: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一)(1-16)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

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

下面我们分别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

(一)景:

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1、教师范读

2、提问:

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答案。

明确:

意象:

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

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

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

景中含情

提问: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

初升。

板书:

月升

3、美读(自读,小组派代表读,2-3名)教师评价。

4、齐读。

5、背诵前八句。

(齐背和个背结合)教师检查背诵。

(二)理:

哲理思考

1、过渡: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教师引导)

2、齐读

3、提问: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原文回答,齐答)

明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

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讲解: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4、学生自荐朗读。

教师评价。

                                                                                                                                                                                                                                                                              

5、背诵本节。

(齐背和个背结合)教师检查背诵。

提问: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明确:

高悬。

板书:

月悬

过渡:

提问:

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

(个答)

明确:

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

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

依然是过渡句。

(三)情:

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提问: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

”,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

2、提问: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明确:

直接抒情:

“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3、齐读。

提问: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

西斜,落下。

板书:

月斜月落

五、总结

1、提问:

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个答)

明确:

月。

作用:

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景——月升——美好兴奋

哲理思考——月悬——哀而不伤

游子思妇离情——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夜归鹿门》

教学目标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

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它的题目叫什么?

它的作者是?

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

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 :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

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

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

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

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

夸张,形容心情急切。

送:

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

作动词用。

栗、惊:

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

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

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

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

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

(板书: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3.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

“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

”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

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

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

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

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

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

(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

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