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258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docx

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

 

云南省勐腊县

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

 

二○○八年十月

 

云南省勐腊县

东瓜林铜矿普查报告

 

报告编写单位:

云南华西矿产资源有限公司

总  工:

王海贵

编写人员:

喻云平 陈玉云 曾红艳 张林

报告提交时间:

2008年10月

 

目  录

 

附图

1、勐腊县东瓜林铜矿地形地质图   比例尺1:

25000

2、云南省勐腊县东瓜林铜矿地形地质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比例尺1:

2000

3、勐腊县东瓜林铜矿1号勘探线剖面图        比例尺1:

2000

4、勐腊县东瓜林铜矿2号勘探线剖面图        比例尺1:

2000

5、勐腊县东瓜林铜矿ZK1钻孔柱状图        比例尺1:

200

6、勐腊县东瓜林铜矿ZK2钻孔柱状图         比例尺1:

200

7、PD2坑道素描图                 比例尺1:

100

8、PD3坑道素描图                 比例尺1:

100

 

附件

1、云南省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探矿证复印件

2、云南久鼎实业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东瓜林矿区化学样基本分析成果表

 

一、概述

  

(一)勘查目的任务

云南久鼎实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1月10日申请获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云南省勐腊县东瓜林铜矿普查探矿权证。

现持证证号为5300000610020,勘查面积35.34平方公里,有效期为2006年1月10日至2008年1月9日。

受探矿权人委托,我公司(云南华西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于2006年10月起至今对该铜矿勘查区进行了普查。

本项目工作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矿区1:

10000地面地质调查,寻找矿化线索、矿化点,初步查明矿区地层层序、矿区构造、岩浆岩及其成矿背景;通过矿化点及其周边1:

2000地质填图、矿化体浅表工程揭露取样,初步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估算矿区推断和预测的资源量,评价矿区是否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为进一步详查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二)勘查区位置和交通

勘查区位于勐腊县北部,距县城直平距约85km处,属云南省勐腊县保德乡所辖。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5′30″至101°29′00″,北纬22°18′00″至22°23′00″,面积35.34km2(表1)。

矿区至普洱市区运距125km,至省会昆明运距近695km。

江城至勐腊的县级公路从矿区北部通过,矿区有16公里简易公路与之相通,交通较方便(图1)。

表1     东瓜林铜矿矿区范围坐标表

拐点

编号

经纬度坐标

3°带坐标值

东经

北纬

X(m)

Y(m)

1

101°25′30″

22°23′00″

2476405

34440783

2

101°29′00″

22°23′00″

2476383

34446791

3

101°29′00″

22°18′00″

2467155

34446759

4

101°27′00″

22°18′00″

2467167

34443324

5

101°27′00″

22°22′15″

2475011

34443353

6

101°25′30″

22°22′15″

2475021

34440778

(三)勘查区地理经济概况

测区属中山中深切割山地地貌区,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最高海拔1910m,西北部小黑江河床最低海拔720m,相对高差1190m,山脉主体走向北东。

测区北部发育有流向南西常年地表径流-小黑江,属澜沧江水系支流,切割较深,沿坡面植被较发育。

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年均降雨量1540mm,6-9月为雨季。

勘查区行政区划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保德乡管辖,居民以傣、哈尼、瑶、彝为主,农村经济以水稻、橡胶种植为主,经济相对较落后。

(四)以往地质工作

涵盖本次勘查区范围在内,测区以往已进行的主要地质工作有1972-1976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

20万江城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其后又陆续完成了1:

20万江城幅区域水文地质和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

以上区域地质矿产与化探资料,为本次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五)本次工作情况

公司自2006年10月起至今,对东瓜林铜矿主要进行了地面地质调查与探矿工程施工取样。

通过填图扫面地表找矿,发现了矿化点三处,发现并初步揭露矿体一个,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为下步勘查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本次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1:

10000地质填图35.34km2;

2、1:

2000地形地质简测2km2;

3、1:

1000地质剖面测量2条,共2290m;

4、槽探346m3(7条);

5、坑道素描37.4m;

6、钻探及编录274.84m;

7、基本化学分析17件;

8、铜物相分析一件。

二、区域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之兰坪-思茅坳陷南部东缘,属澜沧江断裂带与无量山-营盘山断裂所夹挟地区。

该区自中晚泥盆世至中新世均有沉积,其中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中多含火山碎屑物质,地层不整合发育。

特别是该地区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红色碎屑建造发育极好,出露广泛,为沉积型铜矿和膏盐类矿产的重要赋存层位。

由于矿区位于营盘山断裂带上,受其影响,区域构造线以北西走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地层褶皱较发育。

除前述火山喷发记录外,区内中新生代岩浆活动较弱。

区域上除沿无量山断裂有线型动力热流变质外(矿区表现不明显),出露均为未变质地层。

三、矿区地质

  

(一)地层

区内仅出露分布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

前者区内仅见上统坝注路组(J3b),后者区内上、下统均有分布。

其中下统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面貌,由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景星组,乌沙河组,曼岗组,上统仅划分为曼宽河组。

1、坝注路组(J3b):

出露于矿区西北角和矿区北部北西向断裂(F1)东侧。

其岩性以褐红色块状钙质、铁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中下部常见夹灰紫色中细粒岩屑砂岩、钙质长石砂岩,上部夹钙质泥岩、泥灰岩。

本组底部与下伏中侏罗统和平乡组整合接触,向上碎屑粒度变细且钙质成分增加,属陆相碎屑沉积。

该组区域厚度182.1-988.8m,矿区内厚402m。

区域上本组上部钙质泥岩中局部见铜矿化。

2、景星组(K1j):

出露于矿区中西部、东北部。

其岩性较稳定,为一套以浅色砂岩为主体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由黄白色、黄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与黄绿、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以砂岩为主的多个沉积旋迴。

本组与下伏坝注路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见3-8cm厚黄褐色铁质含砾粘土岩,局部砂岩中含较多玻屑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岩屑。

该组区域厚823.7-1871.8m,矿区内厚820m。

3、乌沙河组(K1w):

分布于矿区中部,另东北角、东南角也见小面积出露。

其岩性上部为褐红色、灰紫色(钙)泥质粉砂岩与细粒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互层;下部为褐红色钙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夹岩屑石英砂岩。

该组与下伏景星组整合接触,碎屑粒度向上总体变粗,常见钙质结核。

该组区域厚20.8-394.5m,矿区内较厚。

4、曼岗组(K1m):

分布于矿区南部。

其岩性以紫灰、紫红色细粒、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含砾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夹褐红色钙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多个向上变细沉积旋迴,旋迴底部常有含砾砂岩、砂砾岩出现。

该组属河湖相红色砂泥质建造,砂岩居多,底部与下伏乌沙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顶部与上覆上白垩统曼宽河组(K2m)整合接触或为老第三系不整合覆盖。

该组区域厚258.5m-834.7m,矿区厚343m。

该组区域上由北东(江城一带)向南西,砂岩粒度变细,砂砾岩夹层减少,该时期沉积盆地中心位于矿区西南(矿区位于两者间)。

岩石光谱分析,本组砂页岩中Cu含量一般达100-250ppm,浅色砂岩中铜矿化普遍,是区内已发现铜矿体的赋存层位。

5、曼宽河组(K2m):

分布于测区南部小新寨一带。

其岩性上部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为主,夹同色粉砂岩,顶部夹灰绿色泥岩、泥灰岩透镜;中部为粉砂岩、钙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细砂岩;下部为褐绝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多层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该组与下伏曼岗组呈整合接触,其上为古新统勐野井组(E1m)不整合覆盖,区域厚度为2893.6-3142.4m,矿区厚>1690.3m。

该组属河湖相红色砂泥质建造,厚度大,岩性较稳定。

本组下部紫红色砂岩中的灰白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夹层中见铜矿化现象。

(二)构造

矿区受营盘山断裂影响,断层、褶皱均较发育。

其中断层以北西、北东向为主,褶皱轴向以南北向至东西向为主。

北西向断层主要有伸岗岭丫口断层,北东向断层有龙塘山断层、三家地断层;背斜有打矮山背斜、旧衙门背斜和一碗水向斜。

1、断层

①伸岗岭丫口断层(编号F1):

区域延长>54km,区内延长5.5km,穿过矿区东北部。

断层走向320°,向北东区外见被北东向横断层错切,断层南西盘为J3b-K1m,北东盘为J3b-K1j。

沿断层见角砾岩带,推测属逆断层,断面倾向北东。

②龙塘山断层(编号F2):

区域延长55km,紧邻矿区西北角外通过。

断层走向65°,舒缓波状,大体垂直岩层走向延伸并错移北西向断层,水平断距0.5-2.5km,沿线见破碎-角砾岩及牵引褶皱。

③三家地断层(编号F3):

区域延长>52km,区内延长近3km,走向北东45°,缓波状,属倾向南东的张扭性正断层,断面倾角40-50°。

该断层水平断距为0.5-4km,沿线见构造破碎-角砾岩带。

断层下盘(北西盘)为K1m,上盘为K1w。

2、褶皱

①打矮山背斜(编号①):

背轴部位于矿区西侧打矮山一带,轴线近南北,轴部出露地层为J2h、J3b,翼部为K1j-K1m,两翼岩层倾角25-70°,轴面近直立。

②旧衙门背斜(编号②):

为一轴向近东西的短轴背斜,向西渐不明显。

背斜核部为K1j,翼部为K1w,两翼岩层倾角30°左右,轴面近直立。

③一碗水向斜(编号

(1)):

为一轴向近东西的短轴向斜,向斜轴向南东倾伏,交于北东向三家地断层上。

核部出露为K1m,翼部为K1w,北翼岩层走向230°,倾角45°,南翼岩层走向120-130°,倾角20-30°,向斜翼间夹角70-80°。

矿区位于北西至北东向构造转挽、交切部位。

矿区以北西向伸岗岭丫口断层为界,其东岩层走向为北西向,其西岩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其中与铜矿赋存空间关系密切的是一碗水向斜和三家村正断层。

前者控制着区内矿体空间产出形态,后者横切含矿地层,阻碍了含矿层向东延伸。

  (三)岩浆岩

区内未见岩浆活动产物出露。

四、矿体地质

  

(一)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工作共发现铜矿体一个(三家地铜矿体),铜矿化点三处(分别为白龙寨、小新寨和D55铜矿化点)。

从矿体及矿化点特征看,三家地铜矿体和小新寨铜矿化点属沉积型砂岩铜矿,赋矿层位分别为K1m和K2m,白龙寨和D55铜矿化点初步分析认为属中低温热液成因类型,矿化体多沿构造裂隙产出,与断裂关系密切。

下面以三家地铜矿体为主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1、三家地铜矿体

该矿体(层)赋存于下白垩统曼岗组(K1m)中上部。

矿体呈层状夹于以泥岩为主的紫红色层中,其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与围岩顶底板界线区别清晰。

赋矿岩层为浅灰色中薄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富炭质,发育缓波状-水平纹层,纹层厚度1-2mm,沿纹层剥离面及垂直层面节理断面上多见绿色氧化铜薄膜、线纹和植物茎干炭屑。

矿石呈浅灰绿色。

该矿体出露于近东西向一碗水向斜近核部,向斜南翼矿层露头走向125°,倾角20-40°,上缓下陡,工程控制延长260m,矿化层走向长390m,向南东交于F3断层之上;向斜北翼矿层露头走向总体为80°,倾角30-50°,稀疏工程揭露延长860m,矿化层走向长>1230m,向东也交于F3断裂上。

南北翼矿体、矿化层延长总计3890m,向斜南翼露头出露标高1554-1369m,向斜北翼露头出露标高1554-1192m;沿矿体倾向ZK2钻孔控制矿体最大延深370m,推测矿最大埋深标高为1200m±。

矿层最大厚度3.40m,最小1.14m,厚度变化系数为69%,属较稳定;单样含Cu0.47-1.50%,单工程含Cu1.00-1.45%,品位变化系数36%,属有用组分含量较均匀。

2、小新寨矿化点(地理坐标东经101°30′00.2″,北纬22°18′06.8″)

该矿化点目测矿体厚度0.75-2.21m,矿化体产于紫红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所夹之灰白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中,产状80°∠40°,向南、北走向上为浮土所掩盖,可见露头长约7m,赋矿层位为上白垩统曼宽河组(K2m)。

岩层面及断口见线纹、薄膜状孔雀石,目估含铜品位0.5%±。

3、白龙寨矿化点(地理坐标东经101°26′00.3″,北纬22°17′47.2″)

该矿化点位于北西向断裂西侧,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乌沙河组(K1w)浅灰色薄层状岩屑砂岩,矿化体产于北北西向构造破碎节理带中,破碎带宽3.5m,可见延长>10m,目估含铜0.2-0.8%±。

含铜矿物以孔雀石为主,见星点状辉铜矿。

4、D55矿化点(地理坐标东经101°29′45.8″,北纬22°19′54.7″)

该矿化点位于北西向伸岗岭丫口断层(F1)构造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乌沙河组(K1w)灰紫色、褐红砂泥岩之碎裂角砾岩。

一件刻线样(样长1.39m真厚1.02m)化验结果含Cu0.7%。

F1断层在矿化点附近表现为高角度逆断性质,断面倾向42-55°,倾角72-80°,其断层带及旁侧构造节理为矿质充填赋存空间。

含铜矿物为孔雀石、蓝铜矿为主,见星点状辉铜矿、斑铜矿,并伴有褐铁矿化。

地表露头延长>4.5m。

  

(二)矿石质量

1、矿石矿物组成:

砂岩型铜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铜矿、孔雀石,次为蓝铜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及岩屑。

辉铜矿呈微细尘点或绿豆大小大致沿岩层纹理散布,局部形成蚕豆大小或厚0.5-1cm,长5-15cm的扁平透镜顺纹层产出;孔雀石、蓝铜矿在矿石断口上显断续线纹状,剥开面上显薄膜状。

黄铁矿多见于砂岩剥开面上呈不均匀散布,已褐铁矿化。

沿构造产出的热液型铜矿化体矿石矿物组成相对复杂,常见金属矿物除前述外,还见有斑铜矿、黄铜矿、褐铁矿,脉石矿物还见有方解石等。

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细粒砂状结构为主,次为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

矿石构造以层块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浸染状构造。

3、矿石化学成分:

本次以三家地铜矿体为重点进行了化学基本分析采样,分析项目为主元素铜,分析结果见表2。

分析结果矿石含Cu品位为0.47-1.50%,除1件样品外,其余超过现行《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氧化铜矿石最低工业品位(0.7%)。

本次未对矿石伴生组分进行综合分析测试,类比区域上同类型矿床,一般矿石多伴生有益组分Au、Ag。

表2    东瓜林铜矿基本分析测试成果表

分析编号

原编号

检测项目/(10-2)

Cu

样长

真厚

垂厚

0822-1

TC1-H1

1.45

2.30

1.27

1.44

0822-2

TC2-H1

1.36

2.70

1.64

1.64

0822-3

PD2-H1

0.47

0.65

0.51

0.69

0822-4

PD2-H2

1.50

1.39

1.19

1.48

0822-5

PD2-H3

1.43

0.95

0.86

1.01

0822-6

PD2-H4

0.95

1.35

0.84

1.56

0822-7

PD3-H1

1.36

1.35

1.14

1.70

0822-8

PD3-H2

0.06

0.70

0822-9

ZK1-H1

0.001

0.59

0822-10

ZK1-H2

1.48

1.09

1.02

1.48

0822-11

ZK1-H3

1.09

1.05

0.96

1.09

0822-12

ZK1-H4

0.003

0.55

0822-13

ZK2-H1

0.001

0.78

0822-14

ZK2-H2

0.97

1.35

1.22

0.97

0822-15

ZK2-H3

1.03

1.15

1.01

1.03

0822-16

ZK2-H4

0.001

0.57

0822-17

D55-H1

0.70

1.39

1.02

  (三)矿石类型及品级

据一件样品物相分析结果,样品含总铜2.423%,其中结合铜0.208%(占8.58%),游离铜1.273%,次生铜0.88%,原生铜0.062%。

前两者氧化铜相加共计1.481%,氧化铜含量占总铜61.12%,属氧化铜矿石。

  (四)矿体围岩和夹石

三家地铜矿体呈层状产出,矿体围岩为曼岗组(K1m)灰紫、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岩。

在各工程中均见矿体直接顶板为一层厚20cm的灰白色钙泥质粉砂岩,之上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矿体直接底板为中厚层状紫红色砾砂岩,厚度一般3-5m。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突变,矿体内未见到大于剔除厚度的夹石。

  (五)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1、矿床成因

东瓜林铜矿三家地铜矿体赋存于下白垩统曼岗组(K1m)中,具有以下产出特点。

①矿体呈层状,含矿层以浅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与围岩顶底板界线清楚,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

②矿石构造以层状、纹层状为主,细粒砂状结构。

③没有明显的围岩蚀变现象。

④含铜砂岩层位于砂、砾-泥沉积旋迴下部,含矿层呈浅色夹于紫红色层之中,富含植被炭屑。

根据区内铜矿结构、构造、矿体形态产状等初步分析认为东瓜林三家地铜矿属砂岩铜矿类型。

其成因与曼岗组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大量炭屑的存在证明了河湖沼泽相还原沉积环境的存在,有利于溶解于盆地水体中铜元素的沉淀与富集。

2、找矿标志

据其成因分析,矿区找矿标志为:

①地层剖面结构中各级别沉积旋迴下部;

②紫红色“氧化层”中的浅灰白色“还原层”;

③岩层中富含植物炭屑。

五、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据物相分析结果(详见前述),区内矿石氧化铜含量为61.12%,结合铜含量为8.58%。

结合式氧化铜含量低于易选氧化矿石(结合铜<20%)标准,属易选氧化矿石。

据该地区同类型矿山选厂选矿情况,有用组分铜的回收率一般为70-80%±。

六、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本次矿床普查阶段,未进行矿区水工环地质专门调查。

现根据矿区气象和地形地貌、矿体围岩等特征简述如下。

  

(一)地貌及气候

矿区位于云南高原南部边缘地带。

区内属中山中深切割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最高海拔1910m,最低720m,相对高差1190m。

区内河流属澜沧江水系小黑江支流,区内与矿体出露分布关系密切的主要为一条流向北东东的常年地表径流,其中矿界内河床最低点海拔为1280m(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1℃,年均降雨量1540mm,6-9月为雨季,月最大降雨量最高达535mm。

  

(二)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出露分布均为中生代红层,主要有J3b、K1j、K1w、K1m和K2m,岩性以砂、泥互层为主,夹少量钙质泥岩、泥灰岩,含裂隙水,泉水流量一般<0.1L/S,地下径流模数<0.5L/s·km2,地层富水性弱-很弱。

区内断层不发育,与矿体关系密切的主要是F3断层,断面倾向南东,倾角40-50°,破碎角砾岩带宽几十厘米至几米,多为泥质、钙质充填胶结,透水性差,对地表水沟通微弱。

本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雨。

含矿层之上覆盖着较厚的弱含水隔水层(K2m),矿体直接顶板为灰白色泥岩隔水层,基本没有渗入地下水补给到含矿砂岩层。

发现的铜矿层主要分布在北东东向河流北侧,山坡较陡,大气降水大多从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沿岩石层间裂隙渗入形成的地下水量很小。

已施工坑道较干燥无明显滴水现象。

总体,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裂隙含水层直接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水文地质问题对矿床浅部开采不造成明显影响。

  (三)矿区工程地质

区内矿体、围岩以砂、泥岩互层为特征,粉砂岩、泥岩所占比例约60-70%,主体属半坚硬-软弱工程岩组。

砂岩裂隙率一般1.5%,裂隙宽1-3mm,微张状、充填或半充填;泥岩富含水云母及高岭石矿物,透水性弱,亲水软化性强,在岩体风化结构面上形成软弱面,易产生塌滑。

总之,矿区以薄中层,部分厚层状构造的层状岩类为主,岩层层间裂隙发育,常夹有泥岩软弱层,有滑坡产生,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四)环境地质

1、区域稳定性

矿区是一个多震地区。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41年以来,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

较近的如1965年7月3日及1969年2月29日本区范围曾发生6≤M≤7地震。

最近如2007年5月16日老挝北部(距边境70km)6.6级地震及2007年6月3日普洱6.4级地震均殃及本区。

这些地震多属浅源地震,且多发生在大断裂带上。

据云南省县、市地震基本烈度表(1993),该区属7度区。

2、地质环境质量

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澈良好,山体植被发育,沟坡未见泥石流及大规模坍滑发生,矿体及围岩无放射性元素及汞砷等有害元素,附近没有村寨,矿山开采对附近居民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

综上,东瓜林铜矿属工程地质问题为主的中等开采技术条件矿床。

七、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矿区1:

5000-1:

2000地形底图是采用云南省测绘局1978年出版的1:

1万地形图放大,再经野外实地用经纬仪和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对局部地段进行修改、校正而形成。

该图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地勘工程定位及1:

2000勘探线剖面、钻孔、坑道测量均用经纬仪、GPS及皮尺等在野外实测。

上述测量工作成果,基本满足了矿床地质普查阶段工作要求。

(二)地质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

10000-1:

2000矿区地质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地质成果:

1:

20万区域地质测量及1:

5万勐旺幅、倚邦幅实际材料图基础上,在野外采用穿越法进行填制。

其中1:

2000矿区地质图是以追索含矿岩性层为主,采用追索法和穿越法结合填制而成。

填图穿越路线间距一般为200-500m。

填图单元划分至组,重点突出含铜砂岩层。

地质图分层合理,对地质体认识正确,界线勾划符合实际,各项精度基本满足地质普查要求。

探槽采用1:

100比例尺素描,选择素描一壁一底;坑道、钻孔分别采用1:

100和1:

200比例尺进行编录,压顶法素描,整理成坑道素描和钻孔柱状图。

工程编录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三)样品的采取、加工及测试

坑道、探槽中化学基本分析样品均采用刻槽采集,样槽规格为5-10×2-5cm,样长一般1-2m,在矿体及顶底板上连续刻取,采样长度除部分探槽外均不大于矿体可采厚度(2m),样原始重量为3-5kg/件,钻孔中矿心取样沿长轴方向劈取一半为样品,矿心采取率不低于80%要求标准。

基本分析项目为铜。

样品的破碎、过筛、拌匀均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

据矿区矿石特征,结合规范要求样品一次破碎、中磨,按介特公式Q=kd2进行缩分,K值取0.2,缩分后样重0.5kg。

再经细磨过筛、缩分,留正负样各180g,正样加工至0.09mm粒径送化验分析。

样品加工总损失率不大于5%。

本次工作基本分析测试交由具备化验测试资质的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大队实验室承担。

(四)勘探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

1、勘探类型的确定

根据《铜、铅、锌、银、镍、钼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下简称《规范》)附录D,东瓜林铜矿属矿体规模中等,矿体形态简单,构造影响程度中等,矿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