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107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201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

yí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

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

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

《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

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

(三)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2.庭除甚芜。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

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

《报任安书》

“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

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

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四)妙用修辞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jīn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

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

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

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

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党同伐异。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五)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速祸焉。

《六国论》

“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2.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ěr

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jié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

5.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

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

箭靶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

借助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

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

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过秦论》)

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

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7.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

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

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

致力(出自《过秦论》)

  (七)结构求义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

“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3.齐人追亡逐北。

北:

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

“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7.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八)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1.远与恢素善。

huī

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

2.尚轻侠。

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3.环堵之中。

“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

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

“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5.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九)代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

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

gài

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

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

提拔。

zhuó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

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6.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

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

将领和士兵

“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

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十)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十一)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hé之纠:

纠正

“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十二)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3.屈平既绌(黜chù)(《屈原列传》)

4.召有司案图。

(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受”通“授”,义为“给予”。

6.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义为“仔细”。

7.(陈涉)趣赵兵亟jí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十三)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1.邪曲之害公也。

《屈原列传》

“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2.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mèi

“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一想:

白天睡觉,岂算勤劳?

所以,只能将“夜分”解为“夜半时分”。

3.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据常识可判断出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无粮可吃”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