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6722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docx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

新课程理念下“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讨

主讲人:

张 丹:

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

孙京红: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

孙雪林: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

王雪峰: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

慈 艳:

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数学教师

 

第一场:

案例研讨与提出问题

一、对“空间与图形”的整体思考

头脑风暴:

1.对于空间与图形,请写出您认为最重要的核心词。

2.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与过去有哪些变化?

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在这部分教学中,请写出您印象最深刻的教学现象?

您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图形的认识、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图形的测量。

与过去相比,从以一些图形的性质和测量为主,扩充到四个方面感觉空间的、图形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更加充实了。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对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确确实实老师们有一些困惑,而且有一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

1.为什么在认识图形时,先学“体”,不先学“面”?

结果造成学生对“球”、“圆”不分。

在学生没有“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如何给学生讲好“体”的知识?

——原来图形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要把中学几何的东西(比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下放到小学?

学生热热闹闹操作了半天,还不如到中学一下子就许会了。

——小学几何与中学几何的不同的地方;学生学习图形性质的价值是什么?

3.“东西南北”、“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应该在科学课、美术课中学习,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学?

——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变换内容的数学价值是什么?

4.“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化了)”……是旋转或平移吗?

——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

5.现在谈到了空间观念,是不是摸摸、看看就是空间观念?

——什么是空间观念?

6.学生的空间感比较差,比如从侧面观察立体图形时容易出现错误,教学中怎么办?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7.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这怎么办?

——有关考试评价问题。

 

以上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不难看出,现在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与实施新课程开始的问题不大一样了。

大家开始思考一些整体的、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方面的、空间观念方面的、设置某些内容的价值方面的,特别还有学生认知困难方面的。

下面大家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图形的认识

这一部分内容从知识上看,似乎变化并不是太大,但是在一些教学方式、教学要求上,确实有一些变化。

那么,首先从一个课例来开始:

案例1:

第一学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直观认识”的两个教学过程

背景: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在此基础上,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内容。

l       过程1

(1)探索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

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学生借助沙盘操作,可以把立体图形的某个面按在沙盘上)

教师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开放,比如对于从哪些立体图形中可以得到长方形的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提出了两个老师事先设想好的答案:

——长方体可以得到长方形;

——三棱柱“躺着”也能得到长方形。

突然,一个学生指出圆柱也可以得到长方形,引起其他同学的好奇。

他的回答如下:

——把圆柱滚一滚,或者把圆柱使劲按一按(实际就是截面),就可以得到长方形。

受到启发,有的学生认为正方体也可以得到长方形。

随着学生们的操作、交流、再操作,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半。

(2)教师演示从立体图形得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过程(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介绍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强调面在体上。

(3)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4)认识交通标志中的平面图形(由于前面的时间比较长,后面老师还有很多练习没有做,只是匆匆做了此练习)。

 

l       过程2

(1)出示由4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有趣的小船(每种图形若干个,大小不一),让学生进行分类。

(2)引导学生认识每种平面图形的名称。

(3)学生分别从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中得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认识到面在体上。

   与过程1不同,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体——正方形、三棱柱——三角形、圆柱——圆。

(4)回到生活中去:

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平面图形。

(5)拼图游戏:

用若干个平面图形拼图。

在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对图形的一些特征有了感受。

当然,这节课教材不要求掌握图形的特征。

 

讨论问题:

上面的两个教学过程,您更喜欢哪个?

您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就这两个教学过程,某个学校的老师也进行了讨论。

这些老师有喜欢过程1的,有喜欢过程2的,总结一下,分别的主要原因如下:

l     更喜欢过程1的理由:

   

(1)过程1非常开放,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2)在活动中,使学生重点体会了面和体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会了“展开图、截面”,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活动经验。

l     更喜欢过程2的理由:

(1)过程2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紧紧把握住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平面图形,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

(2)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过程1这样的挑战性活动,是不是难度高了。

(3)特别是,老师们提到了这么一个想法:

毕竟,一个年级应该有一个年级的重点,这节课应该把重点放在认识平面图形。

也有的老师希望如果能把两个过程结合就更好了,但显然一节课是绝对完不成的。

 

通过以上案例的讨论,倒并不一定非要取得一个共识,所谓“教无定法”,只是希望通过案例引发老师们的进一步思考,因此提出几个问题:

1.您比较喜欢哪个教学过程,谈谈您的理由,关键是您的理由是什么?

2.对于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案例2:

第二学段学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学生出现的困惑

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鼓励学生用它们拼三角形。

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发现:

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时候,拼不成三角形,从而反过来意识到,三角形得两边之和应该大于第三边。

实际教学中,对于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形,学生毫无疑义地认为不能拼成三角形。

关键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比如4,5,9,学生们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确实利用小棒“拼成”了三角形,也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很多同学都赞同。

 

由这个案例,提出两个可以思考的问题:

1.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想法?

您在教学中将如何处理?

2.既然操作造成了“麻烦”,图形的认识是否还需要操作?

 

案例3:

分享评价的案例

上面提到过,不少老师不愿意在探索图形特征、空间观念等过程上下功夫,而是马上进入到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因为前者在考试一般不好考。

老师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评价考试上共同探索。

下面就是几个来自实践中的评价的案例:

1.请你将下面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标准。

 

2.补全图形

消防栓上的长方形玻璃被打碎了(如下图),工人师傅想知道玻璃原来的样子,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3.五年级有关长方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考查:

 

上图中分别是一个长方体的前面和右面,那么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A.6  B.12 C.18 D.4

 

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2004年小学数学考试(基本题)

(1)如图,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正方体的顶点显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是不需要学生记忆的。

本题实际上是考察了学生识图的能力。

(2)如图,哪条直线与x垂直?

 

以上呈现的这些评价试题,并不一定说都是最好的,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图形的特征、探索的过程、空间观念是可以考察的。

为了使大家有更广泛地分享和启发,提出下面的一个思考问题:

   阅读上面的评价试题,对您有什么启发?

 

以上通过三个案例,对图形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梳理,最后针对这一部分留一些作业:

 

作业

1.原来的课程是从平面到立体,现在是从立体到平面,怎样理解?

2.在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量、折、撕、剪、画等操作活动的价值有哪些?

3.在评价学生对图形及其特征的掌握情况时,您有哪些好的评价方法和评价试题?

 

 

三、图形与位置

图形与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新课程中增加的内容。

对于新增加的内容,建议老师观察一下学生的原始想法。

下面就是在没有学确定位置之前,对一所学校四年级学生所做的测试:

测试问题:

请你在纸上描述出你们班长的位置。

下面是学生的几种做法:

(1)文字叙述班长的位置:

X行X列。

比如三排第四个、第三列的第四个人。

(2)文字叙述班长的位置:

从X数X行X列。

比如:

从窗户数的第三排、第四个。

从门这边数是第五组的第四个。

(3)用图表示班长的位置:

X行X列

 

(4)用图表示班长的位置:

从X数X行X列

(5)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班长在我的斜后方第三个。

 

学生的想法很丰富,这一方面是个可喜的事情,另一方面,可能老师就犯愁了,现在的教材中或者是利用几排几列,或者是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那么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教材中的办法有什么联系呢?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学生的想法有道理吗?

与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联系?

2.如果您的学生也有这些想法,您准备如何处理?

 

在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中,还有一些老师比较困惑的问题,现在也提出来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1.有的老师提出:

教材规定的行列与某些地方生活中的行列似乎正好相反,怎么办?

如何看待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

2.确定位置的内容似乎科学课、社会课也要教,数学课为什么要设置这部分内容?

 

我们也把上面的第2题作为这一部分的作业。

 

四、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变换也是新增加的内容,我们还是从课例开始。

案例:

一位教师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了一个“突发事件”:

教师组织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像正方形、长方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轴对称性学生的想法都很一致。

而当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学生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

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就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主要观点如下:

(1)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再对折,它就能够完全重合了,对折了两次了。

(2)把平行四边形从中间撕开,然后给它转过来,这样也完全重合了。

(3)把平行四边形竖过来,看看两边是平行的,而且两边的角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在课后反思中谈道:

教师已经反复强调了对折以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学生还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的这种“执着”是什么原因呢?

   

以上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挺有意思的,(一般)平行四边形按照定义一判断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想到孩子这么“执着”,他就觉得这么一个“完美”的一个图形,看着这么对称,它怎么能会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所以他特别想把它重合,想了好多办法:

撕下来转过来,甚至再折一次。

其实,孩子的想法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价值,平行四边形虽然不能靠对折重合,它是可以通过旋转来重合的,那么是不是除了轴对称,还有其他的对称,所以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也作为这一部分的第一个作业:

作业

1.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2.学生们为什么总觉得平行四边形“对称”?

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上对您是否有启发?

 

对于图形与变换,除了轴对称,还有平移和旋转,在此我们也列举一些收集来的教师的困惑,大家一起讨论:

1.在判断轴对称图形时,是否要考虑图形内部的颜色或图案?

2.“火车拐弯”“窗帘拉动(图形变大或变小了)”“摩天轮”……是旋转或平移吗?

3.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内容?

 

实际上,对于上面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出现困惑可能是由于评价考试的原因。

只要在教学或评价的时候,说明一下就可以了。

而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有点意思。

我想对于老师,有些东西是应该清楚的,比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轴对称。

进一步,老师们需要思考这一部分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什么。

因此,留以下作业:

 

作业

   1.什么是平移、旋转、轴对称?

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进行了平移、旋转或者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如何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如何确定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

   2.为什么要增加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内容?

   

五、图形的测量

图形的测量从知识上说是过去就有的内容,想必老师们都有很多教学心得。

那么,和过去相比,新课程有了哪些新的想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从高年级圆的面积的教学谈起。

 

案例1 由圆的面积备课谈起

一个学校对于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

首先,他们分析了教材,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如下:

   教材将圆平均等分为了若干份扇形,然后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且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接着,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圆的周长与半径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或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由此推导出圆的面积的公式。

老师们把“切——拼”的过程称为“切蛋糕”。

分析了教材后,大家谈起了最近分别看的有关“圆的面积”的三节课:

◆第一节课

   教师引导学生将16个扇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在拼上下功夫。

教师从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

接着,教师给了学生比较充分地探索和小组合作的时间,鼓励他们将这些扇形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如下图:

然后老师从中选取一种,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

◆第二节课

   教师引导学生用某一个图形进行多种角度的推导—在推导上下功夫。

第二位老师从实际问题来引入,使学生产生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愿望。

然后,教师还是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并将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接着,他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就是给了学生较长的探索和小组合作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份数进行推导,即尽管都是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但由于拼的份数不一样,中间的推导过程也是不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用不同的份数都可以推导出圆的公式。

◆第三节课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尝试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

下面是学生的做法:

(1)圆中“得到”一个内接正方形。

学生:

我们把圆形内部折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但是我们不知道这多余的八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2)圆中画小方格。

学生:

中间的小方格好数出来,但是旁边不满一格的不知怎么办。

(3)教材中的“切蛋糕”。

讨论问题:

上面的三种教学过程,您最喜欢哪个?

说说理由。

 

这个学校的老师喜欢三种教学过程的都有,分别的理由如下:

——喜欢第一节课,因为很多优秀教师就是这么上的,孩子们也很活跃,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喜欢第二节课,因为学生推导的很扎实,对公式的理解就会深刻。

——喜欢第三节课,因为学生的想法挺新颖的。

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是否也会这么想?

不妨做个学生调研。

随机抽取了一个学习小组,下面是调研结果:

学生们很快想到了类似于上面第三节课第一位学生提出的想法:

把圆转换成正方形,在圆的内部画了一个圆内接四边形,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圆外切四边形。

正方形的面积知道,但这个(外切)正方形,它比圆多出这四块,然后就没办法了,因为这个不是三角形,它是弯的。

下面,学生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尝试把圆的面积和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的联系找出来,但进展不大。

最后,忽然有一个女生灵光一现:

可不可以把这个圆,分解成很多很多的小三角形。

 

针对以上这个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思考:

1.在上述的三个教学案例中,哪个学生的活动是富有数学价值的?

说说您的理由。

2.学生的想法和教材上的想法有没有什么联系?

教材中为什么要“切蛋糕”?

3.面对学生的想法,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处理?

 

   案例2:

学生对面积的困惑

1.学生对计算的“依赖“。

听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的一节课。

教师开始给了一个长是10、宽是6的长方形,学生通过以前的知识马上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为60。

然后他给了学生一系列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一个边还是10,另一个边还是6,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没有变,只是越来越“歪”了。

学生开始绝大部分还是认为面积是60,后来教师鼓励学生学生去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些学生开始觉得有点不像,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孩子认为,面积就应该是60。

他们提出自己的理由,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提到:

这些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看成是长方形逐渐拉动而成的,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应该不变。

针对这个,老师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强烈感受到:

拉到最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开始差的很大了。

如下图:

 

教师觉得这下肯定很有说服力了。

但还有一些学生站起来说:

“确实我发现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面积应该是一样的”。

2.关于周长的两个处理:

处理1:

教师鼓励学生描一描、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加一加等活动体会周长。

但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周长很简单,没有必要这么多活动,似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

处理2:

学生在描一描、围一围感知周长后,教师设计一个探索活动:

探索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怎么求。

课后研讨中,老师们觉得很有探索味道。

 

针对上面的案例,提出下面的思考问题:

(1)对于上面的两个周长教学的处理,您的看法如何?

(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高年级的孩子对于周长和面积仍然存在意义理解的困难。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下面,对于图形的测量这部分内容,留一些作业供大家思考:

作 业

1.在新的课程中,对于图形的测量有了哪些新要求?

谈谈变化的原因。

   2.在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对于度量(如周长、面积)的理解?

 

 六、空间观念

回顾上面的讨论过程,开始是整体思考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然后分四个部分进行了研讨,最后回到非常重要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讨论。

我想,就直接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吧:

1.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强调空间观念?

它对学生今后发展和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有的数学专业工作者则由此引申到几何直观和图形语言的作用。

 

对于第2个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是如何看待图形和空间观念的作用的。

下面是两段采访:

采访1(生物学研究者):

图形在我的工作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

因为从生物角度来说,以前是处在一个理论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处在一个分子生物学的水平。

分子是一个立体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平面的,那么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如立体感、三维空间,甚至抽象的想象六维空间,就是说面和体的感受,在工作实际中作用是比较多的。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或者可以说每天都接触到,面和体的事物。

所以说,小孩子从小有这方面的认识,对他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地说,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把一个立体的东西,转换到一个平面上来看,那就需要考虑怎么去设计这个平面,平面上的样子是什么形状的的,是三角形、还是用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梯形去表达它。

同样地,平面转换成立体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怎么来构建它,形成一个直观体,给人一个直观的感觉,立体的感觉。

比如,DNA这个生物分子的基础,它就是一个空间螺旋结构,其实在平面上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两条线,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空间很复杂的结构。

稍微有一点变动,可能它的功能就改变了。

小学在学图形的时候,主要在于建立孩子的一种空间思维方式,给他一种空间感。

因为毕竟我们平时看平面多一些,看真正的立体的可能就是在不自觉中感受它,实际上没有刻意的去做。

实际上就是说平面转化到立体,或者立体转化到平面。

采访2(财务人员):

财务跟图形联系起来的东西很少,要说只能跟表格联系起来,别的也没有什么联系的。

可能主要是锻炼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想像能力。

(想了一会儿,又说:

财务怎么与图形联系我还真没想过。

财务上,坐标肯定要用的,还有就是表格也有一些。

在财务管理上涉及到的图形比较多,现在很多管理实际应用数学的东西比较多。

对、现在不管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事情做了以后,都可以用图形来表述的更清晰一些,比如财务几块成本构成联系,一块一块划分,那么哪块占多大比例,别人看着就很清晰。

   

听完上面的发言,启发还是挺大的。

虽然,有的人可能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图形确实用处不大,但是她后来也觉得,图可能会帮助表达清晰。

那一位生物学研究者就明确的说空间的观念非常有用。

我想这些都可以启发大家一起思考。

接着留两个作业:

3.列举一些学生空间观念的困难,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4.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有哪些?

您有哪些好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