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精析精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
《教材精析精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精析精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精析精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教材链接
涉及模块
模块内容
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选修四人物评说
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导学指南】
本单元涉及必修一第六、七单元及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等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历经曲折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并得成功实践,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中国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本单元内容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并与必修二、三适当联系。
【材料选读】
材料一《共同纲领》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解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共和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它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它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从上述《共同纲领》内容看,成立初期的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它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为经济基础。
这一段材料可用以考查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此为载体理解新中国的性质及“过渡时期”这一历史概念,分析上述规定的历史依据及其目的;还可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比较,认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
例:
(2008年高考·广东卷)1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材料二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第二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十二)决定大赦;
(十三)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解读
五四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讨论通过的,它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政权形式上表现;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人大代表由普选产生等等。
这些突出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人民民主的新阶段。
主权在民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内容结合起来理解。
也可以将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体会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不同。
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民族工作方面,过去四年中,政府根据宪法的规定,在保证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平等的原则下,继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收到很大的成效。
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他们真正是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在一九五八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
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四个自治区,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
全国少数民族的学生数目增长得很快。
一九五八年上半年小学生有三百一十九万人,中等学校学生三十一万人,高等学校学生一万六千人。
在全国的三千六百万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学生总数达到三百五十一万人。
同解放前比较,小学生增加了六倍以上,中等学校学生增加了七十九倍,高等学校学生增加了二十七倍。
有许多过去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现在已经制定了文字方案,有了用自己的文字出版的书籍和报纸。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9年4月18日)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重要政治制度,先后载入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除了制定大量的法律、政策和措施以外,在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方面还做了大量工作:
引导进行社会改革;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各族人民大团结天安门广场的民族团结柱(2009年国庆)
命题可以以此材料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及其作用;可以与羁縻制度联系比较,认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还可以结合地理及近代历史有关史实分析实行此制度的原因。
例:
(2010年高考·北京卷)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材料四“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
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
谁也不好吞掉谁。
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
材料解读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所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香港、澳门仍分别在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台湾则被国民党当局盘踞,国家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解决历史上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条件和时机,已经逐步具备。
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作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重要决策。
命题可以材料为载体,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依据与含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还可以联系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意义。
材料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最近,印度和中国签订了一个关于某些事项的协定,在签订这协定的过程中,我们定下了某些原则,这些原则应成为我们两国关系的规范。
这些原则就是承认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以及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原则很可以作为一个榜样。
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的精神就会发扬。
——尼赫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一切国家》(1954年6月26日)
尼赫鲁(1889—1964),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国大党主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一切国家》是尼赫鲁在宴请访印的周恩来总理时的讲话。
在这次访问中,两国总理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解读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了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加强和发展与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4年6月周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同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这些原则后来逐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确认,成为指导国家关系的重要原则。
这则材料可用来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还可以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谐世界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原则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地位。
例:
(2010年·湖南卷)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材料六中美关系的改善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材料解读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启了两国重新交往的大门,对中美关系和世界形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上海公报也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这就是:
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最核心的内容,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保证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
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与周恩来
这段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及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考查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其背景等。
例:
(2009年高考·福建卷)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图片解析】
图片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图片解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时,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的问题。
他说: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6月,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言,对这个方针进行了阐述。
这一方针的提出和贯彻,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保证了我国多党合作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据此材料,可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这一方针提出的依据与目的;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改革开放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有了哪些新发展?
图片二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届次
时 间
代表人数
委员长
历 次 会 议
第二届
1959年4月~
1965年1月
1226人
朱 德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
1965年1月~
1975年1月
3040人
朱 德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
1975年1月~
1978年3月
2885人
朱 德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
1978年3月~
1983年6月
3497人
叶剑英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3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79年6~7月)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80年8~9月)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81年11~12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82年11~12月)
——新华网《历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
图片解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建国以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没能顺利发展,政治权力缺乏应有的制约机制,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等;这些使文革得以发动和持续。
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会议,更谈不上行使权力和制止动乱;地方各级人大会议也被迫停止活动;很多人大代表因“政治问题”被审查、被批斗。
材料直观反映了“文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断了。
据此材料思考,民主法制遭践踏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可吸取哪些教训?
怎样避免文革这样的灾难?
图片三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2008年03月21日中国政府网
图片解读
文革期间,公民的权利、国家法律的尊严遭到肆意践踏。
深刻的教训使党和人民认识到完善国家宪法与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经济建设的迅速展开,要求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此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工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
据此材料可以思考这些法律有何特点?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作用?
反映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什么趋势?
等等。
图片四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次汪辜会谈
图片解读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3年4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确立两会的联系方式和会谈制度,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渠道。
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图片可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重大发展及其原因;认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思考台湾问题解决的条件与困难。
图片五“一边倒”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
图片解读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1949年12月起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协定》等。
由于中苏同盟的缔结,也由于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和对国际问题的认识,中国政府将在国际事务中站在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一边。
这就是“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内容。
据图片可以思考:
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一边倒”外交的形成对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种经贸关系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图片六上海合作组织
图片解读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其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
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等原则。
命题可以据此材料考查信息获取及分析推理能力,如上海合作组织有何特点?
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目标?
【人物春秋】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十大关系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是社会主义的新方针,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着眼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新关系。
《论十大关系》展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进行多方面探索。
毛泽东回顾这段历史时多次说过:
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1956年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后来,邓小平曾对《论十大关系》作出这样的评价:
“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
【思维训练】
1.下面这张选民证,它为研究新中国选举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原始凭证。
它颁发的时代应该是()
A.人民政权巩固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2.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宣布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驻兵权”,收回美法荷三国在东交民巷的兵营及地产。
这反映出我国当时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B.一边倒
C.打扫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3.对下面图片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B.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C.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D.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4.毛泽东在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说: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这一观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A.修改了中共“八大”有关主要矛盾的论述
B.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理论依据
D.强化了党内的集权现象
5.1979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组部、统战部的报告,指示要恢复在国务院个部委、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做法。
另外到1981年为止,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共发展新成员3.5万多人,建立地方组织700多个、基层支部4000多个。
这表明()
A.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工作逐步活跃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恢复发展
C.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稳步推进
D.我国人民民主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6.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确定。
”材料说明()
A.“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B.“一国两制”构想得以成功运用
C.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中央开始确立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
7.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等。
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B.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市场交易原则
C.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D.健全立法司法制度
8.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部分外交活动。
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时间
外交活动
1989年5月
中国与苏联关系实实现正常化
1990年,7月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建交
1991年11月
中国与越南关系实现正常化
1992年1月
中国与以色列建交
1992年8月
中国与大韩民国建交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
”……全国工农兵会议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瑞金三年多时间就颁布了上百个法律条例,如《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条例》等。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二在1943年4月23日延安召开的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区、县、乡人民代表会为人民管理政权的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
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