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docx
《第十章 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
第十章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
第九章从生产厂商的角度讨论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本章再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角度研究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并把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运用均衡价格理论解决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问题,从而完成对生产要素的市场分析。
本章还将讨论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原则
一要素所有者和要素供给
生产要素有原始生产要素和中间生产要素之分,劳动、土地等属于原始生产要素,而设备、原材料等资本形态的生产要素则属于中间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是居民户,也就是消费者,而中间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是厂商。
消费者的行为目标是效用最大化,而厂商的行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从根本上说,分析二者行为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由于生产要素的特点及要素拥有者自身的区别,分析过程的具体形式将会有所不同。
不过,如果注意到下面这一点,将会减轻我们讨论的负担,即中间要素的供给与一般产品的供给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中间产品本身就属干一般的产品,而关于一般产品的供给理论在产品市场中已经详细阐述过,所以在这里,我们将集中精力讨论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问题。
消费者拥有的要素数量或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既定的,如时间每天只有24小时,每月的工资收入是1000元等等。
消费者不可能向市场提供超过他拥有的资源数量。
消费者拥有的资源或多或少能给消费者带来直接效用。
如消费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娱乐和休息。
那为什么消费者不将这些要素全部留作自己消费,而要将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全部提供给市场呢?
对于一个具有理性的消费者来说,消费品或消费形式的多样化将是其最好选择。
消费者通过出售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是获得其他消费品或消费形式的手段,换句话说,要素供给能给要素所有者带来一种间接效用。
因此消费者将把他所拥有的要素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保留自用”,而另一部分则“供给市场”。
这样,生产要素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选择问题。
二要素供给原则
生产要素所有者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才能使效用最大化呢?
结论应该是:
作为“保留自用”的要素的边际效用等于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
为什么呢?
如果“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大于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那么,要素所有者可以从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中拿出一小部分作为自用,来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因为,拿出来的这一个部分资源作为自用所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这一部分资源作“要素供给”所导致的效用损失,即收益大于成本。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过程一在会持续到“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资源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状态。
如果“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大于“要素供给”资源的边际效用,则整个过程刚好相反。
那么,“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和“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正如上面所说,要素供给本身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而是通过与收入相联系,给消费者带来间接效用。
因此,效用可以被看作是要素的复合函数。
假如要素供给增量为ΔL,由此而引起的收入增量为ΔY,而由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ΔU,则:
ΔUΔYΔU
——=——·——
ΔLΔLΔY
其中,ΔU/ΔL为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表示要素供给量增加1单位所带来的消费者效
用增加量。
ΔU/ΔY为收入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1单位货币收入所增加的效用。
ΔY/ΔL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即增加1单位要素供给所增加的收入。
如果这里的要素L是劳动,劳动的单位是小时,货币的单位是元,则上式表示:
增加1小时劳动所增加的效用等于增加1小时劳动所增加的收入与增加一元货币收入所增加的效用的乘积。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要素供给者是要素价格的接受者,他提供的要素数量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因此要素的边际收入等于要素的不变价格W,即:
ΔY/ΔL=W
于是,上试就可以改写为:
ΔUΔU
——=W·——
ΔLΔY
与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相比,自用资源既可以提供间接效用,如把时间拿出一部分来搞家务从而节省佣人开支来相对增加收入;也可以提供直接效用,如休息、娱乐。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自用资源只能带来直接效用。
这样,如果用L来表示自用资源数量,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就是ΔU/ΔL,它表示增加1单位自用资源所增加的效用。
于是,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就可写为:
ΔUΔU
——=W·——
ΔLΔY
上式表示,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素所有者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应该使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等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与不变的要素价格的乘积。
如果要素是劳动,则劳动所有者应将其有限的时间在劳动和闲暇之间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分配原则是:
劳动者的最后一个单位时间(例如是1小时)无论是用于闲暇所获得的直接效用,还是用于劳动取得收入,这部分收入给消费者带来的间接效用相等。
第二节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力所提供的劳务的报酬,也就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在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两种市场结构。
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决定
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指无论是劳动的买方——厂商,还是劳动的卖方——劳动者,都不存在对劳动的垄断,劳动的价格——工资,完全是由劳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1.消费者对时间资源的配置
消费者向市场提供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
在所有消费者在任何时候所提供的劳动被视为同质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则是劳动时间的函数。
工作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劳动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否会每日提供24小时的劳动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呢,一般来说不大可能。
因为消费者除了工作之外最起码还要睡眠和休息,否则会影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更不用说还要吃饭、娱乐和社交了。
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把自己既定的时间资源分为两个部分:
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
劳动给消费者带来收入,从而带来间接效用。
闲暇给消费者带来直接效用。
劳动的代价是减少了娱乐和休闲,闲暇的代价是减少收入,劳动收入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消费者将在收入和闲暇之间作出选择。
2.劳动的供给曲线
与一般的具有正斜率的供给曲线不一样,劳动供给曲线有一段具有负的斜率,即曲线向后弯曲。
当工资较低时,消费者随着工资的上升会增加劳动供给量;当工资超过某一水平后,劳动供给量却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减少。
表10-1表示,某个工人在低工资水平时只愿意工作较少的时间。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他愿意工作的时间延长。
但当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提高工资,工人劳动的时间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
根据表10-1,作出图10-1。
图中的劳动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表10-1工资率与劳动供给
工资率(元/小时)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劳动时间(小时)
15
25
34
42
49
54
57
58
58
57
55
图10-1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从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闲暇商品的价格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
从替代效应的角度来看,工资水平上升,不仅表示劳动的收入增加,还表示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闲暇变得更加昂贵了。
于是消费者就会减少对闲暇的消费,转而用收人来替代,这样,闲暇减少,而劳动供给增加。
也就是说,从替代效应来看,工资水平上升会刺激劳动供给增加。
从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工资水平提高意味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会增加对闲暇这种商品的消费。
由于劳动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增加对闲暇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因此,从收入效应来看,工资水平提高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工资水平提高既可以引起劳动供给增加的替代效应,又可以引起劳动供给减少的收入效应。
那么,工资水平提高到底会使劳动供给增加,还是减少呢?
这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比较。
在低收入阶段,货币收入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大于闲暇带来的效用。
因此,工资提高引起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人们会增加劳动的供给。
在高收入阶段,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闲暇的边际效用递增,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小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这时,工资提高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人们会减少劳动的供给。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觉,那种效应更为重要是一个只能由经验才能回答的问题,单纯的理论分析并不能提供答案。
事实上,高收入国家周工作时数普遍低于低收入国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3.均衡工资的决定
上面讨论的还只是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为了得到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只需将所有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可。
由上一章,生产要素需求的内容可知,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的需求曲线也不例外,它表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反方向变动。
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综合起来,就可以决定均衡的工资水平,如图10-2。
图中劳动的需求曲线D和劳动的供给曲线S的交点E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
均衡工资水平为w0,均衡劳动数量为L0。
均衡点将随着两条曲线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
第一,社会习俗和法律限制。
如某些社会习俗约定妇女一般只做家务;法律禁止企业雇用未成年童工;限制外国移民等。
如果将这些习俗和法律加以改变,将大大增加劳动供给,从而使劳动曲线右移。
第二,人口的总量及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构成等也对劳动供给有重大影响。
图10-2均衡工资的决定图10-3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工资决定
不完全竞争是指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这种垄断有可能来自于工会对劳动供给的垄断,也有可能来自于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垄断。
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可能高于或低于其均衡价格水平。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工会的存在对工资决定的影响。
在现代经济学中,工会被看成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生产要素的卖方垄断),这主要由于工会被认为能够控制劳动供给量并通过其活动影响厂商和政府,最终影响工资率。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对产品的需求派生出增加对于劳动的需求,通过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工人的工资。
工会可以通过其活动要求政府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贸易保护等政策,来增加市场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
这些措施不但提高了工人的工资,而且增加了工人的就业。
如图10-3所示。
图中,劳动的需求曲线原为D0,这时,D0与劳动供给曲线S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工资水平为W0,就业水平为L0。
当劳动的需求增加后,劳动的需求曲线由D0移至D1,这时D1与S相交于E1,决定了新的均衡工资水平为W1,就业水平为L1。
因为W1>W0,L1>L0,说明,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工资水平上升了,就业水平提高了。
2.减少劳动的供给
在劳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工会可通过减少劳动的供给来提高工资。
其措施主要包括:
限制非会员受雇,通过政府采取强制退休、禁止使用童工、限制移民、缩减工作时间等。
这样劳动供给的减少会带来工资的提高。
如图10-4所示。
在图中,劳动供给曲线S0与劳动的需求曲线D相交于E0,如果劳动的供给减少,其供给曲线左移到S1与劳动的需求曲线D交于E1。
工资水平由原来的W0上升至W1,工资提高了;劳动数量由原来的L0减少到L1,就业水平下降了。
3.实行最低工资法
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这样,在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也可以使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如图10-5所示。
在图10-5中,原来的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为E0,W0为均衡工资率,L0为均衡条件下的雇佣量。
如果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高于由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均衡工资率,工资水平被人为地提高,即由W0上升到W1。
现在,在工资率为W1的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数量减少到了L1,而劳动的供给数量却增加到了L2,劳动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差额就是由于提高工资所产生的失业。
图10-4减少劳动的供给图10-5最低工资法
当然,在劳动市场上还有厂商买方的垄断因素。
当厂商的垄断程度提高时,就会竭力把工资压低到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下。
应该说,尽管劳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对工资的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
还是劳动的供求状况在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的供求是决定工资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地租理论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其特点被描述为:
原始的和不可毁灭的。
说它是原始的,因为它不能被生产出来;说它是不可毁灭的,因为它在数量上不会减少。
土地数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或者也可以说,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着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如果土地价格合适的话,人们可以沿海岸造陆地、变沙漠为良田,从而“创造”出土地。
另一方面,如果人们采用一种会破坏土壤肥力的方式耕种,则土地也有“毁灭”的可能。
不过,为简单起见,这里不考察土地数量的这些变化,而明确假定它为既定不变,并在该假定下来考察土地的“市场供给”(不是自然供给)的情况。
一资源和资源服务
在正式讨论土地的供给之前、有几个概念须要首先明确。
1.资源和资源服务
资源不同于资源服务。
例如,劳动者是劳动服务的源泉,劳动服务是劳动者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工作。
同样,土地资源是土地服务的源泉。
类似的区别也适用于资本,比如,建筑物和机器作为源泉也不同于它们所提供的服务。
2.资源的市场交易和资源服务的市场交易
有些资源及其服务都可以在市场中交易,例如,土地和资本。
有些资源则不能,例如劳
动。
劳动服务可以被买卖,但劳动服务的源泉,即人类自身,却不能被买卖,至少现在的文明社会是这样。
3.资源的价格和资源服务的价格
如果资源和服务二者均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则就有两个价格,即资源的价格和资源服务的价格。
资源的价格是存量指标,例如,土地的价格是地价,计量单位是每英亩、公顷等面积单位的价格;资源服务的价格是流量指标,例如,土地服务的价格是地租,计量单位是每英亩土地使用一年的租金。
下面讨论的土地、土地供给及土地价格均是指土地的服务、土地服务的供给以及土地服务的价格。
二土地的供给曲线
前面说过,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要考虑土地的“市场供给”情况,它是否也与土地价格没有关系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仍然从分析单个土地所有者的行为开始。
假定土地所有者是消费者,从而其行为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它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既定的和有限的。
和前节分析劳动者一样,土地所有者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既定数量的土地在“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这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与供给劳动的情况类似,供给土地本身不直接增加效用。
土地所有者供给土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土地收入,而土地收入可以用于各种消费目的,从而增加效用。
因此,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是在土地供给所可能带来的收入与自用土地之间进行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自用土地是如何增加土地所有者的效用的呢?
显然,如果不用来供给市场的话,则土地可以用来建造花园或高尔夫球场等。
土地的这些消费性使用当然增加土地所有者的效用。
就象闲暇对劳动者的作用一样。
不过,一股来说,土地的消费性使用只占土地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不象时间的消费性使用占去全部时间的一个较大的部分。
如果不考虑土地消费性使用这个微小部分,即不考虑士地所有者自用土地的效用,则土地的效用只取决于土地收入,而与自用土地数量大小无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使土地收入达到最大,而为了使士地收入最大就要求尽可能地多供给土地。
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为既定的,故无论土地价格如何变化,土地供给都是不变的。
综合上面的讨论,之所以土地供给量不变,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固定不变,而是因为我们假定了,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没有自用价值。
如果土地只有生产性用途.则它对该用途的供给曲线当然就是垂直的。
事实上,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土地,同样也适用于任何其它要素。
我们可以作出下面的一般性的陈述:
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它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
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则可以这样说:
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0,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是垂直的。
即使该资源价格
下降.它也不会转移到其它方面(因为无利可得),即它的供给量不会减少。
例如,某些土地资源,如果它只能用来种玉米.则它对种玉米的供给曲线就会垂直,种玉米土地的价格下降不会减少它的供给量。
机会成本等于0这个假定显然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因为土地对土地所有者确实有某些消费性用处,尽管这些用处相对于其拥有的全部土地数量来说也许很小。
如果将士地的自用价值也考虑进来的话,则土地的供给曲线就可能不再是那么垂直,而是稍微向右上方倾斜。
当然,还有另一种办法也可以得到土地供给曲线垂直的结论。
那就是,我们不是象上面那样考虑用于生产目的的土地供给,而是考虑用于一切目的的土地供给,即既包括生产性使用,也包括消费性自用的土地供给。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供给就等于“市场供给”和“所有者自用“这两部分之和,于是.土地数量不变。
土地价格的变化只能改变这两个部分的相对大小,但显然不能改变其总和。
不过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按同样的逻辑认为其它资源的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
例如.我们可以将闲暇也看成是劳动的一种方式.于是全部劳动供给分为供给市场的和自用的两部分。
这样定义的劳动供给显然也是固定的,它不因劳动价格变化而变化。
显而易见,这种解释时经济分析并无多大用处。
真正有意义的供给曲线总是指为市场目的而提供的供给,不包括自用部分。
我们的分析将遵循这个原则。
三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将所有单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到整个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
再将向右下方倾斜的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土地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即可决定使用土地的均衡价格,见图10-6。
图10-6地租决定。
图10-6中,土地需求曲线D与土地供给曲线S的交点是土地市场的均衡点。
该均衡点决定了土地服务的均衡价格为R1,特别是,如果假定土地没有自用价值,则单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供给曲线为垂直线,进而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线。
当土地供给曲线垂直时,它与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土地服务价格具有特殊意义:
它常常被称为“地租”。
或者说,地租是土地供给固定时土地服务的价格。
由于此时土地的供给曲线垂直,且固定不变,故地租的变化完全由土地的需求曲线决定,而与土地的供给曲线无关,它随着需求曲线的上升而上升,随着需求曲线的下降而下降。
如果需求曲线下降到D',则地租将消失。
根据上述地租决定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关干地租产生的解释。
假设一开始时,土地供给量固定不变为Q,对土地的需求曲线为D',从而地租为0。
现在由于技术进步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由于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从而粮食价格上涨,对土地的需求曲线便开始向右边移动,从而地租开始出现。
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明地租产生的技术原因:
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不能增加。
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
土地需求曲线右移是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或土地产品的需求增加。
如果假定技术不变,则地租就由土地产品价格的上升而产生,而且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
四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和寻租
根据地租的概念,西方学者又对它从几个方向进一步发展。
1.租金
按照上面的定义,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土地服务的价格。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仅土地供给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还有许多其它资源的供给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某些人的天赋才能,就很象土地一样,其供给是自然固定的,它不会因为其价格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会因为其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这些固定不变的资源也有相应的服务价格。
这种服务价格显然与土地的地租非常类似。
我们可以把这种供给固定不变的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金”。
有时,租金一词也被用来泛指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而不管该资源的供给如何。
2.准租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生产要素供给尽管在长期中可变,但在短期中却是固定的。
例如,由于厂商的生产规模在短期不能变动,其固定生产要素对厂商来说就是固定供给,它不能从现有的用途中退出而转到收益较高的其它用途中去,也不能从其它相似的生产要素中得到补充。
这些要素的服务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租金,经济学上称之为“准租金”。
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价格。
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
见图10-7。
图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
假定产品价格为P0,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
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
当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这时厂商有经济亏损。
图10-7准租金图10-8经济租金
3.经济租金
生产要素的固定供给意味着,要素价格的下降不会减少该要素的供给量。
或者说,要素收入的减少不会减少该要素的供给量。
有许多要素的收入尽管从整体上看不同于租金,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却可能类似于租金,亦即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
我们将这一部分要素收入叫做“经济租金”。
经济租金的几何解释类似于生产者剩余。
见图10-8。
图中要素供给曲线S以上,要素价格线R0以下的阴影区域AR0E为经济租金。
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但按照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为提供Q0数量的要素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是OAEQ0,因此,阴影部分是要素的“超额”收益,经济学上称之为“生产者剩余”。
这部分收益即便丢掉,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
经济租金是要素收入一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使用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它场合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
简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例如,一个足球运动员的年薪是30万元,如果他不踢球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最高年薪是3万元。
也就是说他踢足球的机会成本是3万元。
踢足球的收入与机会成本的差27万元就是经济租金。
即使减少这部分收入也不会使他去做别的工作。
4.寻租
寻租的概念是美国人克鲁格在1974年发表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首先提
出来的。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寻租的定义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我们把寻租定义为凭借政府准许的特权取得垄断地位的一种努力。
例如,在受到政府管制的国际贸易中,为了获得出口许可证或进口配额,或者在价格管制下为了获得平价短缺商品,以及为了承包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等而进行的游说、行贿、“走后门”等活动。
第三节利息理论
一资本和利息
1.资本
资本是那些被生产出来作为投入要素以便生产更多商品和劳务的物品。
例如,机器、厂房、卡车、电脑等都是资本的表现形态。
除了上述的物质资本以外,还有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本形态。
在现代经济学中,又衍生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但这不在本节讨论的范畴。
作为与劳动和土地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资本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他可以被人们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
土地资源和劳
动资源都是“自然”给定的,不能被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
第二,资本是一种生产投入品,他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
第三,资本用于生产,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商品与劳务,即资本具有增值的可能。
2.利息
在讨论利息之前,应首先区分资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