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293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docx

届二轮复习变异与进化教案适用全国

基础保分专题六变异与进化

NO.1 学前自主测评

[选择题—练明高频考点]

考点一生物可遗传变异的类型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突变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

选C 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转录出的mRNA碱基发生改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改变,另外生物体如果发生隐性突变,生物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B.若某基因缺失了单个碱基对,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就会变短

C.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子代个体属于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

解析:

选D 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若某基因缺失了单个碱基对,则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或推后出现或位置不变,故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变短或变长或不变;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子代个体不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

3.(2019届高三·遵义评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

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解析:

选A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判断是否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其比值均等于1;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另外基因h是由碱基对的替换产生的,只改变了一个氨基酸,因此基因H和h长度相同。

4.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P…

0

突变型

…PKP…

不能

100

注:

P:

脯氨酸;K:

赖氨酸;R:

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解析:

选A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链霉素通过与野生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翻译过程,进而起到杀菌作用;突变型枯草杆菌中核糖体S12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使链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对链霉素产生抗性;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只是一个氨基酸的不同,因此是碱基对的替换造成的,而非缺失;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链霉素只是对突变体起筛选作用。

5.(2018·德州模拟)下图为来自某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模式图,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①和③为同源染色体,④和⑤为非同源染色体

B.④和⑤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①、②、③、④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细胞中

D.②和④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联会

解析:

选C ①含有的基因是fghj,③含有的基因是FGHJ,两者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说明①和③为同源染色体。

④含有的基因是FGHK,⑤含有的基因是JmnO,④和⑤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且为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①、②、③、④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细胞中,其中①、②为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③、④也是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⑤为非同源染色体;②与④有同源区段,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会发生联会。

6.研究发现,某二倍体动物有两种性别:

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2N),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2N-1),二者均能正常产生配子。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雄体为该物种的单倍体

B.雄体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

C.XO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D.XX个体只产生雌配子,且雌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解析:

选C 雄体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只是较正常的雌雄同体的个体少了一条,所以雄体不是该物种的单倍体;雄体不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因为未受精的卵细胞含有N条染色体,而雄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N-1)条染色体;XO个体为雄体,只产生两种雄配子,一种含有N条染色体,另一种含有(N-1)条染色体;XX个体是雌雄同体,既能产生雌配子,也能产生雄配子,且雌配子间或雄配子间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考点二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7.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法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育种上已有广泛的应用。

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中都有使用,作用原理相同

B.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能够定向获得优良的变异类型

C.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其原理是基因重组,体现在两亲本的受精过程中

D.可以使生物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解析:

选A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都可能用到秋水仙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X射线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此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并且大部分基因突变是有害的;杂交育种实现了不同亲本间性状的组合,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过程;可以使生物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基因,只能产生新基因型。

8.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解析:

选A ①②⑥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Ⅱ表示诱导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首先要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形成单倍体,因此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9.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和乙组都要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B.甲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Ⅰ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C.乙组育种过程中,一般会用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秋水仙素等物质

D.丙组育种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解析:

选B 育种过程中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一般是纯合子,在杂交育种过程中甲组F2中矮秆抗病植株Ⅰ有两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只占1/3,杂合子占2/3;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丙组需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获得所需品种。

10.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Vc的二倍体小野果。

下图为某科研小组以基因型为aa的野生猕猴桃种子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的过程。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过程④⑦可能都用到秋水仙素

C.过程⑤的两个亲本存在生殖隔离

D.过程⑥得到的个体没有同源染色体

解析:

选D 过程①产生了基因A,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过程⑦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发育着的种子或幼苗,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④是先使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型为AA的幼苗;过程⑤的亲本是AA和AAAA,两者杂交的子代为AAA,不可育,说明这两个亲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过程⑥是将外源基因导入三倍体中,获得的AAAB还是三倍体,其中具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三生物的进化

11.(2019届高三·许昌三校联考)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

选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12.(2018·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

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

选B 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是否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13.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

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

A.50%         B.60%

C.40%D.100%

解析:

选B P:

BBEE×bbee→F1:

BbEe自交,F2:

9B_E_+3B_ee+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中EE∶Ee∶ee=3∶6∶1,即EE=3/10,Ee=6/10,ee=1/10。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EE+1/2×Ee=3/10+1/2×6/10=6/10=60%。

[非选择题—练通综合交汇]

14.某二倍体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该植物的某一相对性状中野生型对突变型为隐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雄株的X染色体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用纯合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雄株基因型为Bbb,分析认为该异常雄株出现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____________(填“父本”“母本”或“父本或母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该结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则该变异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

若该异常雄株能形成配子(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后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则该雄株能形成__________种配子。

(3)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现用某正常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杂交,若子代中雌株全为野生型,雄株全为突变型,则该突变型雄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1)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X染色体来自母本,Y染色体来自父本。

(2)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纯合突变型雄株基因型为BB,野生型雌株基因型为bb,后代基因型理论上为Bb,而后代基因型为Bbb,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移接,导致产生了bb的卵细胞;有可能是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产生了b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

已知该雄株基因型为Bbb,其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后和另一条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则可以产生Bb、B、b、bb四种配子。

(3)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正常突变型雄株与野生型雌株(XbXb)杂交,后代雄株全为突变型,说明父本提供了YB配子,该突变型雄株基因型为XbYB。

答案:

(1)母本 

(2)母本 染色体片段的增加(增添、重复)或移接 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 4 (3)XbYB

15.(2018·湘潭质检)在蜗牛的天敌中,飞鸟最为可怕。

它们拥有敏锐的视力、飞快的速度和锋利的爪子,蜗牛只要离开树荫和草丛的庇护,就很容易被飞鸟发现。

已知蜗牛外壳有条纹(B)对无条纹(b)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人工养殖的自由交配的蜗牛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蜗牛大约占64%,则一年后基因B的频率为__________,基因型为Bb的个体概率为__________。

(2)在自然界中两种蜗牛被其天敌捕食的情况如图。

由图可推测,____________蜗牛更容易被其天敌捕食。

预计若干年后,无条纹的基因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变化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根据此变化可知蜗牛将发生进化还是形成新物种?

____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该蜗牛种群处于遗传平衡,因为基因型为bb的蜗牛占64%,故b基因的频率为80%,B基因的频率为2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

(2)由题图可知,有条纹蜗牛被捕食的概率大于无条纹蜗牛的,所以预计若干年后,有条纹基因的频率将逐渐减小,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逐渐增加,这种变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由于这种变化只是基因频率改变,并未形成生殖隔离,所以蜗牛将发生进化,而不会形成新物种。

答案:

(1)20% 32% 

(2)有条纹 增加 自然选择 发生进化

16.玉米(2N=20)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作物。

玉米的抗病(D)对感病(d)为显性,高秆(E)对矮秆(e)为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杂交过程中,玉米相对于豌豆可以简化________环节,在开花前直接给雌、雄花序________处理即可。

(2)现用基因型为DDEE、ddee的两个玉米品种培育基因型为DDee的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应该在第____代开始选择,然后使其连续自交,经过选择,淘汰掉不合要求的植株,直到不出现________为止。

若想显著地缩短育种年限,请简要写出育种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米植株甲的体细胞中有21条染色体,基因型为Eee,如果雄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会导致雄性配子成活率减半,则以植株甲为父本与正常的矮秆植株杂交,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代中高秆∶矮秆=________。

若要进一步探究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是否会影响雌性配子成活率,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观察F1的表现型及比例:

如果F1中,高秆∶矮秆=________,则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不会影响雌性配子成活率。

如果F1中,高秆∶矮秆=________,则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会导致雌性配子全部死亡。

解析:

(1)在杂交过程中,要对豌豆进行去雄、套袋处理,避免自花传粉,对实验造成干扰,而玉米是单性花,可以简化去雄环节,在开花前为防止同株异花传粉,需要对雌、雄花序进行套袋处理。

(2)杂交育种工作量较大、年限长,从第2代开始就应该进行选择,再进行连续自交并选择,直到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其简要过程为:

将两个亲本杂交,取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经人工诱导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即可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3)植株甲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1条,基因型为Eee,其作为父本可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e∶e∶Ee=1∶1∶2∶2,由于雄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会导致雄性配子成活率减半,则成活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e∶e∶Ee=1∶1/2∶2∶2/2,则以植株甲为父本与正常的矮秆植株杂交,后代中高秆∶矮秆=(1+2/2)∶(1/2+2)=4∶5。

若要进一步探究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是否会影响雌性配子成活率,可以植株甲为母本与正常的矮秆植株杂交,观察F1的表现型及比例。

如果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不会影响雌性配子成活率,则母本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e∶e∶Ee=1∶1∶2∶2,则后代中高秆∶矮秆=(1+2)∶(1+2)=1∶1,如果雌性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多一条会导致雌性配子全部死亡,则母本产生的成活配子类型及比例为E∶e=1∶2,则后代中高秆∶矮秆=1∶2。

答案:

(1)去雄 套袋 

(2)2 性状分离 将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与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杂交,取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经人工诱导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即可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3)4∶5 植株甲为母本与正常的矮秆植株 1∶1 1∶2

NO.2 练后循图忆知

[知识深化拓展]

1.明确三种可遗传变异类型与生物类型、细胞分裂方式的关系(填表)

变异类型

生物类型

分裂方式

基因突变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

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基因重组

真核生物

减数分裂

染色体变异

真核生物

无丝分裂、有丝

分裂、减数分裂

注:

病毒为复制式增殖。

2.需澄清的三个易混点(填空)

(1)关于“互换”问题:

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比较

易位

交叉互换

交换对象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

图示

(2)关于“缺失”问题:

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②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问题:

基因突变

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量

基因重组

不改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配方式,即改变基因型(注:

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

染色体变异

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3.理清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填空)

(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碱基对

影响范围

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替换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

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

缺失

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①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②基因突变若为隐性突变,如AA→Aa,也不会导致性状的改变。

[常考题点练通]

基因突变及其与性状的关系

1.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E2发生了碱基对替换,形成了等位基因E1,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2形成E1时,E2中遗传密码子发生了改变

B.转运该氨基酸的tRNA是基因的转录产物

C.基因E1和E2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或同一体细胞中

D.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应的rRNA的碱基顺序发生了变化

解析:

选B E2是基因,不含密码子,密码子位于mRNA上;转运该氨基酸的tRNA是由基因转录形成的;基因E1和E2是一对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控制rRNA形成的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所以r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变。

2.如图表示基因突变的一种情况,其中a、b是核酸链,c是肽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表示基因的复制和转录

B.图中由于氨基酸没有改变,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C.图中氨基酸没有改变的原因是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D.除图示情况外,基因突变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增添

解析:

选C 由图可知,a→b→c表示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只要基因中碱基对发生改变,该基因就发生了基因突变;图中氨基酸没有发生改变,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染色体片段缺失和增添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基因突变类型的“二确定”

(1)确定突变的形式:

若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则一般为碱基对的替换;若氨基酸序列发生大的变化,则一般为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2)确定替换的碱基对:

一般根据突变前后转录成mRNA的碱基序列判断,若只相差一个碱基,则该碱基所对应的基因中的碱基即为替换碱基。

模式图中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

3.如图所示为染色体变异的几种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猫叫综合征是由图c所示的变异引起的

B.图a所示细胞若为精原细胞,则其产生的配子中一半正常,一半异常

C.图b所示为三倍体,是由染色体组数目增加造成的

D.果蝇棒状眼的形成与图d所示的生物变异类型有关

解析:

选C 图c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图a所示细胞个别染色体增加,若为精原细胞,则其产生的配子中一半正常,一半异常;图b所示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六倍体的单倍体;图d所示为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果蝇棒状眼的形成与图d所示的生物变异类型有关。

4.(2018·鹰潭一模)某动物一对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及其位置如图所示,该动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若干精细胞中,出现了以下6种异常精子。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异常精子ABCDAbDABCdaBCCDAbDCabCD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⑥属于同一变异类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②④⑤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

C.③发生的变异一般不改变碱基序列,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D.以上6种异常精子的形成都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有关

解析:

选B ①和⑥属于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是染色体片段缺失,④是染色体片段重复,⑤是染色体片段倒位,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片段断裂;③发生了基因突变(及交叉互换),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无关。

[技法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