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7161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docx

安徽淮阴中学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

安徽淮阴中学2015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

高三

2013-02-1916:

57

 安徽淮阴中学2015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椽子(chuán) 胚胎(tāi)   溘然(kè)   苔径(tāi)

B.敷衍(fū)    侮蔑(wǔ)    空寥(liào) 脊骨(jǐ)

C.皮夹(jiā)   褶皱(zhòu)  辗轧(zhá)  剔透(tī)

D.扃牖(yǒu)   模样(mú)    埋怨(mán)  湛蓝(zhàn)

2.下列成语用法全部相同的两项

A.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倾国倾城

B.激浊扬清舍近求远洞烛其奸华而不实

C.沐猴而冠沧海桑田户枢不蠹不胫而走

D.履险如夷无所事事衣冠禽兽光前裕后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

B.随着媒体功能的扩大和互联网优势的发展,出现了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在它们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尽显刻板乏力。

C.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仅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创新与积累,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借鉴与沟通。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共13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

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4.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5.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4分)

                                                                            

                                                                            

6.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

请说说理由。

   (2分)

                                                                            

                                                                            

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3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

少从朱熹学。

授明州教授。

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改知连江县。

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

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

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

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

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

时权臣方开边。

伯成言:

“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

皆峻拒之。

出为湖、广总领。

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

“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

小使虽返,要求尚多。

陛下不获己,悉从之。

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

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

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

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

“虚此实彼,利害等耳。

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

”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

狱具:

请贷其死:

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

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

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

“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

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

①裰,读ji,信鬼神。

 ②瘗,读yi,掩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嫌以师自居       嫌:

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   纾:

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   绝:

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   会:

恰巧

10.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          

  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3.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

             (《论语》)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16.以咨诹善道,        ,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17.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18.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19.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

           (欧阳修《醉翁亭记》)

20.雄姿英发,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共15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4分)

答:

                                                                                 

22.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

(4分)

答:

                                                                             

 

 

六、作文

23. 

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十分惊惧。

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

然而,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

他虽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

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块石头。

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

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

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他转换思维,丢掉石头,拿着一根木棍去讨饭。

后来,他再也没有遭到狗咬。

请以“思维一转天地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应为:

苔径(tái)B项应为:

空寥(liáo)C项应为:

辗轧(yà)。

题目出现的字词全都是常见词,而且大多数来自教教材,所以只要平时多多阅读,本题不难。

考点:

本题是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

本题考查的范围太小,全都是韵母“a”。

考查的点过于单一,还可以在前后鼻音、其它韵母上设置错误点,增加考题的难度。

2.AC

【解析】

A使动用法C名词作动词。

激浊扬清舍近求远(形容词作名词)洞烛其奸华而不实(名词作动词)光前裕后(光前:

为前人增光,裕后:

给后人造福。

为动用法)

3.B

【解析】A句“付诸于”改为“付诸”或“付之于”;C句“不仅是”改为“不是”与后面的“而是”相搭配. D句“创新与积累”改为“积累与创新”,“借鉴与沟通”改为“沟通与借鉴”;

4.(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5.(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6.(2分)不能去掉。

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7.(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8.(3分)要点:

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解析】

4.无

5.(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6.(答“不能去掉”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7.(意思对即可得分)

8.(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来源:

学科网]

9.D

10.D

11.B

12.

(1)(傅伯成)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或“你来我往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

(3分:

“论质”、“往复”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

(4分:

“权幸”“峻”各1分,能恰当调整第一句语序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3)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隶诸军”译为“到军队中做奴隶或仆役”也可)(3分:

“狱具”、“贷’’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解析】

9.D(3分)(会:

会同)

10.D(3分)(②是傅伯成表里洞达、敢于直言的结果,⑤是表现傅伯成的勤政爱民,⑥是表现傅伯成的爱君忧国、敢于直言。

11.B(3分)(错在“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原文的意思是:

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当因为上书的事遭贬。

12.无

参考译文:

   傅伯成,字景初。

年少时跟从朱熹学习。

被授予明州教授之职。

因为年少,不喜欢以 老师自居,他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

改任连江知县修筑了三百尺石堤,百姓蒙受其好处。

   庆元初年,被征召任将作监,提升为太府寺丞。

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该因为上书的 事遭贬。

又对御史说,朱熹是大儒,不可以按伪学来看待。

又说到朋党勾结的弊端,。

是起 因于皇上喜好厌恶上的偏差。

因此不合于朝廷,离京到漳州任职,把严格要求自己爱护百 姓作为为政的根本。

推崇朱熹的遗志并遵照实行,创办惠民局,接济百姓的疾苦,用来革 除当地百姓相信鬼神的风俗。

   调任工部侍郎。

当时权臣正酝酿开拓边疆。

伯成说:

“天下之势,就好像乘船,(本朝) 中兴近八十年,从外面看来,船好像还坚固紧密,岁月久了以后,缝隙和漏洞渐渐多了, 即使只求得短时间的安全,还要担心倾覆颓败,竟然想侥幸图谋古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我 是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被提升为右司郎官,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 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

离京担任湖、广总领。

朝廷官员议论准备接收叛逃来投降的金人,伯成说不应该轻易背弃约定,请求告诫将帅不要生事。

   嘉定元年,被朝廷征召应对,当面对皇帝说:

“以前在与金人交战上犯了错误,现在在议和上又出现了过失。

金国的使者虽然回去了,但提的要求还很多。

陛下没有使自己获利,全部依从对方。

假如和议成功,还可以舒缓一时的危急;如果和议不成就是掏空国库来资助敌人,驱赶投降依附的入阻绝了后来的人,这不是好的对策。

现在的策略虽然是以和为主,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交战和防守的准备。

   任镇江知府。

保全救活性命的饥民,埋葬饿死在野外的人,无法计算。

制置司打算把 焦山防江军调往圈山石牌,伯成说:

“使这里空虚去充实那里,利害相等。

包港处于焦、圈之间,不如两地的军队交替防守那里。

”圃山寨兵,平素和海盗有勾连,伯成查访获知他们的姓名,会同郡都试把他们逮捕并审问,没有一个逃跑的。

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宝庆元年,加封为宝文阁学士。

虽然极力以年老有病来推辞,但爱君忧国的念头一点也没有减弱。

听说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皱着眉头对亲近的人说:

“以前吕祖俭遭贬谪,我是小臣,还曾犯上直言。

如今蒙受朝廷的恩典,我虽然才不胜任但据此职位,如果不说一句话,那还有谁应当来说呢。

”于是上疏抗言。

   伯成纯朴敦实不胡乱说话,洞明世事的表象和内里,每当称赞他人的长处,超过称赞自己的孩子,谈到奸人误国,坏人残害正直之人,声色俱厉,毫不掩饰。

 

13.天下为公

14.己欲达而达人

15.驽马十驾

16.察纳雅言

17.扪参历井仰胁息

1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野芳发而幽香

20.羽扇纶巾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每句1分,每错一字扣1分

 

21.改(2分);过去所拥有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

22.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23.【解析】

这是一个颇具哲理的话题。

由于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观察视点等因素的制约,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种眼光看人看事,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用一种方法处理问题,长此以往,造成思想僵化,方法陈旧,效率低下。

我们确实应该“转一转思维”,让“天地变得宽阔”些了。

试想,当学习效率不高时,你尝试过新的学习方法吗?

当与人相处关系紧张时,你尝试过新的处世方法吗?

当你只看到生活中的“黑点”时,你尝试过换一种眼光看“亮点”吗?

当打开生活的一扇窗子,感到的尽是苦恼时,你尝试着推开另一扇快开的生活之窗吗?

——凡此种种,只要与“思维一转天地宽”这一话题相关,都可以成为选材、立意的范围。

你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思维一转天地宽”的经历,写出感受和体验;也可以就“思维一转天地宽”这个话题谈自己的看法。

只要是自己擅长的,又能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个性都可以。

命题者还希望通过这次训练,激活被大量模拟试题困扰得近乎麻木的神经,使同学们养成活跃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