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908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领导学基础重点.docx

领导学基础重点

《领导学基础》重点、难点

(一)

第一章导论

一、领导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学产生的客观要求;

  2、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社会分工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展开:

一是按照劳动部门的不同进行横向分工;二是按照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纵向分工。

横向分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生的分工形式,依次包括:

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及体力与脑力的分工。

现代社会的三大纵向分工包括:

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决策与咨询的分工,及决策与监督的分工。

纵向分工——特别是决策与执行的分工直接导致了领导与管理的分离,成为领导学产生的客观基础。

  3、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领导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科特色

  1、领导学的基本内容

  

(1)以领导的本原和基本要素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领导学的产生与发展、领导学的基本原理及领导理论的发展与演变,领导的权力与制约,领导环境与文化,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2)以领导的结构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领导体制与改革,领导关系与角色。

  (3)以领导的功能与方法为逻辑线索,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

领导决策与战略,领导选才与用人,领导艺术与方法,领导思维与创新,领导效能与发展,现代领导与电子政务。

  2、领导学的学科特色

  

(1)社会性;

  

(2)综合性;

  (3)应用性;

  (4)交叉性。

三、领导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1、领导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研究方法。

  

(2)实证研究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

  (3)历史研究方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

  (6)系统研究方法。

  2、领导学的研究意义

  

(1)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

  (3)学习与研究领导学,是提升领导者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四、领导的含义与本质

  1、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制动和致变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领导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

领导活动的主体是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

(2)领导客体。

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3)领导手段。

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4)领导目标。

(5)领导环境。

  2、领导的本质

  领导活动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所进行的社会性活动,其本质体现为公共使命的承担。

因此,从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归宿来说,领导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并且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体现着公共利益的服务。

  3、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②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侧重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详细的步骤或时间表,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而确保目标的达成。

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开发未来前景,发展出达到前景的变化战略,并与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②管理的计划与预算强调微观方面,覆盖的时间范围约为几个月到几年,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追求合理性。

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更长的时间范围,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

  ③管理行为的从业人员强调专业化,领导行为的从业人员注重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④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功用上,管理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行为则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有益的变革。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但是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领导具有战略性。

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追求组织乃至社会的整体效益;管理则着眼于某项具体效益。

  第二,领导具有超脱性。

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

工作重点的不同,使领导不需要处理具体、琐碎的具体事务,主要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组织活动。

管理则必须投身于人、事、财、物、信息、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调控与配置,通过事无巨细的工作实现管理目标。

五、领导的属性与特点

  1、领导的属性

  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

  权力是领导的重要标志,权力和服从是领导关系的永恒属性。

  

(2)领导的社会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领导的特点

  

(1)系统性和互动性。

  

(2)强制性与权威性。

  (3)战略性与前瞻性。

六、领导的类型与功能

  1、领导的类型

  

(1)以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标准划分,可以划分出五种领导类型:

①自然式领导;②专制式领导;③民主式领导;④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⑤专家集团式领导。

  

(2)以领导工作的性质和对象为标准划分,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类型:

①政治领导;②行政领导;③业务领导;④学术领导。

  (3)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划分,可以划分为五种主要的领导类型:

①层次式领导。

层次式领导又称金字塔式领导;②单线式领导;③星式领导;④轮式领导;⑤网络式领导。

  (4)以领导的层次为标准划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的领导类型:

①高层领导;②中层领导;③基层领导。

  2、领导的功能

  

(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

  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研究,认为领导有三大基本功能:

一是保持团体关系;二是达成团体目标;三是增进部属的交互行为。

  ②美国行政学家L.D.怀特认为领导的功能是:

决定重要的决策;发布必要的命令和指示;协调组织的内部;授权下级处理一般事务;控制财务的运用;部属的任免;监督、控制并考核工作的执行;处理对外的公共关系。

  ③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领导学专家科特认为,领导的三大功能:

一是确定前进方向与决策;二是联合群众;三是激励和鼓舞群众战胜困难,向着正确的既定方向前进。

  ④美国管理学家P.F.德鲁克认为,领导的基本功能是:

创造让部属发挥其才华的机会;使部属的潜能得以发展;消除管理过程中的障碍;鼓舞部属的情绪,给予部属晋升的机会;提供部属工作的明确导向。

  ⑤我国学者根据领导作用领域的不同,将领导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功能。

二是经济功能。

三是思想功能。

  

(2)领导的功能

  ①引导功能;

  ②组织功能;

  ③指挥功能;

  ④控制功能;

  ⑤协调功能;

  ⑥激励功能;

  ⑦教育功能。

七、中国领导理论概述

  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

  

(1)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兵家。

  

(2)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民本思想:

即以民为邦本,正确看待民众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者与民众、国家与民众的关系。

儒家的“君以民为本”,“民贵君轻论”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信民;二是富民;三是教民。

  ②谋断分离的思想。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重视谋的作用;二是重视纳谏;三是提倡民谋。

  ③人本思想。

主要表现为:

一是提倡为政在人;二是重视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

  

(1)在宏观全局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2)在具体的领导思想与实践方面,主要有以下贡献:

一是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三是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

八、西方领导理论概述

  1、一条基本线索:

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

  2、两个研究方向

  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两个研究方向:

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lead)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3、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①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

  ②企业领导领域;

  ③军事领导领域,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

  4、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领导特质论以领导者为中心,从不同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显示出的不同特质出发,希望通过领导特质的研究,发现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并解释领导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波特,代表人物有斯托格蒂尔、吉伯和穆恩。

  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领导行为论认为:

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它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领导者借助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行为理论在对领导行为的基本倾向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和领导行为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多基尔、勒温、利克特、坦南鲍姆、布莱克和莫顿等。

主要成果有: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三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连续带”模式,四制度领导模式,管理方格图理论等。

  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权威论基本上与行为论并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雷芬。

他们认为领导不是一种权势的运用,而是一种影响力,谁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谁便是领导者,而不一定是在机关组织中居于正式权力地位的人。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领导权威的构成、行使、作用及提升等内容。

  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所谓权变,是指行为主体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自身行为,以期实现理想效果。

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

领导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特定领导目标的动态性行为过程,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成效依赖于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环境条件三个因素的交互关系,即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函数,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

  权变理论又称情景理论、情境理论或者情势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等。

其主要成果有: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1967),戴维斯与豪斯的目标——路径理论(1971),弗罗姆与耶顿的领导规范模式理论(1973)等。

  领导权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使领导具有更强的艺术化色彩,并且使得人们对领导的判断不再局限于道德标准。

  5、领导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1)特质论研究的新发现

  研究发现,以下的个人品质和特性对于有效和成功的领导具有值得肯定的促进作用:

一是高超的智力。

二是领导欲望,不回避责任。

三是有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卓越的自然性影响力。

四是有激励能力;五是情绪上的成熟。

  

(2)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

  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和放大器理论。

  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提出的具有权变色彩的领导理论。

这一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当组织不能对不胜任的领导者进行培训、调整或更换时,可以通过该理论寻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法。

  领导的缓冲器是指在下属、组织和工作任务中,对领导者影响员工的成效具有干扰和减弱作用的特性,包括物理距离、不良领导关系、不合理的奖惩方式等。

  领导的替代品是指通过利用其他资源代替领导者,从而使领导角色成为多余的因素。

替代因素可能来自于工作任务、组织、组织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中,如:

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组织成员的经验丰富、工作需要较高的独立性,等。

  领导的放大器是指放大领导者对员工影响的因素。

如:

通过制定规范合理的报酬制度,强化领导者对组织的调控能力。

  (3)超越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理论

  超越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理论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领导理论之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超越型领导又译作改造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最早是在研究政治领袖问题时提出的。

超越型领导强调公平、公正、人道、和谐、理解等正向价值观,并通过努力主动消解忌妒、仇恨、恐惧等负向价值情感。

交易型领导的特点是用追随者个人可能获取的利益激励他们。

超越型领导强调用高级需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而交易型领导则更多地通过安全、生理等低级需要来刺激下属。

  伯恩斯根据对政治领导的分析,指出领导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超越型领导(TransformingLeadership),另一端是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Leadership)。

著名心理学家巴斯发展了伯恩斯的概念,指出超越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并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应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4)柔性领导理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领导呈现出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柔性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的。

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5)内隐领导理论

  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Sternberg,1985)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1998年,凌文辁教授、方俐洛教授首次对中国内隐领导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内隐领导理论主要由个人品德因素、目标有效性因素、人际能力因素和多面性因素四个维度构成,并揭示了中美内隐领导理论的差异。

中国领导特质因素仍划分为上述四个因素,但其排序全部做了调整。

第一维度是目标有效性(GoalEffectiveness)。

第二维度是才能多面性(Versatility)。

第三维度是个人品德(PersonalMorality)。

第四维度是人际能力(InterpersonalCompetence)。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一、领导权力的起源

  1、权力起源概说的七种代表性观点:

神权说;德仁说;智慧说;暴力说;契约论;资源说和接受论。

七种权力起源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权力起源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2、权力起源的因素

  

(1)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2)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3)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二、领导权力的发展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的特点是:

  

(1)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

  

(2)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3)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

  (4)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1)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发达。

  (3)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国家里,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依然部分地存在,而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的特征也已大量出现,但却尚未完全具备。

于是,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三、领导权力的含义与本质属性

  1、权力的含义

  权力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utoritas”,它通常有两种含义:

其一,权力就是意志与法令;其二,权力就是权势与权威。

综观古今中外对权力的研究,对权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力量说、能力说、控制说、关系说、零总和说等五种学说。

  2、领导权力的含义

  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这一定义大致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

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

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在表现形式上都是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

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领导权力的客体。

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3、领导权力的本质

  

(1)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2)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关系。

  (3)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四、领导权力的特征

  1、无形性;

  2、依附性;

  3、可塑性;

  4、对象性;

  5、强制性;

  6、交换性;

  7、垄断性;

  8、诱惑性。

五、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构成要素

  

(1)领导权力主体

  领导权力主体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各级领导者,是在确定领导目标、履行领导职能、取得领导绩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

其特点主要有:

①在其位;②负其责;③用其权。

  

(2)领导权力客体

  领导权力客体是指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即指领导活动中的被领导者。

总体上说,被领导者既接受领导者的领导,又参与领导活动的过程,监督领导者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做到:

①服从领导;②支持领导;③监督领导。

  (3)领导权力载体

  领导权力的载体是指领导权力与其主客体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它表现为领导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领导活动赖以展开的组织依托与基本框架。

这种组织结构大致在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展开,同时这两个方向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

  ①领导权力载体在纵向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体现出领导权力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领导权力载体在横向上表现为平行式的部门结构。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这主要表现为:

  ①领导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具有明显的指向。

  ②领导权力的运行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

  ③时间在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④领导权力运行的结果。

五、权力与权威的区别与联系

  1、权力与权威的共性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

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权力不等同于权威,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

  

(1)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

在一个现代组织中,领导权力一般来源于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条例的规定,具有外在的、法定的性质。

而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

  

(2)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

领导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其所发挥的指引与影响作用是以强制性做后盾。

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从而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被领导者与周围的人。

  (3)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

领导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具有直观、明显的特点。

这种权力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职务的终止而消失。

而领导权威则不同,它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

  (4)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

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在这种强大“外力”的作用下,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多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有时处于敢怒不敢言或敢言而不敢动的反抗状态。

而领导权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在这种“内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对领导者时常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尊敬与主动的服从和依赖,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六、权力与权利

  权利是指人们依法享有的权益、权能,主要指法律承认并保护的人们从事的某种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权力与权利既共同点,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1、权力与权利的共同点

  权力与权利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保护享有者本人的利益。

权力保护权力所有人的利益,权利也保护权利所有人的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区别

  

(1)权力与权利享有的条件不同。

权利的享有者是自然人,而且是生而有之,只要生理条件符合法律规定的人都享有法定权利。

权力的享有者则不同,自然人享有权力是依靠自身的知识、能力、技术等素质,并具有支配他人或物的力量。

因此,自然人享有权力不是与生俱来,而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奋斗去获得。

  

(2)权力与权利实现的方式不同。

权利的实现方式是内向的,直接用于保护自己。

而权力的实现方式则是外向的,主要是通过支配他人来保护自己。

  (3)权力与权利的制裁措施不同。

权利被侵犯之后,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予以制裁,权利本身没有制裁措施。

权力则不然。

权力虽然也受法律保护,但除极少数重大的侵犯权力的行为才受法律制裁之外,绝大多数侵犯权力的行为立刻就受到权力的制裁,因为权力具有强制性,本身具有制裁措施。

七、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2)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

  (3)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4)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

  

(2)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

  (3)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