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易.docx
《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易.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易
CNNIC第29次互联网报告:
调查介绍
一、调查方法
(一)网民个人调查
3.1调查总体
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3.1.1样本规模
用户调查总体样本60,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30,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1.2调查总体细分
调查总体划分
调查总体划分如下:
子总体A:
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
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B:
手机覆盖人群;
子总体C:
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B。
3.2抽样方式
CNNIC只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
为更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
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和C。
采用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和C。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
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和直辖市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将样本根据网民数的开平方根比例分配到31个省市。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
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和直辖市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即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
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
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仍旧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
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
3.3调查内容
用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网使用的态度和非网民状况。
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是否上网,被访者背景信息,网民的上网行为、上网深度、上网体验等。
3.4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2.6亿户,普及率达到94.2部/百人1)。
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
针对该项研究,电话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二)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12月1日—12月31日进行了网上调查。
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政府媒体网站、全国较大ICP/ISP网站与各省的信息港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回收问卷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
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2772份。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数据库。
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
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等)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
为确保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地址数。
2.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
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由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得到:
第一部分是.CN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
这些数据包括:
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按.COM、.NET、.ORG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
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第29次互联网报告: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总结过去五年中国网民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000万。
在2011年,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
当前互联网在全民中的普及率不到四成,网民增长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考虑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种种因素,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加大。
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而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
图22007-201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互联网普及率
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
总之,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
图32007-2011年各学历人群互联网普及率
由此可见,降低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门槛,鼓励高龄人群、低学历人群等新技术的晚期接受者尝试使用互联网工具,将是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条件。
2011年,我国政府扎实推进通信业转型发展,在互联网方面,积极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截至2011年11月,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5亿户,3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县城和大部分乡镇2,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备为互联网深入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家庭宽带网民规模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3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图4家庭宽带网民规模
(三)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两年相比,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2009年,手机网民增速高达98.5%,主要原因是运营商为了抢夺用户,大幅降低无线网络流量资费,刺激手机网民规模爆发增长。
到了2010年,降低流量资费的推广效应逐渐被市场消化,手机网民增长速度大幅降低。
2011年手机网民整体规模增速继续下降,主要因为运营商将市场推广重心放在了终端上,希望通过智能手机的普及获得更多的手机用户。
智能手机更友好的上网体验吸引了部分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但由于其现阶段价格仍然较高,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高端人群和现有网民,对手机网民整体规模来说,智能手机的推动作用不是特别明显。
未来,创新应用将是推动手机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力量。
目前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仅为36.5%,手机上网需求不足是大部分手机用户未能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庞大的智能手机网民规模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发提供了基础,各大互联网服务商也开始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而激烈的竞争必将催生能够满足细分人群需求的创新应用,并进一步推动手机网民进入下一轮高速增长周期。
图5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四)分省网民规模
2011年我国各省市网民规模均有明显增长,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省份达到21个。
同时,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依然延续,北京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七成,达到70.3%,而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云南、江西、贵州等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不到25%。
与2011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进行比较,我国超过这一水平的省市数量达到21个,相比2010年底增加一个。
在这21个省市中,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天津、辽宁、江苏、新疆、山西、海南和陕西等12个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市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
其中,由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上海市和广东省人口数量出现大幅跃升,根据这一数据计算的两地网民数量也出现明显上升,造成2011年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网民规模增速分列全国1、2位。
另有山东、湖北、重庆、青海、河北、吉林、内蒙古、宁夏和黑龙江等九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低于我国互联网整体普及率。
宁夏与河北网民增速较快,其中宁夏互联网普及率在2011年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十个,包括西藏、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甘肃、安徽、云南、江西和贵州,大部分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较不发达省份。
表12011年分省网民规模及增速
二、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2011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3.4%,比2010年底降低5个百分点,手机上升至69.3%,笔记本电脑也略增至46.8%。
随着台式电脑使用率走低,手机终端的使用率正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
图6网民上网设备
(二)上网地点
2011年,中国网民在家里和单位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保持稳定,比例分别为88.8%和33.2%,与2010年基本持平。
在学校和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明显下降,其中在网吧上网的网民仅占27.9%,较上年底下降7.8个百分点。
图7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
(三)上网时长
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较2010年底增加0.4小时。
图8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三、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中男性比例为55.9%,比女性高出11.8个百分点,网民性别比例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图92010.12-2011.12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2011年,网民中30-39岁人群占比明显提升,较2010年底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25.7%,近两年来该年龄段占比持续上升。
40-49岁网民增长速度较慢,因而在网民中的占比出现下降。
10-19岁、20-29岁网民比例与2010年底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图102010.12-2011.12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2011年,我国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延续了2010年的增长势头,由32.8%上升至35.7%,该学历人群互联网渗透率较低,未来网民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高中、大专以上学历网民的比例继续下降。
图112010.12-2011.12网民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6.0%。
企业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0.8%,中层管理人员占3.2%,一般职员占9.9%。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0.7%和5.2%。
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8.3%。
图122011.12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2011年,中国网民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33.3%上升至40.2%。
同时,无收入群体网民占比从4.6%上升至7.9%。
图132010.12-2011.12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六)城乡结构
2011年,农村网民规模为1.36亿,比2010年增加1113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6.5%。
与2010年相比,农村网民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增幅依然低于城镇。
图142010.12-2011.12网民城乡结构
近年来,我国农村网民比例在低位徘徊,其中包含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等整体人口结构变动因素的作用,然而农村居民自身缺乏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障碍:
2011年有57.8%的农村非网民表示“不懂电脑/网络”是其不上网的原因,这一比例在城镇非网民中为45.7%。
在大力改善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同时,提升农民网络使用技能和意识也是缩小互联网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
第29次互联网报告:
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9398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其中.CN域名数止跌回升,达到353万个,较2011年6月上涨0.7%。
中国网站总数经历2010年的大幅下降之后,目前也稳步回升至230万个。
表22011.6-2011.12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国际出口带宽为1,389,529Mbps,较2011年6月增加17.5%。
二、IP地址
图15中国IPv4地址资源变化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较2010年底增长19.0%。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9398块/32,相比2010年同期出现大幅增长。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起点,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IPv4时代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同时IPv6还将成为其他技术发展的基础,支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一机遇,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并积极推动相关战略的制定,2011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明确了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提出将在2013年年底前开展IPv6网络小规模商用,并在2014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这一规划将加速我国IPv6及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步伐,提升我国在一系列新兴互联网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
图16中国IPv6地址资源变化情况
三、域名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775万个,其中,.COM域名数量为364万个,占我国域总数比例为47.0%,.CN域名为353万个,占比为45.5%。
表3中国分类域名数
CN域名中,.CN结尾的二级域名占比为64.5%,其次为.COM.CN域名,占比达到27.2%。
表4中国分类CN域名数
四、网站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站4数量为230万。
国家在2010年加大互联网领域的安全治理力度后,中国网站数量下降,而整体质量得以提高,在此基础上,2011年网站数量重新开始稳步回升。
图17中国网站数量变化情况
注:
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
五、网页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页数量为866亿个,比2010年同期增长44.3%。
中国静态和动态网页比例从2010年12月底的1.14:
1上升至2.18:
1,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第一,许多网站为了对搜索引擎友好,将动态内容静态化;第二,大量动态页面存在暗网中,对于这些页面搜索引擎很难收录完全。
图18中国网页规模变化情况
表5中国网页数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数增速稳定,2011年12月底为1,389,529Mbps,较2010年同期上涨26.4%。
图19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变化情况
表6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第29次互联网报告: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1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出现显著变化,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网络应用使用率明显下滑,显示出互联网发展创新速度之快。
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特征变化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2011年中国网民即时通信使用率上升较快,增至80.9%。
同时,许多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出现萎缩:
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用户量减少392万人;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用户量也略有减少。
社交网站使用率在今年上半年出现明显下滑后,下半年人数增长情况有所好转,目前使用率止跌回稳,达到47.6%。
以上数据显示出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互动的习惯和方式与以往出现较大不同。
娱乐类应用普遍走低,但网络视频用户增幅明显
大部分网络娱乐类应用的使用率在2011年延续下降势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在2011年增长幅度较小,使用率也分别下滑至75.2%、63.2%和39.5%。
相比之下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对良好,用户规模同比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
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保持上升态势
电子商务类应用稳步发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和在线旅行预订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全面增长。
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3344万人,增长率达到20.8%,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使用率也增长至32.5%和32.4%。
另外,团购成为全年增长第二快的网络服务,用户年增速高达244.8%,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使用率提升至12.6%。
表72010—2011年各类网络应用使用率
(一)信息获取
1.搜索引擎
2011年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07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4%,使用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是2011年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网络应用。
图202010-2011年搜索引擎用户数及使用率
2.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使用率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已经从2009年底的80.1%下降至2011年底的71.5%,两年间下降了8.6个百分点。
根据CNNIC第29次调查结果,学历与网络新闻使用率相关性很强,学历越低,网络新闻使用率越低。
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初中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则仅有62.1%。
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高学历人群普及阶段,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网民普及率已经超过90%,互联网正在向高中、初中等学历人群扩散,低学历人群的增加,拉低了整体网民的网络新闻使用率。
图212010-2011年网络新闻用户数及使用率
(二)商务交易
1.网络购物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
与2010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3344万人,增长率为20.8%。
在国家拉动内需、刺激社会消费的大背景下,网络购物服务的深化带动了更多的网民通过网购实现日常消费,购物网站的频繁促销也激发了网民新的购买需求,带动了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稳健增长。
2011年,品牌企业和平台商城(B2C)已经成为了市场的绝对主体,传统制造商和渠道商在网购市场中的份额明显增大,网购交易促进的衍生企业繁荣发展,在线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类型更加丰富,带动了用户网络购物频次和金额的显著提升。
全年网购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掣肘电子商务服务提速;市场低价竞争成为常态,商户盈利能力不足;资本市场遇冷,后续发展支撑堪忧;购物网站用户信息泄漏,削弱消费者信任等。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零售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政府对网络零售市场的扶持和规范力度明显加大,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物流服务发展规划制定、网购规范性管理条例筹备出台等,未来网络购物市场将迎来更为规范化的行业发展环境。
网购从业企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需要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挖掘,由做大转向做深,实现整体网络购物行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图222010-2011年网络购物用户数及使用率
2.团购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团购用户数达到6465万,使用率提升至12.6%,较2010年底上升8.5个百分点。
团购用户年增长率高达244.8%,成为全年增速第二快的网络服务。
2011年,网络团购呈现先热后冷的局面。
由于团购的服务形式迎合了一、二线城市白领群体的消费需求,上半年团购用户和服务商数量均迅猛增长,行业呈现持续高热状态。
但团购服务本身存在的低门槛、弱约束等问题,加之团购网站前期投入资金较大,遭遇资本市场整体转冷,市场负面因素在下半年开始显现,团购用户增长速度放缓,团购网站数量也大幅度下滑。
2011年下半年的行业“洗礼”虽然对团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经过市场的自调整,有助于整体行业走上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部分服务商通过定位调整弱化市场风险,行业正在转向新的均衡和稳定。
由于实物型团购比例的增大和服务团购的深化,团购服务成为购物网站、旅行预定网站的“标配”,弱化了定位较为模糊的团购网站的竞争力,而一些定位清晰或借助自身优势发展的团购网站往往脱颖而出,受到了资本市场和团购用户的青睐。
图232010-2011年团购用户数及使用率
3.网上支付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67亿,使用率提升至32.5%。
与2010年相比,用户增长2957万,增长率为21.6%。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向三批服务企业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覆盖了主要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第三方支付行业地位得到充分认可。
支付牌照解决了长期以来支付企业对其服务资质的后续担忧,也为其赢得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企业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不断拓宽其服务领域,如在快捷支付领域的大力推进,推动创新支付方式发展等,将支付服务覆盖扩大到更多类别的线下交易,带动了更多“边缘人群”向网上支付用户的转化。
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和团购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网上支付用户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团购的预付费方式和高频交易特点极大地带动了用户网上支付的使用。
支付企业在手机支付的全面布局,也带动了手机在线支付用户的增长,截至2011年12月,手机在线支付用户达到3058万,占手机网民的8.6%。
除第三方支付企业外,运营商和银行在网上支付领域的大力推进,以及支付的技术革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等,都将推动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实现快速发展。
图242010-2011年网上支付用户数及使用率
4.旅行预订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旅行预订用户达到4207万人,用户年增长16.5%,用户渗透率提升至8.2%,网民使用旅行预订服务的深度持续增加。
2011年,整体旅游市场发展迎来诸多利好因素:
高铁时代到来,使枢纽城市间的交通条件进一步优化;我国赴台湾个人游开放、海南离岛免税等政策提升了局部地区旅游市场的热度。
而2011年末,全国火车票在线预订服务的开通,迈出了铁路运输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游客便利出行的重要一步,这些因素促进了大批非旅行预订网民向旅行预订用户的转化,培植网民使用在线旅行预订的消费习惯。
但与其他商务类应用相比,我国旅行预订的用户还相对高端,旅行预订应用的渗透水平还较低。
CNNIC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网民的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