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9764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docx

徐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复习资料

2010年思修复习大纲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p18)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4.“思修”课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p16)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我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3.优良学风的内容。

求实优良学风的含义。

(p5)

优良学风内容: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笃信仁厚慎思勤勉

求实优良学风的含义:

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p7、p9)

历史使命:

①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如果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成才目标:

德——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人才素质的基础

体——人才素质的条件

美——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p15)

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

6.理想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p21、p23)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

①时代性:

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联系

②现实可能性: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③实践性:

通过实践产生、检验、修正、发展、实现;

④预见性:

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阶级性

(2)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的特征

①稳定性:

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其确立和改变都必将对人产生重大影响)

②多样性:

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信念。

③执著性:

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7.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p32、p36、p38)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此处需具体展开)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应然和实然)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自信和毅力的来源)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8.爱国主义的含义,意义和要求。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p40、p45)

爱国主义基本含义: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意义: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爱自己的国家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p48)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每一个人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科学的无国界性,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为蓝图来描绘世界的色彩。

用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来衡量多样性的世界,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容。

(p49)

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11.时代精神的含义与核心。

(p52、53)

含义: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核心:

改革创新

1、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2.人生价值的含义,评价标准和原则。

(p73、75)

含义: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原则: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3.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含义。

(p65、66)

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14.人生观的内容。

(p63)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三者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构成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是生活实践的根本指向,决定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也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1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

(p73、74)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6.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p80)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地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7.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主要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

(p82、87)

原则:

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

18.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p82)

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或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要自觉的维护同学之间的和睦和团结,自觉地做到在名利面前让一步,在工作和困难面前抢一步,尊重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同时协调人际关系,必须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以原则促团结,而不是奉行“好人主义”,当好好先生。

要明确是非标准,光明磊落,一生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要讲正气,重大义,而不要搞江湖义气;要交诤友,而不要交酒肉朋友。

心胸坦荡,坚持原则,直言规劝有错误的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才能真正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9.怎样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p80)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是简单相加,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20.道德的含义起源和主要功能,社会作用。

(p90、91、92)

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的主要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在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它们与其他社会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了调节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

(1)作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因素:

影响其它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影响一定

阶级的政治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21.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答案待定,查书未果)第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此外,中国革命的道德还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以及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等。

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p95)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4)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p113)

基本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4.诚实守信的含义。

(p114)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

就个人面议,诚信是个人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单位宝贵的无形财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信是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25.诚信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

(p115)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诚信的缺失导致三个问题的背离:

其一是道德知识与价值的背离;其二是道德认识与信念的背离;其三是道德知与行的背离,归结起来实际上是个信念问题。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2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p10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

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

则。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集

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目的

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27.为人民服务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p10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帮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

事实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形成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28.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p126)

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②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有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③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④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起码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便易行。

29.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p133)

1、指引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

(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又合称义务性规范)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即:

可以这样行为),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或者有权作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即:

不许这样行为)告诉不得作什么;命令性指引是指运用命令性法律规范(即:

必须这样行为),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作什么义务性规范代表明确的指引即明确表示人们应该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第四条规定:

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此为义务性规范

2、预测作用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3、评价作用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是一种评价准则,作为衡量、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违法性质及程度的准则。

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没有强制作用,法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失去意义,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5、教育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法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30.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p148)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优秀成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全新的内涵。

1、爱岗敬业——职业态度

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所表达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这是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要求,更应当是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2、诚实守信——职业准则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做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十分完善的条件下,诚信的缺失会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败坏企业的名声,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加强职业领域的道德建设,十分必要和及时。

3、办事公道——职业操守

办事公道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办事公道,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按照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和行为准则来处事待人。

4、服务群众——职业目标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这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

职业活动使为人民服务获得了具体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服务群众必然成为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每个公民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能够和应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又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秩序和和谐状态。

5、奉献社会——本质特征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奉献社会的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指向,所有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