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关系转自网络.docx
《浅议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关系转自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关系转自网络.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议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的关系转自网络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绩效考评体系是大部分企业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利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以营销、财务结果为主体的责任制考核结果。
但往往我们也会意识到有些企业市场营销和经营开拓很好,利润结果也不错,但总给人一种财务上的疲惫感,帐面利润高而可控制的现金资源较少,即企业虽有盈利能力,但若现金周转不畅、调度不灵,也将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
这种差异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货币的时间性和会计分期产生的核算差异,但另一方面从企业治理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由于两者追求的企业价值的落脚点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因此,如何处理好利润和现金流的关系,并保持经营开拓与财务稳健的协调,从多个角度兼顾相关者利益,正日益受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关注。
1、利润与现金流是企业价值追求的两个不同目标
利润和现金差异的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的恰当定位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差异控制具有全局和全面的性质。
对企业而言,利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与其他目标相比,利润具有"短期性"。
相对于企业的经营原则,相对于相关者利益,利润是一个相对次要的方面。
企业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如企业的信誉、市场占有率,或者是企业的规模增长等。
这些目标可能都比短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更有价值。
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通常是毁掉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真正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做事情,反而更能增加一个企业的持续的盈利能力。
企业价值追求的落脚点最终表现为现金流而不是利润的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以信用为主要特征的利润与现金差异过大。
正是由于现金流量特有的实现性和客观性,它已逐渐成为企业理财的核心,成为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财务分析当中,理财人员往往将利润与现金流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判断盈利质量、偿债能力、支付能力方面,现金流量的作用更加明显。
1.1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正、负数与所实现的利润正、负数相提并论,并不恰当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虽然与对应期间所实现的利润存在某种联系,但它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财务数据。
前者反映的是一定期间现金流转的结果,后者反映的是一定期间所实现的经营成果。
实践上,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同的是,利润正数和负数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被固化;分别表示盈利企业或亏损企业。
因此,利润的正数和负数作为判断标准也已经被固化,如作为企业绩效考评的一种依据,而现金流量则无此作用。
1.2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小推断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及利润的质量,不一定正确
很多人习惯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小,作为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活动成绩,甚至利润质量的标准。
现金流量净额越大,就认为企业经营活动越有效,所实现的利润的质量就越高。
反之,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理想,所实现的利润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
诚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小,确实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成绩和所实现的利润质量存在关联。
但这种关联是不直接的,也不一定正相关(有时可能是反相关),关联度的大小取决于不同企业、不同期间、不同经营活动项目的具体资金流转情况。
因此,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小来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利润质量的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够正确的。
2、企业现金流与利润的差异及其影响项目
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循环中,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包括投资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偿还长短期债务、偿付利息、交纳税金及日常营业支出等,现金流入主要包括通过销售回收营业收入、收回应收账款和进行长短期借款等而收入的现金。
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差就是净现金流量。
但是总体的净现金流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不能有效体现企业获取现金盈余的能力,这个数据的具体利用,离不开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所有项目的具体考察,离不开对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利润的具体复核,离不开对企业具体财务状况的具体分析。
任何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其他会计信息割裂开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与分析利润组成不同的是,现金流往往按照与企业经营和理财活动的关系而被分为营业、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
这是分析哪些活动能调动现金存量,哪些活动会恶化现金状况的结构基础,其中营业活动现金流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主要反映了主营业务的现金收支状况。
作为度量指标,现金流量是以实收实付,即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额。
而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账务处理基础计算出的会计盈利,是应收的收入与应付的成本费用的差额。
由于利润计算模式往往受企业选择的各项会计政策的影响,在实际核算中,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等的选择都使操纵会计利润成为可能,而现金流量基本上是无法操纵的。
事实上,企业即使处于盈利状态下也不能保证其现金流量能足以偿付其债务的本息,如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减弱,使坏账损失增加。
从长期来看,在企业现金运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利润与现金是趋于一致的,但在短期这种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项目有:
折旧的扣除、无形资产、开办费摊销、应收账款的形成、历史成本、机会成本对现金流的影响等。
2.1固定资产折旧的扣除与返还
企业定期计算折旧,并将之计入成本,但它并不会使企业因此而发生现金流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已经在发生时作为一项现金流出,如果再将这些投资支出的定期摊销(即折旧)当作现金流出,无疑会使固定资产投资支出重复计算。
因此在分析现金流量时,折旧费必须从运营成本中剔除。
营业现金流等于利润加折旧
营业净现金流=利润总额*(1-税率)+非付现成本=(收入-成本)*(1-税率)+非付现成本
展开就是=(收入-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1-税率)+非付现成本
=收入*(1-税率)-付现成本*(1-税率)-非付现成本*(1-税率)+非付现成本
=税后收入-税后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税率
2.2无形资产、开办费摊销
无形资产既可以是作为投资而投入的,也可以通过支付货币向其他企业购买。
它们均应在形成时视作投资项目的一项现金流出。
同样开办费在发生时立即形成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出,因此,在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内,并不会导致现金付出,如果在分析现金流量时不将摊销费剔除,势必导致不必要的重复计算。
2.3应收账款的形成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债权,是企业未来可能而不是现实的现金流入,在市场经济下,是可能的利润,而不是现实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从而不断增加现金流入是企业实现利润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产生利润与现金差异的主要因素。
2.4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与账外效益
如果资产项目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
那么这些资产的价值不会随着市价的变动而进行账面价值的调整。
由于采用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固定资产、尤其是投资期较长的投资,在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时期里,往往会形成较大的账外效益(即固定资产增值)。
测算现金流量时,这些账外效益也应予以考虑。
2.5机会成本对现金流的影响
由于企业的经济资源有限,将其用于某个投资项目,就不能同时用于其他投资项目,所以,只有把已失去的“机会”可能产生的效益也考虑进去,才能对企业最终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估。
尽管机会成本并不是一项实际的现金流量,但它无疑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结果的效益评价,因而也可视同一项现金流出。
3、保持现金流和利润的协调,把握企业正确发展方向的对策
协调处理现金流和利润在整个绩效考评体系中的关键是平衡,只有正确挖掘现金流量表、损益表所蕴含的重要的财务信息,才能保持企业经营理念与财务稳健政策的协调发展。
3.1把握企业生命周期,分析利润与现金流的结构差异
现金流量是由营业、投资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大块组成。
通过它们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就能把握企业或产品生命周期。
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是纯付出,唯一现金来源是筹资活动。
此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广开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
在企业的发展时期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大于0。
为了进一步占领市场,需要进一步筹资和投资,想方设法延长成熟期。
在企业转型期,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均为负数,这一阶段,企业的营销策略的重心应是处理好存货,同时,开辟新的投资领域。
这样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所在的不同阶段,平衡不同的利润和现金关系。
3.2结合现金流指标体系,正确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通过对企业现金流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支付能力和发展能力,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关联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分析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区分开来,以正确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实绩。
3.2.1偿债能力分析
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但由于真正用于偿还债务的最直接的资产还是现金。
因此,运用营业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全部债务的比率,能充分揭示一定时期内债务的支付能力。
由于经营活动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因而它的现金净流量也是整个现金流量的主要部分。
一般来说该值越大,说明企业还债能力越强,它与资产负债率相比,更能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3.2.2获利能力分析
获利能力分析是根据营业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资本支出等之间的关系,揭示企业保持现有经营水平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指标: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高。
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本期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即使在企业盈利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
3.2.3支付能力分析
是指通过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和各种支出进行的比较分析,主要指标:
固定付现费用支付能力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注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各项税金的现金)/各项固定付现费用。
这一比率如小于1,说明经营资金日益减少。
可能存在经营萎缩,收入减少以及资产负债率高,利息过大等问题。
3.2.4现金流量的正常分析
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往往采用计算反映净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
计算公式为: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净收益+折旧或摊销额)。
这个比率表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偏离正常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平程度。
其值大于1时,说明企业在应收帐款、管理存货等方面措施得当,产生了有利于企业的现金流量;其值小于1时,说明企业在应收帐款、管理等方面措施不力,产生了不利的现金流量。
3.3完善现金流的分析和控制制度
按照现金管理的特定目的(盈余性、可持续性、安全性)对现金流指标进行综合平衡分析,就可以形成综合平衡型现金流指标,从而实现对企业组织各个层级现金流的综合管理控制。
综合平衡型现金流指标包括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筹资前现金流量指标和现金净流量指标。
经营现金净流量指标意味着公司能够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或支付的)现金数。
通过它可以判断在不依靠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盈余现金用以偿还贷款、维持企业的经营能力以及进行新的投资,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企业现金盈余性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利润是否向现金有效地转化,向现金转化的顺利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甚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结果的完成。
管理和控制企业利润的生成以及利润向现金的转化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强化现金控制工具,如完善包括现金预算、资本预算、费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预算,建立以信用为主要特征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组织控制和制度规范,通过建立现金集中控制制度,不断加强现金监督检查。
结论
利润是主观评价,现金是客观现实,企业对现金流与利润的选择,既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非此即彼,也不是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双重眷恋。
这个关系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经营责任制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在我看来,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企业追求什么,这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它与不同企业的类型、规模、所处的环境(比如市场的结构、政府的介入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性质等)等很多重要的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彼得.圣吉曾说过“太多企业的绩效管理只注意可评价性,而忽视了引导性,使绩效管理本末倒置,绩效管理应该与企业的愿景结合起来”,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0月31日修订,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2]吴大军,《管理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余序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4]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29日发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5]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国际比较和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财会月刊》2000年第6期
[6]罗福凯、吴国灿,《战略财务目标探析》,《财会月刊》2000年第8期
[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2001年1月18日发布,财会[2001]7号修订
[8]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版
[9]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10]王国海,《简析现金流量表相关信息使用的若干误区》,《浙江财税与会计》,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