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3愚公移山.docx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3愚公移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3愚公移山.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23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知识链接:
1、关于《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
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我的记录:
4、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
5、读好停顿。
请学生读出下列语句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同学们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6、试译课文。
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
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试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叩石垦壤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8.而山不加增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的补充:
(三)整理,积累文言现象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王屋二山冀()州之南惩山北之塞()荷()担京城氏之霜()妻始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魁父:
()之丘雍()南
我的补充:
2、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面山而居年旦九十惩山北之塞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固不可彻寒暑易节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方七百里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叩石垦壤甚矣,汝之不惠而山不加增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的补充:
3、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从文中找出例句
A、相当于“的”
B、相当于“他(她、它)”
C、起舒缓语气
4、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
(1)文中表顺承的有:
(2)表转折的有:
5、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其妻献疑:
杂然相许
1其{2许{
惧其不已高可二黍许
年且九十无陇断焉
3且{4焉{
且焉置土石且焉置土石
6、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你能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吗?
甚矣,汝之不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
火齐之所及也。
满坐寂然。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如太行、王屋何?
(3)且焉置土石?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课堂探究
(一)交流预习
1、自主学习情况展示
2、存在问题提出来课堂交流
(二)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2、公为何要移山?
移山有哪些困难?
家里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
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
)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
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
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三)拓展延伸
讨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为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
(四)作业
1、.背诵课文2-3段,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或发挥想象,改写原文。
(五)我的收获:
三、课后拓展提升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释词:
⑴年且九十(且:
)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
⑶杂然相许(杂然:
)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10.译句: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拓展提升: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
达到。
大学:
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20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
21、翻译下列句子: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片断写作练习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