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2.docx
《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2
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
温岭市城西小学课题组※
摘要我们基于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以及原有研究基础,提出了以改造薄弱学校为前提的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中,我们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合作促进发展”为宗旨,从管理和研究两方面对集体备课操作策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管理体系构建策略主要涵盖集体备课机制建设与组织管理、操作流程、专业引领;研究体系构建策略主要包括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四度调整、课堂教学全息评价研究。
通过研究,体现在教师、学生与学校三方面的一系列成效尤为突出。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反思我们的行为,为下阶段的研究提供思考的方向,从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关键词备课集体备课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现实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对其意义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内化。
因此,教师也成为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于是,教学过程也相应地由原来执行和传递教材的过程,转变成了教学内容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而这显然对教师及其教学文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诸多观念上的困惑和实践中的艰难,而仅仅依赖教师个人的力量无法圆满解决这些问题。
它必然要求教师打破一贯的各自为阵、孤军作战的局面,走向与各层次人员的合作,发挥团队精神,从中将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智慧,从而产生富于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来。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关键。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学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因素事先无法预料,“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
因此,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应当把备课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树立“为孩子的发展而设计”的全新备课观。
于是,教师们发自内心地呼唤“集体备课”。
有人群,就有交流,就有合作。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即教师在他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的过程。
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三条途径:
自然积累、业务学习、探索性教育实践,而集体备课研究有助于教师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通过教师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共同钻研教材、切磋教法,思想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并不断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来实现博采众长,拓展思路,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每位教师都能在这一过程中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3.学校薄弱现状的反思
学校自2001年6月由北城完小易名升格而成。
刚升格时的城西小学,其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远远落后于全市同类学校。
学校办学规模极其小,仅10个班级不足500名学生,20来位教师,占地不足5亩;教学设施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任何功能教室;缺少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整体教学普遍薄弱(学校于2004年进行整体搬迁,校园面积达60亩,教学设施功能齐全;现学校教师9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名师人选、台州市名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及市级教学比赛获奖计45人;省优秀教师、省春蚕奖获得者、台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市级以上荣誉40多人;有40个班级,2400多名学生)。
面对学校今后的迅猛发展,教师的素质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从中提高学生的质量,这给学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教学行为与备课中诸多不尽人意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少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存在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备课中缺少个性的研究等等。
如果不加以改进,这将严重阻滞学校的发展空间,教育教学质量想在短时期内有根本性改变则更为艰难。
教育进步的核心在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叶澜语)打造一支具有较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专业精神、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飞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而集体备课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为基础,以凝聚发挥集体智慧为核心,实现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原有基础
1.学校集体备课研究综述
带着对集体备课效用的朴素认识,我们针对学校原有教师素质普遍薄弱这一现状,在经历一年的调研后,于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开展了第一轮集体备课研究,将研究的重点定位于集体备课的仿学和规范上,以努力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通过两年的探索研究,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台州市内外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已逐步走出温岭,走进台州,走向浙江。
集体备课阶段性论文多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等各级刊物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先后获省“课改巡礼”优秀论文一等奖、台州市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学分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等4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除了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从理论的高度在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进、课堂的优化上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地指导与培训,从实际操作层面向理论提升层面发展,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
这其中就涉及到集体备课研究和管理的策略问题。
2.各地集体备课研究综述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研究已在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其集体备课机制也发展得比较完备。
如成都市学街道中学推行的以“集体备课”研究为抓手《基于网络环境的集体备课研究》;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开展以追求“生命的课堂”为突破口的集体备课研究;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集体备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程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推动远程教育事业的实践探索;山东胶南市第二中学提出集体备课应凸现“个人钻研”;还有金孜红提出的“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集体备课制。
但这些学校的研究大多从机制的完善上追求集体备课效率的提升,而从策略探讨的高度,从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求,对集体备课的管理与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系列指导缺乏深入的研究,对集体备课研究的有效度缺乏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推出了“薄弱学校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研究”,意在把备课放到大课程观下进行,通过集体备课管理与研究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更充分地挖掘学校潜力,使教师们得到更多的专业引领,获得专业提升,并从集体备课管理和研究体系构建中,推进由“研备”向“研教”的校本教研深度,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与学的愉悦,体现教师工作的生命价值,进而不断改变学校的薄弱面貌。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它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以信息交换信息、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以创新激发创新,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也就是说,学习的结果不是学习者接受了知识,而是学习者个体知识经验得到了改组。
基于这种对学习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认为这种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
一个优秀组织的形成如同一个人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的。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组织绩效也才能得以大幅度提高。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根基于不断省思我们心灵深处的真正愿望,强调尊重个人意愿,并建立共同愿景;它根基于我们本有的创造性群体交谈能力,而使集体远比个体更有智慧;它根基于我们对人类系统概念化和建立相互了解的能力上;它根基于重视整体互动而非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
二、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探索薄弱学校集体备课的操作策略与模式,建立起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影响、起辐射作用的备课管理与研究指导体系。
2.构建教师备课文化,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合作、创新精神的新型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一定区域辐射并引领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教学改革。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集体备课的现状、改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逐渐探索出集体备课有效的形式,形成良性的集体备课操作策略的研究体系。
2.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集体备课现状的调查,分析集体备课现存的问题,以了解改革集体备课的必要性,确立研究计划,把握研究方向。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两类教师群体(第一类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第二类是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的教学行为的跟踪调查研究,检验集体备课的作用。
三、研究的具体做法
本课题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合作、促进发展”为宗旨,从管理体系构建和研究体系构建两方面对集体备课操作策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其中集体备课管理操作策略研究主要涵盖集体备课机制建设与组织管理、操作流程、专业引领四方面的策略研究,集体备课研究操作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主讲内容、主备教案、四度调整、课堂教学全息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如下表)。
(一)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集体备课的实施关键是管理。
为了有效地利用好集体备课时间,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现个人特长,让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活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从而达到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进行了集体备课管理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1.机制建设策略
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机制的构建,不仅能丰富课程改革发展的内涵,而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阶梯。
我们基于校本教学、研究和培训三位一体的思考,对原有的组织和制度进行了创新,构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集体备课组织和制度。
(1)组织创建策略
集体备课对全面落实课改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我们设立三级机构,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使其健康持续顺利地发展。
①决策机构(校长室)
校长室全面策划、指导集体备课研究的展开,为行政决策机构。
它是制订集体备课系统计划的保障,能有效地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具体的职责是牢固确立集体备课思想,培养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集体备课风气;规划集体备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制订集体备课研究方案;制订学校教研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校集体备课骨干队伍。
②管理与研究机构(业务科室)
为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学校整合业务科室骨干力量,设立了管理与研究机构。
该机构的管理职能是:
组织、管理、监督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进行常规性检查反馈,执行评价考核奖励等;研究的职能是:
负责执行集体备课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落实具体的阶段性研究指导工作,并积累研究素材,提供学校决策层作深入研究服务。
③基层备课机构(备课组)
备课组是最基层的集体备课活动载体,是教学教研管理的坚强后盾和中坚力量,是贯彻新课标、新理念的先行军,具体执行有关集体备课工作,是集体备课最基础的组织机构。
加强备课组的建设,其根本的着眼点是提高备课组的学习力,使其成为一个解决问题为本的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学的一个“诊所”,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备课组主要教研活动有以下几种:
落实教学预案与调整;进行常规性教学研究(主要为每学期一人不少于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发挥群体智慧,并带动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听课和评课的系列活动中水平提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理论业务学习(即由教研组长根据当前教改的动态选取业务杂志上的文章,进行组内学习讨论,也侧重于对校内的业务讲座开展讨论,对学校集体备课的主题指导开展讨论等,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重视微型课题研究(即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2)制度建设策略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主要是通过规范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平衡各方利益而达到协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1]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载体,必须拥有合理而明确的制度,以规范教师参与和实践集体备课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目的。
①分层备课制度
教师个体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努力、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
学校关注教师的年龄层次,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并充分运用此差异,实施分层备课制度。
新老教材分层管理。
由于新教材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享用,新教材语文第二课时(数学新授课)须详备,且每单元须有一课精备;而老教材每个级段都有了现成的教案,所以老教材依然仅备重难点,但每一课都要详备,且有一课须精备,以努力体现整体和个别统一的原则,使新教材主备重点突出,老教材主备兼顾整体。
新老教师分层备课。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老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时间从教学理论方面提升自己,故而对老教师注重质量要求。
教龄短的教师则更需要学习和吸收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和实践提高自己教学的技艺,所以对新教师更注重数量要求。
②教案反思调整制度
教师是集体备课研究的主体,教师的自我反思是集体备课的核心。
建立教案反思调整制度,就是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纵向”进行考虑,旨在促使教师研究意识的内化,即让每一个研究者(教师)形成自觉的研究意识,使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向深度推进,帮助每个“教书匠”逐渐向研究者过渡。
集体备课教案的“四度调整”,强调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并在不同时间段用行动研究的策略加以推进,始终以追踪的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使学校日趋成为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场所,使教师的教学素养、研究素养不断得以提升。
③教研组常规教研制度
教师同伴间的互助是集体备课的灵魂,教师群体要加强合作与研讨,通过互助,共同提高,促进专业化发展。
我们建立组内教师的每学期说课、上课、评课研讨制度,旨在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
具体操作流程为:
组内研备——上课教师教前主讲——教师上课——教后评课(执教者自评、组内教师评、中心发言者全面评、写反思材料等)。
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教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它的乐趣在于每个人都经历了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获得共同提高。
④三级信息储存制度
为使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资料和信息储存更完备,三级信息储存制度应运而生。
三级信息储存制度以学科为单位,分学科实行系统管理、资源共享,形成“主讲内容——教案——课件——题库——教学反思”等相辅相成与互为关联的系统结构,为教师提供资源信息库,使教师能够根据个人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创设富有特色的学科教学环境。
它要求从个人、备课组、学校业务科室三个层面进行信息储存。
具体地说,即主备教师储存自己每次的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单元反思,并以电子稿形式交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按单元顺序建立起文件夹,交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按年级、时间段整理归档,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融合态势,促使学校集体备课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⑤考核评优制度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之一。
根据自身的发展,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进一步实现学校品位的提高,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学校发展培养有用人才,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考核评优机制,每年都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评优活动,评出最佳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先进备课教师若干,并注意运用各种激励手段,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为集体备课提供有力的支撑条件。
2.组织管理策略
如果说机制的建立是集体备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组织管理则是集体备课研究顺利开展的助推器。
为了使集体备课研究得以有序开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并就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策略研究。
(1)备课组配置管理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新教师多,骨干、精英教师少,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少量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我们尽可能的把骨干教师分派到各个备课组,使他们在本组内挑起大梁,在专业上给予大家帮助,带领全组教师开展集体备课。
(2)备课任务分配管理
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特长。
为了发挥组内教师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我们要求备课组长在分配备课任务时,尽可能根据教师的特长与需求,并坚持教师自愿的原则,分配每一个单元、每一块教学内容给同组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研究自己要备课的那一块内容,设计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案,为大家展示各自的备课风格,从中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3)监督检查管理
为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并从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们对集体备课中教师行为进行了监督检查。
集中活动监督:
其一,巡视检查策略,即在每次集中活动时,学校领导巡视检查各备课组集中备课情况,收集集体备课最实际的各项材料;其二,参与备课策略,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深入到各个备课组中,以备课组成员的身分参与教师的备课过程,掌握集体备课中的普遍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
备课材料检查:
其一,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在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立即随机抽查部分教师的主讲内容是否规范、教案修改管理四度调整等情况;其二,从研究的角度出发,随机检查教师的主备教案、主讲内容和四度调整。
(4)信息储存管理
不断地作记录和储存信息是行动研究的主要活动之一,它可用来定期地回顾检视行动的历程和结果。
为了使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获得的资料为教师服务,从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我们对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主讲内容、教案,检查反馈意见分门别类进行电脑储备,并建立学校教学资源信息库。
(5)主题教研管理
学校特别注意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强调主题教研,确定教研主题,并以面上的教研组教研与点上的全息整体评价研究(后面分析阐述)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要求各教研组(或备课组)细化学校“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学生生活方式”教研主题与五年的“关注差异、主体参与、发挥潜能”教研主题,确立本组教研主题,认真组织好组内教研活动,人人参与教研后的主题讨论,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挖掘组内潜力开展评价,做好活动记录与反思交流的记载与管理。
(6)可行性调查管理
在教师中开展集体备课可行性调查,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教师的想法,有助于最后顺利地解决问题,让研究情境更理想,更适合人性的发展。
座谈会调查,即召开集体备课座谈会,了解教师在集体备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以切实为教师服务。
金点子征集,以调研表的形式在教师中征集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以及时改进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并及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7)考核评价管理
为了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重视,使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我们在制定集体备课教师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考核力度。
评价时,我们重评过程,制度和人性有机结合,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此外,我们还利用公开课听评课的机会,对照集体教案指出执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哪怕只是点滴),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其逐渐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3.操作流程策略
集体备课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吸收个人的独特见解,通过集体的力量将之升华,最后又运用到个人的身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了将这一过程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我们对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进行策略研究,将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分为准备活动、集中活动、教研活动和教后活动(如下图)。
设计教案、撰写主讲内容
熟悉教材、一度调整
统一活动
分组活动(含二度调整)
上课
评课
教后反思(即三度调整)
教后活动
教后再设计(即四度调整)
(1)准备活动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方式。
为此,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提前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案;准备好主讲内容。
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教案的1/4空白处作适当的调整(即一度调整),为组内集中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2)集中活动
集中活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
统一活动即分组活动前学校对上一次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花半小时对全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
分组活动分三个环节开展:
主备人阐述,即在集中活动时,主备人针对自己设计的教案,从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述;组内讨论交流,即针对主备人的主讲内容及设计的教案,辅备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修改调整,即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在讨论交流时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在1/4空白处修改主备人的预案,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3)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
每次进行教研活动,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罗列、分析、改进,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更具个性化。
(4)教后活动
教后活动主要为教师个体的教后反思和教后再设计。
教后反思即教师对自己每一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写出教案中可行的地方,课堂教学中成功及失败之处,为下一轮备课活动作必要的准备。
教后再设计即教师调整教案中不适合学生实际、学生需求的环节,重新设计可行性教案。
4.专业引领策略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集体备课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集体备课的终极追求之一。
但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
因此,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理应成为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基于此,我们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加强专业引领策略研究。
(1)备课组引领
备课组是集体备课组织机构中最基础也是最基层的组织,教师按任教学科、年级组合在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
根据实际,学校将市级骨干教师、街道级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充实到备课组长队伍中去,并把在同事中有威望,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安排到各备课组担任备课组长。
备课组长负责落实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但更多的则和骨干教师一起发挥组内的专业引领,如每册教材第一单元的主备示范、平时在组内讨论时发表的意见和调整建议以及课堂教学展示均起到导向、示范的作用。
(2)业务科室引领
教研组长水平的差别,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吸收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一定影响。
为解决存在的这一问题,达到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