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
“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
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
主旨句的作用:
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
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写法上: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
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
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感悟:
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
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词语品味答题方法: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
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
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答题方式:
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十一、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考试类型及答题方法:
(适用于其他文体)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十二、赏析表达技巧
抒情:
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
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
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
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
★答题方式:
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议论文阅读
一、确定中心论点的主要方法是:
①标题要区分论题和论点②开篇点题③篇末点题(“所以、总之、归根结底、一句话”)④概括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论据知识的考查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剖析论据。
论据替换、论据能否证明类似论点并说明理由,引用这一论据作用等。
②补充论据。
原则:
必须真实;要典型;要能证明论点
方法: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A、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B、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③概括论据的内容(规定字数)。
格式:
人物(事物)+主体特征(发生发展结果)
④调换论据的顺序、删除等(往往不能调换,论据的前后肯定有相照应的词语和句子)
⑤根据论据概括段落的观点、内容。
三、重点考察文章或段落的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证法):
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
用……来比喻……,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说得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
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
有力的论证论点
注意: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一般有立论、驳论两种。
反驳方法有三个:
①驳论点②驳论证③驳论据
五、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结构加内容
开头作用:
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论点。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得出或深化论点②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展望。
六、议论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
准确、严密。
常见考点:
修饰、限制、强调等词语的严密性、准确性的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七、开放性试题:
写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八、引用小诗、故事的作用:
增强趣味性,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若是在开头,还有引出论题(论点)的作用.
(三)、说明文阅读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主要内容:
事物(说明对象)或事理(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
二、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特征呢?
从说明事物的内容入手,从中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中心句及关键词。
三、理清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A、总—分;B、总—分—总;C、分—总)
四、说明文开头作用有:
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
结尾作用有:
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五、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模式:
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
1分类别:
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
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
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
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
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
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
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
不能删。
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
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
别叫他们看出来。
”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
“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
……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本文段属于故事情节的________部分,给它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2)分析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①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高潮;巧遇于勒
(2)①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心理描写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解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本题语段是“遇于勒”的部分,该部分集中体现了小说的矛盾冲突,所以属于高潮部分。
(2)①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该句侧重描写于勒叔叔的脸,属于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紫色的阴影”,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心里默念”的内容,属于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此处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此题考查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使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故答案为:
(1)高潮;巧遇于勒。
(2)①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4)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文段属于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2)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主要表达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要点:
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钓者
①“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
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
我感到新奇,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小鱼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
那人还是不动。
我却急了:
“钓,快钓!
”
②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③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
我立即掉头逃走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④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
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
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⑤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我就赶牛回队牛圈,在那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
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
……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
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
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⑥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
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
我走过去,说:
“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
⑦“钓鱼。
”他说。
⑧“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
⑨“鱼可怜见的。
”
⑩“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
⑪“钓愁!
”
⑫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⑬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怪人了。
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⑭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
两年后,他却走了。
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⑮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⑯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⑰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
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
啊,是他吗?
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
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⑱我走近去,是他!
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
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
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⑲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
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
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
我不觉心头一紧:
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
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⑳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㉑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
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㉒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
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㉓“你钓吧。
”
㉔“我钓够了。
”
㉕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
“还是愁吗?
”
㉖“不,是文章。
”
㉗“文章?
”
㉘“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鱼竿了。
”
㉙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㉚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是一位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的作家人生变迁的故事。
B. 文章多次描写月亮照在水中,静静的,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都烘托了作家的孤独悲伤。
C. 文中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描写了作家铲牛粪,写出他处境艰难,暗含对他不幸的同情。
D. 文中“我”,一个放牛娃,用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受到不公对待的作家,作家离开时下了钓竿表示感激与怀念。
(2)作家在小河边从以前“钓愁”到后来“钓文章”,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品析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作用。
②“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
”请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句子。
(4)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5)文章结尾颇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分析“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1)B
(2)作家在文革中被打成“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他以钓鱼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苦闷;文革过去后,他回到山里的河边地回忆过往的生活,内心平静而充实。
(3)①踽踽,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我对他的同情,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作铺垫(引出下文我随他一起去河边钓鱼)。
②外貌描写,写出作家吸着烟沉浸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态,表现作家对写作的热爱(痴迷),照应前文他是一个作家。
(4)示例一:
第⑬段,插叙了钓者的作家身份与不幸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