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29讲 种群和群落.docx
《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29讲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29讲 种群和群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一轮同步训练第29讲种群和群落
第29讲 种群和群落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
1.(2013·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有一片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8群羊是( )
A.1个群落B.1个种群
C.2个种群D.8个种群
3.下列因素不会对种群密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
A.年龄组成B.出生率和死亡率
C.部分雌性羊死亡D.部分雄鼠海豚死亡
4.(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5.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的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6.(2012·四川卷)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题组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7.(2012·重庆卷)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8.(2013·南昌调研)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9.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其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 )
A.ABB.BC
C.CDD.AC
10.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11.(2013·重庆卷)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题组三 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3.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
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
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
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mm3(1mL=1000mm3)。
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个数/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四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4.(2013·福建卷)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15.(2012·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6.(2011·安徽卷)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7.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
18.(2013·新课标)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和水平结构。
19.(2013·新课标)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中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五 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0.(2010·安徽)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类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群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类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群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21.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这些小动物对_____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在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____________法;二是________________法。
(4)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同一块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请你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第29讲 种群和群落
1.B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2.C 因6户牧民养的绵羊为同一个种,2户牧民养的山羊是另一个种,它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草原,故分别属于2个种群,即绵羊种群和山羊种群。
3.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羊和鼠海豚均是哺乳动物,其出生率主要取决于成熟的雌性个体比例,而雄性个体虽与繁殖有关,但不起决定作用。
故选D。
4.B 样方法最主要是随机取样,A正确;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值估算该种群密度,C正确;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所以D正确。
5.A 图A表示的种群中,老年个体远远超过了幼年个体,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死亡率会明显大于出生率,故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解析:
(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
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7.B 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占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大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8.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9.C 分析曲线图可知,CD段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比较剧烈,故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
10.D 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①②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
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指死亡率(或出生率)、出生率(或死亡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11.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
12.D 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否则会引起杂菌污染,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时,大量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必须供应充足的氧气;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而减小误差;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13.
(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②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③不被 (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14.D 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与自然恢复林比较,前者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初生演替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等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复林,应属次生演替,D错误。
15.D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即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结构(分层现象)。
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所以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分层有关;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
16.B 由题意,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所以后来出现的植被应该是初生演替的结果;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地点生物分布上的差异为水平结构。
17.C A项应是次生演替;B项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18.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解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19.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20.C 由图表信息可知,甲类群中含有7个物种,而乙类群中含有9个物种,所以乙的物种丰富度大于甲;在甲类群中物种1的种群密度最大,物种10的密度最小;而乙类群中物种2的种群密度最大,物种6的种群密度最小。
对于物种4来说,乙类群种群密度大于甲类群,对于物种7来说,甲类群种群密度大于乙类群。
21.
(1)动植物遗体的分解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采集 调查 (3)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4)
第一罐
丰富度
第二罐
丰富度
第三罐
丰富度
平均值
白天
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